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與下一代:雨果獎得主分享「科學教育」體會
這個世界每一天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
生活和學習方式日新月異;數據積累的速度越來越快;知識獲取越來越容易;簡單重複性的工作正在越來越快被機器取代……
去年白宮發布的人工智慧報告預測,在未來 10 - 20 年間,人工智慧技術有可能取代 47% 現有的工作。麥肯錫 2016 年的報告,對此數字的預測是 49% ,而且對中國和印度的影響最大。 Siri 之父、人工智慧專家 Winarsky 也曾預測, 70% 的工作將被人工智慧取代。人工智慧正在以普通人難以想像的速度發展和進步著。
在榮獲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獎的作品《北京摺疊》中, @郝景芳 就提出了兩個未來將要面臨的挑戰:人工智慧技術導致的就業取代、教育的隔離和窮困的代際傳遞。
一旦機器把人的勞動力解放出來了,而我們又不能給這些人創造更多的勞動機會和工作崗位的話,就會面臨一個巨大的失業問題,這個是一個智能社會所帶來的問題。郝景芳說,她個人不希望她的小說成真,她真誠地希望未來會更加光明。希望我們在面對挑戰的時候,能做得更好。
年輕的(准)爸爸媽媽們此時可能會考慮:在這樣一個日益變化的環境中,我們的孩子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這次, @郝景芳 將攜手科學家奶爸 @王立銘 為我們帶來一場關於「科學教育」的思考。
為什麼科學教育非常重要?所謂科學教育,最重要的到底是哪個部分?
有具體科學知識之上,有沒有哪些科學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值得你馬上擁有,並且和孩子們一起探索?在每一天的對話、閱讀、玩耍時間裡,有沒有可能嵌入科學的成分?
科學教育是一個挑戰,但是也給與了我們難能可貴的機會。通過它,我們也許能和我們的孩子一起,用一個全新的、理性的、有邏輯的態度重新看待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
我們希望,不讓任何一個孩子,被時代淘汰。用教育的方式,讓孩子能夠成功的適應新的世界。
@郝景芳 ,小說作者,散文作者。 2016 年,小說《北京摺疊》獲得第 74 屆世界科幻大會最高獎 「雨果獎」。兒童創新教育項目童行計劃創始人。
@王立銘,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研究員,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和浙江省千人計劃入選者。
通過這節課,你將會了解到:
未來世界變化的源頭是科技,未來世界會有什麼變化趨勢?未來教育對人會有怎樣的期待和塑造?為什麼你的孩子需要科學教育?
有哪些科學思維值得你馬上擁有?如何激發和保護孩子的科學思維:怎麼回答他們提出的每一個「為什麼」?怎麼和他們一起閱讀和探討?關於科學教育的幾個實踐小建議:父母先做一個有理性、講邏輯的成年人,在和孩子的互動中,永遠保持開放心態。親子閱讀是想像和探究的起點。
怎樣讓孩子們從小感受到探索的樂趣,體驗到嘗試的自信,是一門需要學習的藝術。讓我們在這節關於 如何通過科學教育,讓孩子掌握未來 的 Live 中,一起探討吧 :D
推薦閱讀:
※有時候,我們並不需要接受現實
※李嘉誠:讓孩子走出「溫室」(鑒讀)
※學會批判性思維,究竟有什麼用?
※莫言:感到自己跟一頭豬、一條狗沒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