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不只有清酒
一提到威士忌,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大名鼎鼎的Scotch——蘇格蘭單一麥芽威士忌。如果再推薦下去的話,還有愛爾蘭威士忌和美國波本威士忌。畢竟在很多人眼裡威士忌屬於洋酒,所以來自歐美的才最正統。但如果是一位資深的威士忌愛好者,那麼他會毫不猶豫地向你推薦日本威士忌。
在今年的世界威士忌大獎賽(World Whisky Awards)上,日本威士忌獲得了3個頭獎中的2個,但這不是什麼新奇事,因為在過去的十幾年裡日本酒幾乎每年都佔據著這個獎項的前三名。
世界威士忌大獎賽的一位評委Mark Gillespie說:「日本威士忌雖然源自蘇格蘭威士忌,但到現在它的確已經超越了蘇格蘭威士忌。」
日本威士忌師承蘇格蘭威士忌這話不錯,但在100多年的釀造過程中,日本威士忌滿滿被改良成了口味輕柔、貼近東方人口味的品種。
日本人首次接觸威士忌可以上溯到1853年的「黑船來航」事件,當時美國海軍東印度艦隊司令員佩里率軍艦抵達日本,日本被迫開國通商。隨後威士忌作為一種不折不扣的舶來品進入日本,不料在短時間內成為時髦商品。不久後日本國內也出現了所謂的「國產威士忌」,只是用食用酒精、色素、香料等調配而成的仿製品。
到了1923年,製作玩具的「壽屋」的創辦人鳥井信治郎洞察到了釀造威士忌是一個巨大的商機,便在京都西南方建立日本第一家威士忌釀造廠——山崎蒸餾所,並邀請曾到蘇格蘭學習威士忌釀造技術的竹鶴政孝任廠長。
1929年,山崎蒸餾所釀造出了日本的第一支國產威士忌「白札」,這款威士忌幾乎完全按照蘇格蘭技法釀造,還帶有濃重的煙熏味兒。推到市場上,最終以日本消費者難以接受而銷量慘淡。
這讓鳥井信治郎洞和竹鶴政孝就國產威士忌該具有何種口味產生了分歧,前者認為應該改造釀造方法生產適合東方人口味的威士忌,後者認為應該堅持蘇格蘭風格。此後兩人分道揚鑣,鳥井信治郎洞繼續經營山崎蒸餾所,到現在這家酒廠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得利(Suntory)。
竹鶴政孝則選擇在氣候及地理環境與蘇格蘭相近的北海道余市町創立「大日本果汁株式會社」,並於1939年推出第一號產品「日果威士忌」。「大日本果汁株式會社」的一個更為人所熟知的名字是Nikka,它與三得利至今仍是日本威士忌兩大支柱。
發展到今天,三得利和Nikka(日果)都紛紛取得了傲人的成績。三得利酒廠有三個威士忌品牌:山崎(Yamazaki)、白州(Hakushu)和響(Hibiki);Nikka則有竹鶴(Taketsuru)、余市(Yoichi)和宮城峽(MIyagikyou)三個品牌。
▲三得利威士忌品牌
▲Nikka威士忌品牌
雖然三得利對蘇格蘭威士忌的口味進行了改良,但無論是三得利還是Nikka,至今都嚴格遵循著傳統蘇格蘭威士忌的直火加熱蒸餾釀造方法,即使蘇格蘭人早就放棄了這種方法,改為了更節能和更安全的蒸汽加熱蒸餾。
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使用能夠大規模作業的蒸汽加熱蒸餾,是因為蘇格蘭威士忌已經開始工業化生產了。但直火加熱蒸餾這種傳統的方法才能釀造出香味更濃郁的威士忌,而只有日本人把它保留了下來。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日本威士忌的包裝瓶上,威士忌的翻譯一般是Whisky。雖然日本的英語嚴重受到美國的影響,但美國人拼威士忌時寫的是Whiskey,而Whisky則是蘇格蘭人特有的拼法。
口說無憑,日本威士忌的好,不喝喝怎麼知道。希望下面三款推薦,可以讓你大致了解日本威士忌的獨特魅力:
一、山崎18年單一麥芽威士忌
售價:3900元(人民幣)
酒精度數:43%
這是一款三得利旗下的威士忌,風味獨特,尤其是由雪莉桶熟成釋放出的水果乾的甘甜和巧克力的醇厚風味,令人印象深刻。就像上面所說的,三得利威士忌是經過口味改良後的東方威士忌,這款山崎18年也是如此,它帶有花香、葡萄乾香以及淡淡的水果香味,混合了酸甜、微苦、醇厚的口感,簡直是不可錯過的味蕾盛宴。
二、響(Hibiki)21年
售價:3380元
酒精度:43%
響(Hibiki)21年是一款三得利旗下的調配型威士忌,也就是單一麥芽原酒和單一穀物原酒的調配。這款威士忌採用的原酒分別是山崎蒸餾廠美國白橡木桶貯藏22年之久的麥芽原酒和21年的穀物原酒,經過卓越的調配技術,呈現出如交響樂般的極度和諧。響(Hibiki)21年口味甜美且富含水果香味,口感及其順滑,也是三得利基於亞洲人口味調配出的精品。
三、Nikka余市15年
售價:4500元
酒精度:45%
余市15年是更適合硬朗男人的威士忌。由Nikka生產的威士忌保留著蘇格蘭威士忌的口感,生產與北海道的余市町,氣候也與蘇格蘭相近。入口後有蘋果的香氣,混著淡淡的泥煤味兒,這是只有在幾十年前的蘇格蘭威士忌里才能嘗出來的味道啊(類似於中南海煙熏精釀啤酒?)。
推薦閱讀:
※品酒筆記之阿根廷白葡萄酒Ché
※世界上最貴的一瓶葡萄酒!竟然不是法國的?!
※企鵝酒年度回顧|如果世界上沒有酒,人類可能就滅亡了
※東方人歌頌酒,是迴避,厭世,離不開生活層面,西方人卻是狂歡,心理?文化?想深入探討。補充了我問題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