心理彈性:什麼促使了精神的成長?
羅馬尼亞前總統尼古拉·齊奧塞斯庫(Nicolae Ceau?escu)在其1974到1989年長達15年的統治下,使國家大部分人口都變得更加貧窮。同時,因其禁止使用避孕藥和普及性教育,以及對墮胎入刑的行為,齊奧塞斯庫也將羅馬尼亞總人口推向了新的高點。在這一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兒童出生在每況日下的環境中。這導致父母不能或者不想養育的下一代不斷湧入羅馬尼亞的孤兒院,最後人滿為患。現在這裡大約生活著超過10萬兒童。
他們生活在極度匱乏的條件下——不僅缺少食品和衣物,還有人文關懷,平均下來,每30個兒童僅有一個護工照顧。不論是人際交流,還是玩具,在這兒都幾乎沒有:孤兒院里的兒童在情感及精神發展上也未能得到足夠的幫助。這種剝奪常常會給兒童的身體以及心理帶來嚴重的後果,甚至一直影響他們成年後的生活。
在獨裁者齊奧塞斯庫下台後,許多羅馬尼亞孤兒院的孩子都被西歐的家庭所收養。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起,倫敦國王學院的發展研究人員邁克爾·拉特(Michael Rutter)和埃德蒙·索努加-巴克(Edmund Sonuga-Barke)就在科學研究的框架下,接觸了來到英國的324位孤兒院孩子中的144名。
這些年輕的研究參與者(其中有21名家境貧困的羅馬尼亞兒童,其並未在孤兒院中生活過)都在五歲之前就已經被領養。拉特和索努加-巴克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在這些兒童到達英國不久後就對其發展狀態進行了調查,在其11至15歲期間又進行了後續的問卷調查以及測試。大約四分之三的人,在22至25歲間又重新參與了調查。通過這種獨特的「自然實驗」,科研人員對人早期所經歷的剝奪可能會給其帶來的,從童年一直延續到成年後的影響進行了調查。
這個開創性的研究最主要的一個發現就是:即使在生命的前幾年經歷了剝奪,很多曾生活在孤兒院里的兒童還是出人意料地正常成長。大多數人都完成了中學學業,進行了職業培訓,有一個穩定的朋友圈,且心理承受能力強。然而還是有三分之一在孤兒院生活超過半年的11至14歲的受訪者有難以集中注意力的問題,且學習困難。他們中的一些人不得不接受心理諮詢,尋求幫助。還有足足三分之一的人從一開始就一直處於失業狀態。不過還是有五分之一的人在成長過程中從未有過任何特別之處,最終成為了一個健康成功的成年人。
是什麼決定一個童年生活被灰暗記號所籠罩的人,成為了一個有活力的人?換一種問法:一個人內心的堅強到底取決於什麼?
從材料學借鑒的心理彈性概念表示心理抗挫力。同時,這一概念也代表了醫學和心理學研究對象的重大轉變:近幾年來,相較疾病相關的課題,科研人員越來越傾向於研究使我們保持健康,促進人類福祉的因素。
內心堅強的三個主要特徵
迄今為止已經有上百個關於心理彈性的定義。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有以下三點共通之處:第一,心理彈性這一概念描述了恢復到平衡或者初始狀態,甚至是獲到更高的心理耐受力這一現象。第二,心理彈性並不是一個穩定的數值,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在一生中會發生變化。第三,心理彈性主要產生於遭遇危機和其他逆境並成功應對的經歷。
同時,研究人員也愈發了解心理彈性這一現象的生物學基礎。這其中起關鍵作用的就是生物體的壓力系統。心理彈性特別好的人,其壓力荷爾蒙的水平會在承受精神負擔後又迅速下降,身體出現的炎症反應也會減輕。通過這種方式,人們能更快得從壓力中恢復,或者說他們能開始習慣壓力。新陳代謝及心血管疾病在其身上也同樣十分少見。
此外,同樣不容忽視的事實還有:心理彈性好的人的大腦能產生更多的神經營養因子——遞質如BDNF(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其可加強神經細胞之間的突觸連接並且能夠建立新的連接。由此產生的突觸可塑性不僅可以增強注意力和記憶力,還能加速人類在壓力後的恢復。在慢性壓力下,海馬體中(一個對於記憶特別重要的腦結構)就會尤其缺乏這些遞質。諸如抑鬱症中出現的智力下降這一現象就與此有關。在2002年發布的一項研究中,科研人員在抑鬱症患者的血液中發現的BDNF含量比健康對照者少。相反,在海馬體中被注射過BDNF的嚙齒動物學習更快,在決策任務中更少犯錯誤。
我們在神經生物學上的基本特徵主要由基因決定。這一觀點也在對羅馬尼亞孤兒院兒童的研究中得到了證實:例如,影響神經遞質5-羥色胺和多巴胺活性的遺傳因素在心理彈性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攜帶多巴胺轉運體基因變體DAT1的前孤兒院兒童更常受到注意力和集中能力問題的困擾;反之,短血清素轉運體基因,即5-HTTLPR的攜帶者情緒則更加不穩定。據猜測,5-HTTLPR的短變體可能會導致從突觸間隙回到神經細胞的血清素數量降低。
