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爾、埃舍爾、巴赫
顯然,本期節目想要介紹的就是《哥德爾、埃舍爾、巴赫》這部有趣的書,這也是給《混亂博物館》許多往期內容所做的一次詮釋。
正如標題所說,這本書交織地介紹了數理邏輯學家哥德爾、版畫家埃舍爾和巴洛克作曲家巴赫,探索了三個偉人在不同領域中作品的共同理念。就像本書作者侯世達所說:「我認識到,哥德爾、埃舍爾和巴赫只是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一樣相同的本質。」
已經讀過這本書的人無疑非常幸運,他們會在本期內容里重見舊相識;而沒有讀過這本書的人大概會覺得「不知所謂」——那麼我建議你花時間閱讀這本榮獲了普利策獎的名著,你一定會在一個新的世界裡有所收穫。
https://www.zhihu.com/video/904804334053777408
以下為視頻文字稿:
近半年來,我們曾介紹過埃舍爾的作品、巴赫的音樂和數學上的算術公理,並在這些內容里留下了許多伏筆,至今仍未解開——有聰明的觀眾已經猜到,這些往期內容與1979年的名著《哥德爾、埃舍爾、巴赫——永恆的金帶》關係密切,而那揭開一切的缺失拼圖,就是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精妙證明。
這本書的作者是道格拉斯·霍夫斯塔德(Douglas Richard Hofstadter,1945-),書中以平實而生動的語言講述了哥德爾、埃舍爾、巴赫在各自領域的傑出貢獻,用精巧的構思將數理邏輯中的自指,繪畫中的雙關,音樂中的賦格,交錯關聯起來。用作者的話說,他認識到這三個人在用各自的方式探討同一種本質,而這本書就是重現這種本質——正如中文譯名的副標題那樣,「集異璧之大成」,作品涉及了計算機科學、人工智慧、語言學、遺傳學等諸多領域,但最核心的內容,仍然是探討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證明。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提出源於一個野心勃勃的「希爾伯特計劃」,由德國數學家大衛·希爾伯特在1920年提出,試圖一攬子解決數學當時遇到的所有問題。簡單地說,許多古老的數學難題,比如平行公理,到19世紀已經得到新的詮釋,開拓了新的領域。在此過程中,人們不得不承認,數學的公理是否「不證自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構建明確的規則步步推導。所以大衛·希爾伯特的計劃,就是將一切數學命題都形式化成符號的運算,進而將這種運算機械化,那麼世界上就再也沒有艱難複雜的數學證明,而只需將數學命題寫成符號,再轉動機器得出「可證」或「不可證」的結論就行了。但前提是,我們要證明這樣一個系統不會自相矛盾,一會兒說一個命題可證,一會兒又說它不可證。
然而到了1931年,年僅25歲的哥德爾用一篇論文就證明了希爾伯特想要構造的體系並不相容,把希爾伯特的通天藍圖擊得粉碎。這份證明的精髓思想,就是構造了一個邏輯上的自我指涉。在這裡,我們先用一個著名的「對角論證法」幫你小窺其中的趣味。試問,從0到1的所有小數和全體自然數相比,哪個更多?我們不妨先假設一樣多,這就意味著我們能用自然數給這些小數逐次編號:r1 = 0 . 5 1 0 5 1 1 0 ...r2 = 0 . 4 1 3 2 0 4 3 ...r3 = 0 . 8 2 4 5 0 2 6 ...
r4 = 0 . 2 3 3 0 1 2 6 ...r5 = 0 . 4 1 0 7 2 4 6 ...r6 = 0 . 9 9 3 7 8 3 8 ...r7 = 0 . 0 1 0 5 1 3 5 ...那麼,取第一個小數的第一位小數,第二個小數的第二位小數,第n個小數的第n位小數……這條對角線上的所有數字,構成一個新的小數。
r n = 0 . 5 1 4 0 2 3 5...再給這個小數加上0.1 1 1 1 1...得到最後的小數:r = 0 . 6 2 5 1 3 4 6...
那麼顯然的,這個最後的小數第一位和第一個小數的第一位不一樣,第二位和第二個小數的第二位不一樣,第n位和第n個小數的第n位不一樣——也就是它和任意有編號的小數都不一樣,意味著我們找到了一個超出自然數編號能力的小數,所以可以得出,0到1之間的小數比全體自然數還多。我們將在未來看到哥德爾如何巧妙地給全體數學命題編了號,找到了其中的矛盾。而這個矛盾也絕不僅僅是數理邏輯的局部矛盾,而是深埋於整個計算機時代的深刻矛盾——我們將在了解這份證明之後,探討它與人工智慧的深刻關係。
推薦閱讀:
※如何真正駁倒對手
※也許你是對的,但我並不認可,這句話在邏輯上有問題嗎?
※「心是髒的,看到的東西就是髒的」,這種句式的邏輯漏洞在哪?
※掃雷中是否存在薛定諤的雷?
※「如果昨天是明天的話就好了,這樣今天就周五了」這句話為何會產生兩種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