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硬體升級一樣會重蹈PC覆轍,無力挽救的「負優化」是行業潛規則

本文已被「終端雜談」商業授權,禁止轉載(專欄作者:田小宇)

最近有朋友問我:我買一個835的機子夠我用3年嗎?

我剛想問難道你不在意屏幕,拍照。。。他卻立馬示意不需要,並且認真的問我一個很哲學的問題——在不考慮其他配置的情況下,驍龍835典型硬體配置(4G+64G)的手機夠不夠用3年?

你能給出一個肯定的答案嗎?

我思考了一分鐘,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原因很簡單,三十年PC硬體的性能提升,如今依舊遠遠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移動端只會更加嚴重,更別提未來了。

說到這,不少人已經躍躍欲試想要反駁我。

我知道你要說什麼,核心其實就是大家很熟悉的「摩爾定律」。

當然,首先不厭其煩地在此重複下摩爾定律——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Intel)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來的。其內容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個月翻兩倍以上。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

看到這裡,了解消費電子行業的人特別想伸著頭,憋紅著臉再補充一句——摩爾定律其實早就失效了,現在硬體的更新速度遠少於18個月,在移動端,這一優勢更加明顯。

是的,就拿iPhone來說。iPhone上CPU的演化同時也反映了晶元工藝製程的變化,在摩爾定律的作用下,晶元工藝製程從iPhone初代的90nm演化到最新A11上的10nm。 工藝製程發展最直接的影響是CPU的大小,在同樣的性能下,採用更先進的工藝製程生產可以使CPU面積更小。iPhone 8 Plus的拆機表明,A11的面積僅為89.23平方毫米,相較於上代的A10,縮小了30%。同時性能提高極為恐怖,其中大核性能比 A10 提升 25%,4 顆小核較 A10 提升 70%,多性能處理提升 75%。

然而,打破摩爾定律背後的老iPhone用戶卻想控訴,系統變卡了,動畫掉幀了,內存不夠用了。一更新系統,iPhone瞬間卡得像塞班。

看到如此傷心的用戶們,我不得不提到摩爾定律的兄弟——安迪-比爾定理 (Andy and Bill』s Law)來撫慰一下大家創傷的心靈。

不得不說,這條定律雖然知道的人少,但是安迪和比爾這兩位大佬的名氣可比摩爾大多了,安迪指英特爾前CEO安迪·格魯夫,比爾指微軟前任CEO比爾·蓋茨。

雖說名氣大,但是大佬們的書的話卻一點不含蓄,直接指出了電子行業的發展「潛規則」。—— 「Andy gives, Bill takes away.(安迪提供什麼,比爾拿走什麼。)」

這也是這條定律不為人知的原因。

可能還有小夥伴小手舉得高高說我聽不懂啊!其實,翻譯成大白話就是:硬體提高的性能,很快被軟體消耗掉了。

摩爾定理給所有的電子產品消費者帶來一個希望——如果我今天嫌計算機太貴買不起,那麼我等十八個月就可以用一半的價錢來買。要真是這樣簡單的話,計算機的銷售量就上不去了。需要買計算機的人會多等幾個月,已經有計算機的人也沒有動力更新計算機。其它的 IT 產品也是如此。

雖然硬體性能呢,確實在不斷增長,但是,操作系統等應用軟體越來越慢,也越做越大。

現在的計算機雖然比十年前快了不知一百倍,運行軟體感覺上還是和以前差不多。以Windows為例。過去整個操作系統不過十幾M大小,現在要幾千M,應用軟體也是如此。雖然新的軟體功能比以前的版本強了一些,但是,增加的功能絕對不是和它的大小成比例的。

其他硬體方面也是如此,一台十年前的計算機能裝多少應用程序,現在的也不過裝這麼多,雖然硬碟的容量增加了一千倍。但用戶們發現,如果不更新硬體配置,現在很多新的軟體就用不了,甚至連上網也是個問題。

以上一大堆廢話總結來講,十年前你買得起的計算機,現在早就在某個垃圾場大卸八塊了,而十年前買得起的車現在卻照樣可以跑。

這就是電子行業的現實。

在移動端,情況更加惡劣,因為競爭比PC市場激烈的不止一百倍!全球做PC知名的OEM廠商用一個巴掌就能數的清,而各類手機品牌怕是連腳趾算上也數不完。

大家嘴裡常說系統負優化,軟體負優化,其實喬布斯和其它廠商的各位大佬們也不想把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搞得這麼大。

同樣先祭出PC大佬——微軟。在五十年前,微軟的BASIC 只有幾十K,而現在,微軟工程師搞一個.NET 就要幾百M起步,其中一定可以優化。但是真的優化了嗎?或者可以優化到什麼地步呢?