然而,能對人體造成影響的並非只有遺傳特徵。「不良基因」並不一定會引起問題;只有在其與環境相互作用時出現問題的風險才會增加。一系列與雙胞胎相關的研究證實了這一點。現在,表觀遺傳學家主要致力於這種基因-環境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他們較新的一個研究分支就在探索遺傳信息何時以及如何在身體的細胞中被讀取。在讀取過程中至關緊要的生物化學「開關」會被環境激活或關閉。而這一切在母體內就可能已經發生了,不過成年後的經歷也會改變基因表達。
動物實驗證實,表觀遺傳標記甚至會傳給後代。而瑞典的一項研究表明,這也可能在人類身上發生。在那裡,研究人員收集了於1890、1905和1920年,該國一東北偏遠省份?verkalix出生的人的醫療數據,並將這些數據與被調查者的子孫的記錄以及收成、食品價格的歷史記錄進行了比較。
斯德哥爾摩的卡羅林斯卡研究所(Karolinska-Institut)的社會醫學家拉斯·奧洛夫·本內和岡納·卡提(Lars Olov Bygren和Gunnar Kaati),以及倫敦大學學院的馬庫斯·彭布雷(Marcus Pembrey)已經證實,食物供應過剩具有長期的負面影響這一推斷:如果祖父的童年時期食物充足,他們的孫子患糖尿病的風險將上升到原有的四倍。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隨之增加。我們的飲食顯然不僅影響我們自己的健康,也影響我們的子孫後代。表觀遺傳信息的遺傳是否會對後代的心理抗挫力造成影響,還有待澄清。不過,這一懷疑的可靠性是顯而易見的。
哪些機制決定了人的心理抗挫力?現階段,我們已經知道了一些重要的保護因素。首先必須提到的是社會技能和人際關係。
簡要解釋
剝奪描述了一種缺失,或被奪走的狀態。缺失的可能是環境的刺激(感覺剝奪)或缺乏關懷(情感/社會剝奪)。一個人沒有從外界獲得任何對其良好發展而言所必要的東西。自然實驗實驗室研究的基礎是,實驗對象將隨機分配到特定的實驗條件。然而,由於倫理原因,這種做法往往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自然實驗中,研究人員將觀察其未曾干預的事件的影響,如自然災害,戰爭或經濟危機。例如,心理彈性的研究人員就研究了1944-1945年的荷蘭冬荒,1967-1970年的奈及利亞內戰,1998年的加拿大魁北克冰雹,2005年的美國南部卡特里娜颶風的後果。心理彈性這一概念來源於拉丁文「韌性」(跳回,彈回)。它描述了在不利的生活條件下或之後維持或恢復心理健康的過程和能力。
什麼導致了人體內部的壓力
自主神經系統,尤其是交感神經系統,調節著腦內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水平。它會影響控制動作的杏仁核和前額葉皮層的活性。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簡稱:HHN軸)反過來將皮質醇釋放到血液中。一種名為細胞激素的特殊遞質將作用於大腦,免疫系統和交感神經系統之間的交流。
如果我們感到有壓力,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這兩種遞質就會加倍釋放在大腦中。我們可通過血壓升高和呼吸加快等方面觀察到這一現象。隨著更多的氧氣進入肌肉,身體準備好進行所謂的「戰或逃」反應。不久後,腎上腺在血液中釋放出應激激素皮質醇。其同樣具有推動的作用:它會促進肝臟中葡萄糖的產生,增加人的警覺性和注意力。免疫防禦的一部分也會在壓力中被激活,以便能夠快速對抗病原體等物質。
在接下來的時間中,激素和神經遞質抑制性的特點變得重要。例如,皮質醇就可以防止過度免疫反應的發生。因此穩定狀態,有機體的內環境的平衡狀態,又可重新被建立起來。一個健康的壓力系統反應迅速而適宜,又能依靠自身的力量恢復平靜。反之,如果它不斷保持興奮狀態,新陳代謝,心血管系統和免疫系統的調節都將出現問題。
有賴於免疫細胞對皮質醇作用的抵抗性,後者可保護自身免受應激激素的過量所帶來的影響。因此,在慢性壓力下,炎症的反應可能更加強烈,從而導致過敏以及肥胖症,糖尿病和冠心病等其他問題。
更嚴重的炎症反應也可以引發所謂的「病態行為」:疲勞和嗜睡,食欲不振,無精打采,痛覺更加敏感以及注意力和記憶力下降都是可能產生的結果。因此,持續的壓力可以引發類似抑鬱症的狀況。長期或非常嚴重的壓力也會抑制促進神經細胞和突觸形成的神經營養因子的活性。這可能還會影響對記憶力尤為重要的海馬體。對於長期處於壓力之下的人來說,其腦部平均面積要小於受壓力較小的人群。根據研究,這可能是引發創傷後疾病的一個可能的危險因素。
心理彈性好的人表現出更強烈的親社會行為,他們有更積極的自我形象,更積極地面對問題。這樣,他們也更有可能建立和維護一個社交網路。這反過來又為其提供情感支持,實際幫助及榜樣——如更好地從危機中脫穎而出的人。
能設身處地為他人思考的能力及樂於助人的傾向也在心理彈性更好的人身上表現得更加明顯。他們更樂於為同胞謀福祉,從而加強與他人的聯繫。
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延長壽命
