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說環球港「好」,以及這也是我不敢做外地項目的原因
環球港是一家很有趣的店,從開業伊始BV坐鎮門面、整家店歐式的裝修風格,以及本身的大體量等話題點就引得業內議論無數。
之前我在寫萬象城的時候就有說到,對一家商場,評論的聲音越多,好壞兩方會趨平均。雖然也會聽到朋友對環球港吐槽,但對於這家店,但凡是我在過往的文中有提及,用的詞都是「向好」。
「好」和「向好」,還是有所區別的。
前者用來形容一些絕對意義上的優質商場,比如iapm、K11這類;或者是某些商場比較明顯的特質,比如南豐城的家庭氛圍、大悅城的IP感等等。
「向好」是很少看到人家用而我個人非常喜歡用的一個詞,因為我寫的標的不可能都是業內食物鏈頂端,但又都是比較積極的內容。因此,希望讀者能從這個詞上感受到一個動態的變化。
舉些例子,比如有外地的同行來上海市調,在看某家店的時候有時會發表一些觀點給到我,而大多數時候,那些評論都是即時的,是ta彼時彼刻對那家店的感受。我覺得沒錯,因為某個疏忽或是一個甜美的服務微笑,都會讓這位同行形成長期的印象。
對於我這種深耕上海商業零售市場的人來說,並不能過分依賴一時印象。比如,我在一個商場看到水龍頭壞了,照理來說可以吐槽其物業服務,但有可能這只是那天剛壞,並且搶修的人員正在趕來的路上;但如果某個商場水龍頭壞了幾星期都沒有進行維修,那就是物業服務不到位了。顯然我會以後者來作判斷。但對於僅僅來市調的朋友而言,ta回去的是市調報告可能就是:該商場物業不行。
因此,絕大多數我在寫一家店的時候,會用時間上的縱向比較,以及同類型商場間的橫向比較作為判斷標準。
用在環球港上,縱向的自我比較,是我說其「向好」的原因之一。從開業時的大牌扎堆定位走偏;到隨即的相繼撤出尤其是一層消極形象多;但之後並沒有影響到整家店的人氣,它依舊是很適合周邊甚至是稍遠一點客群逗留、消費的空間;之後又隨著Apple Store、Dior等店的入駐,為其一層重新樹立定位,並發出積極信號;再到如今成為上海購物節開幕式等舉辦地,樹立起一家魔都對大眾消費者比較有號召力的場……
這一路發展過來,除了第二階段開業初期的大牌撤出是「下行」狀態外(當然這是調整不可避免需要經歷的前提),之後可以說都是處於「上行」階段,我們能夠從蘋果店等標杆性品牌的入駐看到這家店拐點。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
店玩天系列 | 大體量環球港討阿姨媽媽們開心就好
那時的環球港,還只是處於有人氣,但品牌規劃定位尚在調整的階段,因此,只能從消費者在大空間中的體驗作為出發點。如今再看,其零售樓層的調整逐步顯出邏輯,比如引進更多中端的成熟品牌,比如你會看到有設計感的服裝和配飾組合開店,比如引進眾多化妝品成區域氛圍。營銷方面也是多次製造話題,這裡就不贅述了。
但說「向好」不僅僅是因為商場本身有變化,畢竟每家店都在調整,同時還要做橫向類比。
同類的商場,他們每年的工作做得怎樣,調整趨勢是走強還是失策;亦或者,這類針對大眾消費的高客流商場,對硬體設施維護要求是很高的,這方面環球港做得還ok,但很多類似商場不行,有沒有改進等,都是一些參考。綜合考慮下,就能判斷哪些商場我能用「向好」這類詞,哪些只能賦予稍微保守點的用詞。
如果你說不喜歡環球港的歐式設計,我沒有意見,我也不喜歡,但這不是好壞的評判標準。
以上同樣也是我不敢寫外地項目的原因,單純地寫一家商場的打造規劃沒有問題,但缺乏對一家店或者整個市場長期橫向及縱向的關注,很難言之有據。
作為外來和尚,也不想班門弄斧。
所以去年北京探訪回來,正常情況下漢光、老佛爺、芳草地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都有比較好的素材,但我還是克制了,哈哈哈。
不過誰知道呢,說不定下個月就會寫外地的項目了。
推薦閱讀:
※高迪奇幻國度百年展覽@靜安大悅城
※名創優品太驚悚了,為什麼這種東西可以存在?
※想入駐丹尼斯商場的獨立商鋪,可是月租金要一萬多,這個價錢要的靠譜嗎?
※商業廣場里的店鋪租約(為何名店一定要開在商場)?
※CBD寫字樓五層的商業裙樓,業態和租金怎麼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