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我求你們了,別在用800W學區房毒雞湯坑害現在的年輕人可以嗎?

說實在的,互聯網真是太野蠻了。

野蠻到它已經在各個維度下侵蝕人們的正常生活了,而且還沒人管。

莆田醫院圍繞著你,多少人的血汗錢被壓榨過去。多少年了,依然如此。病人依舊一個一個進入圈套;

假貨依然圍繞著你,甚至在某些平台上你買的所謂正品也是假貨。甚至你買的「今天剛摘的水果」其實是兩天前的;

互聯網金融依然圍繞著你,該跑路的就跑路,還沒跑的繼續在各種網站上打著15%的年收益,該催債的催債,轉身一變,搖身上市,什麼大學生,什麼父母幫著還錢,什麼分期貸,都成了過眼雲煙;

當然還有我們可愛的部分自媒體。為了追求點擊量,為了追求大部分無知的人心中的共鳴感,各種標題無所不用其極。昨天朋友自殺了,今天周圍的人都是LOW逼了,明天對不起買不起800W的學區房,後天又有2000萬人在北京艱難生存了。

仔細想想,這都是一個道理。互聯網是個好東西,但一旦他和國人的某些功利化的心態一結合,馬上又變味。

當今的年輕一代,彷彿比以往更難樹立正確的三觀,太多無法分辨的內容交叉在周圍,野蠻的互聯網,缺失的監管,家長的迷茫,自我的無平台,各種信息充斥過來,讓人更混亂,更迷茫。

好多人總有一種意識:不就是朋友圈嗎?能在朋友圈看到的東西,再壞又能壞到哪去?

那為什麼前幾年我們搜索東西第一條都是莆田醫院呢?

我可以接受自媒體寫寫標題黨,你說國內男生窮屌絲直男都行,你說我們應該買買買應該消費買吃的買口紅也都行,你說我們都迷茫在假裝生活也行,這些都無關大局。

但這篇文章真的是夠了。你這坑害的就不僅僅是這一代了。你間接還在坑害著年輕一代的父母和他們的下一代。

人要有點良心,做人要有點底線可以嗎?

如果大部分人真的可以分辨也就罷了,偏偏在互聯網的糖衣包裹下,這些內容反而更容易潛移默化的通過流量、通過心理誘導和包裝利用,滲透到每一個人的潛意識裡。

這不是單純的點擊量的問題,這是純粹的惡。

到底什麼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這裡面有幾個利用,我可以幫大家拆開理解一下。

第一個,就是學區房的概念。

國人的焦慮感和功利性心態,是學區房發展起來的一個重要動因。大家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更弱的孩子接觸,都希望孩子的老師更優秀更好,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掉落階級。所以瘋狂攢錢住老破小房子,就為了給孩子一個學區。

其實很不容易,但是這絕不是一個正確的方向。

北京上地,多年前是根本沒有什麼學區概念的。後來,上地和西二旗附近的互聯網公司扎堆,很多程序員定居在那一片。然後你猜如何,他們的孩子各種優秀,高考各種牛逼,結果硬生生的把上地很多片區的學校變成了學區。現在直逼海淀最傳統的萬柳學區。

如果你個人的能力不夠,指望孩子在學區里優秀,和別的孩子學習,你這就像是你自己做不了公司,指望孩子沒畢業就找到好實習一樣。

而這也是大多數人的思維:同樣的成本,他們寧願投入到自己無法掌握,但是被大家所認可的成本上,而從不會相信自己的主動能動性和自我發展的長遠性——因為這成本,投入到你自己身上帶來的長遠效應,遠遠比投入到外界更有用,因為你可以隨著你人生的發展帶的走。

不知道我有沒有說明白。舉個例子:

很多孩子畢業的時候寧願去相信大公司的福利和螺絲釘工作能給自己帶來長遠發展,也不願相信你去一個有潛力的小公司帶給你的發展更長遠。

不相信自己,害怕和大部分人方向相反,那帶來的就是幾年後你被大公司裁員時候什麼都帶不走。帶不走名聲,帶不走福利。更帶不走如果你在小公司工作所磨練的一套思維。

所以把時間線拉遠。再拉到40歲,高下立判。這種思維後期的迸發性是很多人看不到的。

再回到上面套進去自己想想看。

第二個,就是環球旅行的概念。

難道學區房的方向不對,環球旅行就對了?當然更不是,這又走了另一個極端。

環球旅行利用了當代中產階級受制於房貸、生活壓力等必須朝九晚五工作的焦慮感和壓抑感。為你提供一個真正的發泄渠道:環球旅行、自由又能學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這和某些廣告平台的「拋棄工作和壓力,盡情去海邊釋放」是一個道理,給你不斷加強心理暗示,加強心理誘導,讓你去消費,去選擇它。

你不是BBC記者,你也不是作家,你更不是一個旅行攝影師,每個人都想每天不工作,每個人都想當省長,每個人都想月入百萬,沒有誰是真正想每天枯燥的工作的。

承認吧,環球旅行根本不是大多數人的個人追求,只不過是他們想逃避生活和現有狀態的借口罷了。

所以你看,這篇文章把環球旅行和學區房兩個極端放在一起,加了一個800W,說白了就是製造巨大的矛盾,包裹著糖衣炮彈,然後給大家享用,貢獻出我們的流量來,創造十萬加,說不定還能通過這篇文章接一些旅遊廣告。

這不是雞湯,這是毒藥。糖衣毒藥。

當一個人處在三觀還沒塑性的情況下,大量接觸這種極端的思維,會自己的發展會產生非常長遠的危害。它會慢慢延伸到你的消費觀,你的發展觀,你的職業,你的學習,你的婚姻愛情等等。

所以我們經常發現,這種文章和類咪蒙類文章,都有固定的受眾。而這部分人對待感情則同樣會有類似的反饋:極端化。

那我們到底如何才能真正徹底的解決這個問題?

