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了,斯坦福和CMU的這場對決,開啟了無人車時代

若朴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出品 | 公眾號 QbitAI

2007年11月3日,美國西海岸南加州喬治空軍基地。

荒漠之中一場大賽拉開帷幕。

競爭主要在兩大高手團隊之間展開,這場賽事,這次對決,這些參與其中的人,將在十年之後乃至更久遠的未來,在這個世界留下深遠的影響。

Grand Challenge

美國國防部旗下,有一家享有盛譽的研究機構:DARPA,全稱「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這家機構帶給世界的發明包括:互聯網、手持電子設備、AI等等。

也包括無人車。

2002年,為了加速軍事領域的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美國國會授權DARPA組織一場大型挑戰賽。並提供100萬美元作為獎金。這個大賽背後的最終目標,是想2015年前讓美軍三分之一的地面軍事車輛實現自動駕駛。

首屆DARPA Grand Challenge挑戰賽在兩年後的2004年3月舉行,地點設置在美國的莫哈韋沙漠之中,比賽路線總長240公里,從加州的Barstow一直往內華達州開。

Grand Challenge賽場

共有21支隊伍獲得參賽資格。正式比賽前,所有隊伍都要通過一個小測試:一英里(1.6公里)的障礙賽道。結果有點慘:只有7支隊伍順利過關,另有8支隊伍勉強算過關。總共15支隊伍入圍正賽階段。

更慘的在後面。正式比賽階段,一開始就有兩輛車退賽,還有一輛車剛出發就翻車。本來預計10個小時的賽程,剛剛過去3個小時,賽場上就只剩下4輛無人車。而且麻煩不斷:剎車、斷軸、導航失靈……

所有的參賽無人車都遇到了嚴重的問題。

沒有團隊獲獎。

儘管有至少兩年的準備期,沒有一支參賽隊完成比賽。成績最好的是卡內基梅隆大學(CMU)無人車,最終行駛了11公里,不到全程的5%。感知路障,準確導航成為當時無人車面臨的兩個最大障礙。

這個結果連差強人意都稱不上,但毫無疑問點燃了無人車的星星之火。DARPA決定第二年繼續舉辦大賽,並且把頭等獎金提高到200萬美元。

將遇良才

2005年,大賽和一些團隊捲土重來。

當年10月8日早晨6:40,23支入圍團隊展開角逐。賽前兩個小時,每個團隊獲得一份標有GPS坐標的路線文檔,每72米設置了一個路線點,困難路段會更密集。一些團隊使用了更精確的地圖,並進行了速度設置。

一旦比賽開始,無人車就不能以任何方式與人類接觸。參賽車輛交錯出發,以最終的總完賽時間排定次序。這屆團隊的水平全面提升,雖然有18支隊伍沒有開到終點,但只有一家比去年的最佳成績差。5輛無人車完成全程212公里的比賽。

特龍(左)& 惠特克(右)

也是從這次比賽開始,斯坦福大學和CMU之間的對決,成為整個比賽的核心。斯坦福的隊長是是特龍(Sebastian Thrun),時任斯坦福AI實驗室主任,之前是CMU的老師,和CMU隊長惠特克(Red Whittaker)也是前同事。

最終,斯坦福無人車用時6小時54分跑完全程,拔得頭籌。CMU的兩輛無人車分別以7小時05分、7小時14分的成績,拿下第二、第三的位置。

斯坦福的Stanley

斯坦福的無人車,基礎架構是一輛大眾ERL實驗室提供的歐標柴油途銳,它還有個名字:Stanley。之所以選擇途銳,也是看上了這輛SUV的線控系統。

Stanley車頂安裝了五個德國Sick AG出品的LiDAR激光雷達感測器,用來構建周圍環境的三維圖,用以配合GPS系統。這輛無人車還使用了陀螺儀和加速計來監控行進方向。

另外還有攝像頭提供的視覺感測數據,主要用於探測超過激光雷達探測範圍(80米)的行駛條件,以保證無人車有足夠的加速空間。斯坦福還在車輪里安裝了感測器,用於在信號丟失時(例如穿越隧道)推斷無人車的行駛狀況。

為了處理這些數據並作出決策,Stanley搭載了六台基於1.6GHz主頻英特爾Pentium M處理器的低功耗電腦,運行著不同版本的Linux操作系統。用於處理這些數據的軟體,總計寫了有10萬行。

