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思維 —— 事件背後的「真相」

讀了快三個月碩士,感覺本科和碩士學習最大的一點區別就是,本科階段總是在探究 what 的問題,大部分的東西都停留在 descriptive 的層面,而研究生階段真正進入了 analysis & evaluation 的階段,探究 「What』s behind the phenomenon」,即運用因果思維去探究現象背後的本質。

選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教授的課,剛開始上課的時候感觸很深,那時候我們每次發言的時候,教授總會用兩個問題打斷我們:

1. This is because ......?

2. So this means....... ?

當教授問我們什麼是21世紀最偉大的發明的時候,我們列舉了一大堆諸如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rnet, human intelligence 等等一大堆的東西,可當教授問 This is because ?的時候,回答就顯得沒有那麼容易了,人們往往更易於提出各種各樣的觀點,卻很難找到足夠具有說服力的理由和事實去支撐自己的觀點,而做到後者往往是更為關鍵的一步。

日本管理大師石川馨先生曾提出一種被稱為」魚骨圖」的原因導向思維圖(例圖如下):

即首先將問題或後果標在「魚頭」外,然後在魚骨上列出魚刺,按出現機會多寡,時間進度等因素列出產生問題的可能原因,並且根據各個原因之間的相互影響關係進行不同魚刺之間的分叉,分類,組合,鏈接。諸如上圖,把企業外因歸為一列,把企業內因歸為一類,又在各個原因之間進行時間序列上的區分和甄別,最後找出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群,並進行解決。

當我們在提出一個論點,同樣可以用這種方法去尋找論點背後的支撐原因,再找出所有原因之後,再進行甄別,分類,甚至於並根據各個原因的相關聯繫推導出新的因果關係,最後確定對我們論點來說最重要的原因,作為我們的理論依據。

探尋觀點或事件的原因更傾向於回溯歷史,探尋以前發生過的事件或產生的因素,而研究觀點或事件的影響和意義更傾向於回歸現在,以及預測未來,這也就是我所謂的 So this means ?在現實生活中,公眾往往會說什麼東西怎樣怎樣好,而研究者則會討論一個東西對現實生活,對未來發展的影響是什麼。

曾經在一個晚宴上遇到一位銀行的 Risk Manager ,聊了之後受益良多。之前我一直以為 risk 更多的是量化的東西,所以當時問他做Risk 是不是都是 「Highly quantitative」 ,然而經理卻說其實在他這個層面,更重要的是 「decision making」 的工作,量化團隊在經過各種金融模型量化分析之後可能會給他一個數據或者值,比如 某某fund的 risk 是2.1,然後由他去決定在2.1這個值上面是否對這個fund進行投資,這就要求他結合過去的經驗,現實的分析,以及對未來的預測來判斷 2.1這個值背後的含義,即所謂的 So this means ?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總是會提出各種各樣的觀點,或者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或者現象,如果我們能多用因果思維的方法,每說一句話或闡述一件事的時候多去想:

This is because ? (因)

So this means ? (果)

這兩個方面,也許很多行為和處理方式都會顯得更有意義。

推薦閱讀:

關於思維的幾個觀點-2
【認真想】《審辯式思維》——教學改革進行式
職場思維
邏輯思維能力是一件裝備,怎麼安裝?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一種思維的慣性嗎?

TAG:思维 | 思维方式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