很簡單,反極端化就行了。

一個5歲的孩子,就算極端的一年內玩遍了世界,他依舊不可能快速的建立起應有的優秀的世界觀。

同樣,一個5歲的孩子,就算你從小到大都給他找世界上最好的老師最好的學區房,他依舊不可能十全十美。

你要學著去中庸的平衡。

你要評估多少資源投入到你的人生里,多少資源投入到孩子身上,才能達到一個aX+bY=M的最大化效果。而不是一股腦的投入到X上,或者投入到Y上。那叫極端。不叫平衡。

能真正讓孩子去環球旅行實現bY最大的人,在當代社會,也一定是有固定匹配的aX的,所以很可能這樣的家庭高中時候就會把孩子送到美國學區了。

對於一般人來說,把握平衡就顯得更為重要。一味的去追求最大化最好的,反而會讓你另一塊更枯竭。給孩子最好的學區,在你能力達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反而對孩子是一種心靈上的巨大傷害(想想學區里的幫派化,想想放暑假的時候大家都去10W一次的美國大學旅行的時候你孩子只能在家裡看書,再想想老師的態度,再想想你們家長群里你能不插上話),寄希望於把孩子往學校一方,自己就自由了。

反而帶給你的是更大的長遠痛苦。

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把握好平衡,保證家庭收入的穩固,保證你們有充足的時間可以培養孩子,可以享受生活,每年有很多機會出去玩,這就足夠了。可別跟著這篇800W學區房的文章學。

美國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出版過一本叫做《我在底層的生活》的書,她裝成各種職業的底層人去體會他們的生活。在餐館打工的人體型發胖,但是依舊要每天付出全部的時間去工作,因為房租,因為晚飯,也因為生活。他們光是活著就傾盡全力,又何談去進步,何談抽出時間陪孩子?

一個能拿出30%時間和孩子在一起的人,他必定有一定的能力和自我效率去應對生活。一般人光是應對生活就要付出所有的時間。又何談去和孩子一起成長。

那麼同樣的,你們都有200W,能拿出時間陪孩子的人,可能只需要付出100W的機會成本(報興趣班啊,思維班啊,結交啊,混圈子啊)就能發現孩子的天賦,摸索出孩子最優秀的進步模型。這個模型的效率可能是100%,孩子越學習越有主動性,越學習積累越快,這就是指數進步。

你光是活著就傾盡全力了,你還要拿出200W的機會成本去幫孩子找天賦,而由於你個人地位的缺失,最後發現200W的機會成本都不夠,你需要400W,而缺少的200W你要更加拼勁全力去賺,更導致你沒時間放到孩子身上,惡性循環。

最大的問題又在於,付出了400W的機會成本後,你的孩子的進步模型可能只有70%的效率。

100%和70%的效率差別,不僅僅是你們孩子分數的差距,他會延伸反饋到所有學習生涯、甚至是初期職場生涯里的思維能力、學科品好、主動性,戰略能力等等。分數只不過是百分之一的東西罷了。更多的痛苦和差距還在後面呢。

所以,你需要平衡,你需要進步,你需要知道哪些成本是你必須要付出的,哪些成本是你可以藉助外力的。而不是極端的依賴什麼學區房,或者極端的以來環球旅遊,世界上哪有這麼極端又有效的事情啊。

我真切的勸每天寫這些毒藥的人,別在潛移默化的利用大家的心理了可以嗎?社會已經如此分化、階級已經如此定型,好不容易有個互聯網可以稍微拉平一下這個思維認知的差距,你們還要用各種心理誘導各種誤導再去拉大這個差距。

互聯網是用來填補認知差距的,不是在認知差距上再繼續誤導再拉大思維差距的,這樣的社會會更撕裂,階級會更定型。你知道類似的這種思維會坑害多少類似的年輕家長准家長還有他們的孩子嗎?

也是,反正你們也不擔心,他們的孩子和父母真正吵鬧的那一天,這些人也想不到,竟然是一篇一篇這樣的文章潛移默化的改變了自己,也怨不到你們。

你們用高高在上的思維去誤導人,去把別人玩弄於鼓掌之中。但你們絕不會這麼做,你們的孩子也不會這麼做,你們的孩子找的男女朋友更不會這麼做。因為你們是將軍,我們都是你手下的隨便可以送死的走卒罷了。

想清楚一點吧。活的不清楚,就算你每天24小時工作奮鬥給孩子攢學區房,你的孩子以後還是走卒。

哎。真特么可悲。

歡迎來我公眾號「驚雲小屋」玩,後台回復:5,6 可以收到關於職業選擇和工作的終極邏輯。回復「晚風」會隨機得到一些我的想法和思維。你會相見恨晚的。

推薦閱讀:

知乎上是不是有很多人黑女權?如果有的話,為什麼?
莫名其妙被知乎刪了答案是怎樣的體驗?
知乎上哪個答案獲得了至今為止最高的贊同點?或者你看到的得到最高贊同的答案是哪個?
收藏升級:支持收藏文章及其他

TAG:互联网 | 知乎 | 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