Stanley使用了基於機器學習的障礙物檢測方法,大大減少了錯誤的發生。而LiDAR和視覺系統的融合,是斯坦福無人車獲勝的關鍵因素之一:能在普通路面更放心的加速。

CMU的兩輛無人車,一輛是基於軍用悍馬Humvee的「沙暴(Sandstorm)」,加裝了6個固定激光雷達,一個旋轉激光雷達,以及短距和長距雷達。

另一輛是基於悍馬H1的「H1ghlander」,也使用了激光雷達測距儀、旋轉激光雷達、GPS和慣性導航系統。

成王敗寇。

Urban Challenge

風水輪流。

但CMU再次與斯坦福在無人車擂台上交手,要等到兩年之後。也就是我們開頭提到的2007年,第三屆DARPA無人車大賽上演。

這次大賽也被稱為Urban Challenge,即城市挑戰賽。

2007年參加Urban Challenge的CMU紅隊

換句話說,這次在喬治空軍基地舉行的大賽,不僅是沙漠之中的狂奔,還會在城市道路一較高低。實際上,整個比賽包含96公里的城市路段。而且所有參賽的無人車,都要遵守全部的交通安全法規。其他要求還包括:

  • 參賽車輛必須有在冊的安全記錄
  • 車輛需要完全自主行駛,僅可以使用感測器獲取的信號
  • DARPA在賽前24小時提供路線圖
  • 無人車最多只能「停車觀望」10秒鐘
  • 無人車需要能在雨、霧天氣以及屏蔽GPS信號的狀態下行駛
  • 無人車不能與任何物體發生碰撞
  • 無人車必須能在停車場里運行,可以完成掉頭

這次的比賽意義重大而且特別,因為無人車需要根據路面上其他車輛的情況,實時作出智能決策。這種要求,也將無人車的應用場景向前推動一大步。

賽前檢修

這次贏下200萬美元頭獎的是CMU團隊,斯坦福團隊獲得第二。CMU的無人車「Boss」以4小時10分完賽,平均時速22.5公里/小時;斯坦福的無人車「Junior」以4小時29分完賽,平均時速22公里/小時。

Boss基於一輛通用雪佛蘭Tahoe,周身配備了十幾個感測器,包括激光雷達、攝像頭和雷達。所有這些感測數據,被CMU的無人車用來感知、規劃和決策,這背後還有一套超過50萬行的代碼。在種種技術的支持下,Boss能做到:

  • 行駛遵守交通規則
  • 在長距離上探測和追蹤其他車輛
  • 在停車場尋找車位並停車入位
  • 在路口遵守優先通過規則
  • 與前車保持安全距離
  • 對路面動態做出反應:例如路面封閉或者有車拋錨

CMU無人車獲勝歷程

而斯坦福這次參賽的Junior基於一輛柴油大眾帕薩特旅行版。這輛車使用了Applanix POS LV 420導航系統進行位置、方位、速度等狀態的估計。另外車身上還配備了Velodyne的激光雷達、IBEO Alasca XT感測器等。

第二名到達終點的Stanford Racing

老友重聚

十年過去了。

十年後在CMU展出的BOSS

上周末,BOSS、Sandstorm、H1ghlander都被從CMU的倉庫里拖出來擦洗乾淨,等著當年Urban Challenge奪冠的隊友們回來團聚。

CMU計算機學院院長Andrew Moore把視線從窗外的BOSS上收回來,看著滿滿一屋子自動駕駛精英中的精英。他們從全國各地回到學校,聚在一起慶祝DARPA Urban Challenge奪冠十周年。

其中有些人,他已經好些年沒見過了。

不少離開學校投身工業界的,現在已經是自動駕駛公司的領導者。比如Argo AI的Bryan Salesky,比如創立Aurora Innovation的Urmson。

十年前的Urban Challenge把這些已經散落在全國各地的軟體工程師、機器人專家、計算機科學家聯繫起來,帶回CMU一起過周末。

他們之間,已經從隊友變成了對手。

隊伍的總負責人惠特克談起這次勝利時,說它對於無人車行業來說是「變革性的」,燃起了創新的火焰。

「能做這樣的事,真是莫大的榮幸。」他回想起那些年的歷程,爽朗地大笑起來。

英雄榜:斯坦福

2007年這次大賽也成了絕唱。

下次的DARPA挑戰賽要等到五年之後的2012年才再次啟幕。而且大賽的主題已經變成機器人挑戰賽,無人車和自動駕駛已經與這項賽事無關。因為這時,無人車已經走出學校,成為科技巨頭押注的新方向。