與他人的親密關係對免疫系統和心血管系統以及激素水平都有積極影響,而這一事實研究人員已經確認了多次。2010年,來自楊百翰大學的心理學家朱莉安娜·霍爾特-隆斯泰德(Julianne Holt-Lunstad)和蒂莫西·史密斯(Timothy Smith)評估了共計30萬人以上參加的近150項研究。據研究,穩定的社會關係甚至會延長人的壽命——且這一推斷不受年齡,性別和初始健康狀態影響。
此外,心理彈性好的人也擁有相對較強的內聚力的感覺。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這一概念就深深影響了醫學及社會學家亞倫·安東諾維斯基(Aaron Antonovsky)。它描述了一種基本的生活方式:具有高度內聚力感覺的人對其所經歷的事情都會有相同的感覺。他們更傾向認為危機和命運的打擊是可以解釋的,並且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資源來戰勝它們。這使得這些人格外耐壓。心理彈性的另一個支柱則是認知靈活性。心理學家把它定義為重新評估自己的經驗和觀點,靈活適應變化環境的能力。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是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他開創了一種培訓,幫助人們改變「這一切沒有任何意義」或「我無法做到這一點」等災難性的想法。塞利格曼說「學習保持樂觀」是認識和重新解釋這種毀滅性信念的重要工具。
然而,尋求更深層次的意義和積極的一面,並不意味著刻意忘記痛苦的經歷。例如在離婚或失業後,一個人在一段時間內悲傷或焦慮的情緒也是非常正常的。然而,有心理彈性的人更容易接受他們所經歷的,甚至看到重頭再來的機會。這也反過來加強了他們的抗挫力,使其能採取更多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向他人尋求幫助,也使其堅定自己能排除萬難實現目標的信念。
此外,他們更加註重身體健康和幸福感。來自加利福尼亞的科學家就在2008年的一項研究中就證實了這一點。研究人員調查了4000多名年輕人飲酒、抽煙以及其他有害健康的習慣。分析證實,與父母關係良好,且有良好榜樣的青少年對於不健康的行為傾向更低。
運動,均衡飲食,以及戒煙,戒酒不只是對身體有益處。平均而言,愛運動,積極的人心情更好,更耐壓。因此,當他們公開演講時,其體內釋放的應激激素也更少。積極的生活態度並不僅僅增加了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的機會。
參考文獻
Holt-Lunstad, J. et al.: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Mortality Risk: A Meta-Analytic Review. In: PLoS Medicine 7, e1000316, 2010
Karatsoreos, I. N., McEwen, B. S.: Psychobiological Allostasis: Resistance, Resilience and Vulnerability. I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5, S. 576–584, 2011Levone, B. R. et al.: Role of Adult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in Stress Resilience. In: Neurobiology of Stress 1, S. 147–155, 2015Mistry, R. et al.: Resilience and Patterns of Health Risk Behaviors in California Adolescents. In: Preventive Medicine 48, S. 291–297, 2009Rutter, M. et al.: Effects of Profound Early Institutional Deprivation: An Overview of Findings from a UK Longitudinal Study of Romanian Adoptees.In: 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 S. 332–350, 2007
作者:JANA STRAHLER
原文:Resilienz: Was die Psyche wachsen l?sst
封面:Simon Prades
翻譯:蔣陶敬陽
編輯:EON
推薦閱讀:
※關於心理學的一些小感悟(4)
※「我是為了孩子好!」——不,你只是個控制狂。
※言語治療師 Siyang 的 Live - - 如何正確看待和治療口吃
※一部被認為必得奧斯卡,最終卻無限期推遲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