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炒股金手指
看到迅雷總重發的一篇07年的舊文,《擺脫心理賬戶——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後面大半寫情商(其中不少寫的是個人性格)對投資的影響,也很有意思。而前面幾段寫心理賬戶(當年迅雷總正看行為經濟學的書),讓小磕想起之前寫本次諾貝爾經濟學獎 Thaler 教授時有一些在股票市場的應用限於篇幅沒寫進去,補充一下。
說起來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Thaler 教授對股票市場的建議很重要呢?不是說經濟學家炒股往往都不怎麼樣嗎?這話確實沒錯,貨幣主義學派奠基人,也算大神級的人物費雪當年就是因為炒股破產的。不過 Thaler 教授可不同,他是資產管理公司Fuller & Thaler Asset Management的聯合創始人,旗下有一支基金近10年的回報率高達832.44%,同期巴菲特和芒格的 BH 也不過307%而已。雖然這支基金不是 Thaler 教授親自操盤,但他的建議顯然不能忽視吧?
(該公司另一個重要人物是我們上次也講到的卡尼曼)
好了,再來一張Thaler 教授照片,我們正式開始。
首先是迅雷總文中也提到的一個例子。如果一個人是完全理性的,那麼他儘管投資了很多支股票,但所有股票的盈虧都應該統一核算,以總資產規模或收益最大化為目標。但是現實中,我們都是把不同的股票放到不同的「心理賬戶」,盈虧分開考慮,A 股票投了10萬賺了兩千沒感覺,B 股票投了一萬賺了一千五就開心得不行。
但這還不要緊,要緊的是過程中還要疊加上「損失厭惡」。A 股票賺了一千,B 股票虧了八百,本來沒什麼,及時止損調整布局就好。但很多人總覺得,虧的股票只要不賣就還有機會賺回來,一旦割肉就真的虧損了,於是因為逃避虧損,一直拿著 B 等回本,反而先把 A 買了獲利了解,結果……
如果再疊加上「比起長期更重視短期」,又有一個現象,被稱為「股票溢價之謎(Equity Premium Puzzle)」。美國一個多世紀的數據中,股票的收益率高出無風險債券(也就是美國國債)約6.9%之多,研究者們一直沒找到原因。這裡的股票收益率指的是持有股票獲得的股息分紅收益率,不包括買賣,股票收益率高,意思是股票發行者要提供高出國債6.9%的收益率才能吸引到投資者,這意味著投資者們認為投資股票風險很高,但事實上,美國股票沒那麼高風險。其他發達國家也有類似情況。後來 Thaler 和 Benartzi 提出了一個解釋,人們雖然知道股票上下波動很正常,如果公司業績好長期持有一定會賺錢(嗯,這裡說的是美股),但是一旦看到股票下跌,「損失厭惡」加上「短期衝擊大於長期」,往往會修正自己的觀點,覺得哎呀它下跌了是不是還會接著跌啊,我之前的判斷是不是不對啊,看來還是不能買股票啊。結果就造成了我們上面說的「謎」。
與這個很相似的就是,很多人明明經過研究覺得某股票未來走勢很好可以長期持有,結果一有風吹草動就緊張坐不住,把股票賣出了,然後往往就賣在了低點。於是 Thaler 教授提出的一個炒股金手指就是,買入股票後少看股市行情,看的次數越少,收益越高……
還有一條就是,大家都知道,股票有漲有跌,不會有那支股票會一直漲,也不會一直跌(某國可能例外),那麼理性分析,如果一支股票上漲了較長一段時間,它之後大概率會下跌,反之亦然,所以好的投資策略是逆向交易策略,即賣出近來的強勢股,買入弱勢股。據說 Thaler 教授他們的基金就融合了這個理念,還有主要投資中小股——因為波動更大,效果還不錯。而一般普通人,當然還是「羊群效應」,追漲殺跌,於是被操盤的割了一波又一波的韭菜……
不過以上也不能作為金科玉律。該基金雖然近十年戰績極好,近兩年卻表現不佳,可見股市果然還是比想像的更加非理性,某國更是,沒有學會了就百戰不殆的訣竅。就好比張無忌要是在光明頂上照著張三丰的一招一式打太極,那基本是要悲劇的。
最後迅雷總文章里有張圖,忍不住分享給大家,博君一笑~
(讀完之後,你選擇點贊還是分享支持小磕呢~)
由「蔣博的多稜鏡」原創,如需轉載,請登錄新榜網站版權頻道( http://cc.newrank.cn )
推薦閱讀:
※MACD介紹
※創遠世紀投資有限公司關門倒閉,20萬投資者近60億血汗錢被捲走!
※預防上市公司收入造假需要警惕的地方
※年輪,節點,脈衝
※炒股軟體哪家強,同花順、大智慧等等?
TAG: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 行为经济学 | 炒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