我作為曾經的程序員,能深刻體會到這一點。今天,由於有了足夠的硬體資源,軟體工程師做事情更講究自己的工作效率,程序的規範化和可讀性等等。這說明,現在軟體開發人員不再像二十年前那樣精打細算了。同時,編程語言越來越好用,效率卻越來越低。比如,今天的 Java 就比 C++ 效率低得多,C++ 又比二十年前的 C 效率低。因此,即使是同樣功能的軟體,今天的比昨天的佔用硬體資源多是一件在所難免的事。

移動端一樣如此。不少小夥伴可能還一臉堅持地認為iOS是個特例,然而越來越多的例子表明,iOS的「負優化」一點不比安卓少。最新的iOS 11,連曾經最強的A9X都體會到了什麼叫「卡掉慢」,而這一切,才剛剛過去一年多時間而已。

同樣,喬布斯和庫克也不想「負優化」。然而現實卻是這樣:

1. iOS需要新功能,如AR,雙攝,一口就能吃掉所有硬體資源。

2. UI動畫要做的更漂亮,要不然用戶喜新厭舊。

3. 解析度要舉高高,不然以後怎麼愉快地玩VR?

4. APP開發者們為了吃好的,不停地加入新功能,界面也越來越炫。

5. 項目倉促趕時間,能做出來就不錯了,哪來時間優化,立馬撲倒下一個項目上去了。

而安卓也是同理,同時由於碎片化和國內各種「許可權狂」,加上十幾家大小廠商互相掐架,雖然谷歌大哥在一旁拚命勸架,無奈鞭長莫及。

此外,國內一些企業為了業績,也會不顧用戶體驗,在產品中加入「負優化」。例如,為了提升APP活躍度,或者同系列APP相互「提攜」,甚至在後台潛伏手機用戶數據,開發部門就會動小心思,就算軟體不運行,也在後台自動喚醒,這無疑會增加系統資源消耗,造成「負優化」。恐怕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流氓軟體帶來的「負優化」,仍會持續拜訪各位的手機。這也是安卓黨手機里必備「綠色守護」的原因。

當然劃重點的來了,雖然用戶很是煩惱新的軟體把硬體提升所帶來的好處幾乎全部用光,但是在 IT 領域,各個硬體廠商恰恰是靠軟體開發商用光自己提供的硬體資源得以生存。

舉個栗子,當年因為微軟新的操作系統 Vista 遲遲不能面市,從晶元供應商AMD和Intel到聯想,DELL等OEM廠商,再到 Marvell 和 Seagate 等外設廠商,全部銷售都受到很大的影響,因為用戶沒有更新計算機的需求。這些公司的股票不同程度地下跌了 20% 到 40%。當「臭名昭著」的Vista 終於上市,微軟自己的業績和股票馬上得到提升,蕭條了一年多的英特爾也在立馬扭轉的頹勢,當然其他上下游廠商也同時得到增長。接下來不出意外的話,該輪到硬碟、內存和其它計算機晶元的廠商開始復甦了。被吐槽的體無完膚的Vista 相比 XP,多提供了可能不到10%的功能,但是它的內存使用要翻兩番,CPU 使用要翻一番,這樣,除非是新機器,否則無法運行 Vista。當然,用戶可以選擇使用原來的操作系統 XP,但是很快的,微軟和其它軟體開發商會逐漸減少對 XP 系統的支持,這樣就倒逼著用戶更新機器。

這一條完整的利益鏈看下來,是不是驚出一聲冷汗?其實也沒有必要,任何行業的發展都會經歷如此的過程,只不過或長或短罷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自己的錢包鼓起來,這才是行業與消費者的良性互動。

回到開頭,朋友聽完我的敘述,用了一句很經典的話總結了這個巨坑的問題——兩個大佬把原本屬於耐用品的電腦、手機等變成了快消品,刺激著消費電子行業成為21世紀發展最快的行業,這樣不算壞事吧!

更多行業內幕請關注頭條號【極客觀世界】

B站號:Kris141

商務合作:media@krisgeek.com

推薦閱讀:

帶你逛西雅圖活電腦博物館(五)
SSD的隨機讀寫與順序讀寫?
SSD+HDD,在不運行HDD程序的前提下,HDD會不會發出聲音?
看到有人說 RMBP 15 高配不要嘗試定製 CPU,這是真的嗎?

TAG:智能手机 | 硬件 | 消费电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