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挖出民族精神的《十八洞村》就是很鼓勁兒

文/滿囤兒

這幾年,「中國速度」令世界震驚,我們國家在架橋、修路、蓋高樓這種「大事」上總能創造紀錄甚至奇蹟。不過很多老百姓還是覺得國家做得不夠好。因為具體到某個人的生活品質提高這種「小事」上,他們的體驗似乎並不直接,也沒沾什麼便宜。剛剛上映的這部由苗月執導,王學圻、陳瑾領銜主演的《十八洞村》剛好就是告訴我們國家是如何處理「小事」的。所謂精準扶貧,就是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地去解決「小事」啊。

以前我們看跟扶貧相關的影視作品,大都是以扶貧幹部為視角。那就難免有對主人公偉光正式拔高的嫌疑,而《十八洞村》則是以被扶貧對象為視角的,說服力一下提高了不少。片中被識別為貧困戶的是楊家兄弟數人。我們可以看到,這四五個貧困戶的致貧原因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是因為堅持農業耕作,導致商業附加值過低;有的是因為家中有了病人,因治病而欠了債;有的是因為固守落後思想,超生和父女關係僵化導致生產力不足;有的則是純屬於性格太懶。一個楊家,貧困戶的幾種典型成因就全部概括了。可見主創肯定是深入了扶貧工作實地取材呀。

因為是以貧困戶為視角,所以影片用更多的篇幅去展現了被識別後貧困戶對扶貧的抵觸。這是實際工作中最困難的一環,也是最基礎的一環。王學圻飾演的楊英俊特別準確且生動地還原了貧困戶的心理狀態。他抵觸扶貧,不是因為不追求上進,而是因為他轉不過一個彎來。他是一個農民,為什麼明明有了自己的田地,自己勤勞的耕種,本本分分地活著卻活成了拖人後腿的貧困戶。其實,這是因為他沒有考慮時代的發展。靠地吃飯的自給自足式時代,早就已經過去了。在解決了全國人民的溫飽問題後,國家自然要有更大的目標。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就是要讓所有人都不僅能夠自給自足,更要享受高層次的生活品質呀。這對每個人是小事,對國家而言,還是大事。

當退伍老兵楊英俊被扶貧工作隊的小王用「打攻堅戰」的理論點醒後,他展現出了中華民族特質性的精神——立志、立身、立行。精準扶貧最核心的就是要因人制宜。精準的必要性正是源於每個貧困戶的心結和特長都不同,必須了解到位才能找到最有效的方案。小王的「打攻堅戰」理論精準地解開了楊英俊的心結,緊接著又用「填土造田」發揮了楊英俊善於種地的特長。雖然影片沒有講楊英俊帶領的楊家兄弟最後在錢的數額上達到了怎樣的程度,但是我們可以看出通過跨出這一步,楊英俊精神面貌和人生狀態都有了一個飛躍。

很喜歡《十八洞村》並不僅僅因為它有很多如詩如畫的鏡頭,也不僅僅是因為王學圻和陳瑾兩位老師精湛的演技,而是因為片中所挖掘的民族精神是可供所有中華兒女參考的。生活在城市的我們可能收入還不錯、吃穿不用愁,但是我們的人生價值是否已經充分體現出來了呢?扶貧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我們追求人生價值的體現,是否也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呢?我們生活在城市裡的人,是不是應該利用好身邊的環境、自身的特長,也如楊英俊一般去追求更大的人生價值呢?Fight 吧,只有每個人因地制宜地去追求進步,才能實現「全面」二字啊!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會有人覺得擺渡人非常好看?
《胡楊的夏天》沒有什麼可以阻擋,你對愛情的嚮往
《綉春刀》系列:更多的是在講武俠末路。

TAG:影视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