當年率隊參賽的老師們,也換了競技場展開新的比拼。

先看斯坦福這邊。雖然特龍擔任總負責人的斯坦福車隊,在2007年惜敗於CMU車隊,但是特龍還是被Google的兩位創始人盯上,最終成為「Google無人車之父」。不過最初,就連特龍自己也不相信無人車真的能在加州的路面上跑起來。

同隊的軟體負責人Michael Montemerlo(畢業於CMU),後來也成為Google無人車團隊成員;而車輛負責人Burkhard Huhnke,現在是大眾美國公司的副總裁。

部分其他成員現狀:

Dmitri Dolgov:加入Google無人車團隊,現任Waymo副總裁

Dirk Haehnel:Google高級工程師

Scott Ettinger:Waymo研究員

Gabe HoffmannJulien Marcil:蘋果公司工程師

Anthony Levandowski:從Google離職後創立了無人卡車公司Otto,後被Uber天價收購,最後卻被Google緊追不放、官司不斷。

Jesse Levinson:參與創立了自動駕駛公司Zoox,並出任CTO

Hendrik Dahlkamp:創立主營AI助手的Lighthouse AI公司並出任CTO

David Stavens:參與創立Udacity,並出任首任CEO

Anna Petrovskaya:創立VR公司Eonite Perception

Jan Becker:一度加盟賈躍亭的法樂第未來,現在創業中

英雄榜:CMU

從上面的總結情況也可以看出,2007年的賽事後,特龍就領著一批斯坦福車隊成員,加盟Google開始搞無人車。不過後來有人陸續離職,而CMU團隊來了。

量子位也追蹤了一下後來CMU獲勝團隊的去向。

2007年CMU奪冠車隊的總負責人是Red Whittaker,所以CMU團隊也叫「紅(Red)隊」。他是機器人領域的先驅、被譽為場地機器人之父。他現在擔任Astrobotic公司CEO,這家公司的月球車曾經贏得Google登月競賽。

CMU團隊的技術負責人是烏爾姆森(Chris Urmson),特龍離職後,烏爾姆森一度接管Google無人車團隊以及擔任CTO。去年12月,烏爾姆森離職創立自動駕駛公司Aurora。今年10月,Aurora被波音公司收購。

部分其他成員現狀:

Tony Stentz:Uber ATC工程主管

Joshua Anhalt:Uber無人車工程師

Hong S. Bae:法樂第未來ADAS和自動駕駛總監

Drew Bagnell:Aurora CTO

Chistropher BakerBob Bittner留在CMU的國家機器人工程中心(NREC)

Michael Darms:戴姆勒集團高級經理

Dave Ferguson:曾任Google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負責人,首席工程師。2016年8月離職創立自動駕駛公司Nuro。

Martial Hebert後來出任CMU機器人研究所所長,Tom HowardDavid KohanbashMaxim Likhachev等也都在這個研究所供職。

Bakhtiar Litkouhi:通用汽車自動駕駛經理,Technical Fellow

Jim Nickolaou:通用主動安全和自動駕駛負責人

Bryan Salesky:曾任Google無人車硬體主管,2017年初離職創立自動駕駛公司Argo AI,後來這家公司被福特收購。

Ed Schlesinger: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懷廷工程學院院長

YoungWoo Seo:馬斯克旗下Hyperloop One自動駕駛高級總監

Shuqing Zeng:通用汽車研究員

Wende Zhang:通用汽車專家

歡迎大家關注我們的專欄:量子位 - 知乎專欄

誠摯招聘

量子位正在招募編輯/記者,工作地點在北京中關村。期待有才氣、有熱情的同學加入我們!相關細節,請在量子位公眾號(QbitAI)對話界面,回復「招聘」兩個字。

量子位 QbitAI

?? ? 追蹤AI技術和產品新動態


推薦閱讀:

循環神經網路RNN打開手冊
小米智能音箱能否成下一個小米手機?
還在下圍棋?足球賽才是人工智慧進擊人類的真正目標
過去十年,我們用了哪些即時戰略遊戲訓練AI?
顛覆者的自我顛覆,榮耀以AI破局行業死水

TAG:人工智能 | 自动驾驶 | 斯坦福大学StanfordUnivers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