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抗戰14年期間中國人民到底有多絕望?【科普#13】

本文作者:王亮,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政治學博士研究生,曾在多家中學課外輔導機構任職,講授高中政治等課程,知識淵博,風趣幽默,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萬門大學《歷史講座:抗日戰爭中的中外關係》授課老師。

本文經過了小編的修改潤色。

本文是小萬的第【13】篇科普約稿。


首先,對於整個14年抗戰(1931-1945,這個叫法真的很彆扭,總覺得教育部也在忙著跟風,具體解釋另外寫)分成六個階段:

  • 第一階段:九一八事變到長城抗戰失敗和《塘沽協定》。

這個時期內,總的來說中國人民開始覺醒,意識到日本妄圖徹底滅亡中國的陰謀「田中奏摺」正在開始實施,主張積極抗日的呼聲很高,看不到什麼絕望。

同樣,國民政府層面倒是小心謹慎,暫停了在江西的「剿共」,一面加強國防準備抵禦侵略,一面試圖爭取國際干預解決,中間也不乏「一二八」上海抗戰和長城抗戰這樣的亮點,恐怕也算不上絕望。中共方面,內有王明等國際派掌權,外部面臨國民政府的生存威脅,加上地理位置,大部分精力還顧及不到抗日這個問題。

  • 第二階段:從《塘沽協定》到1935年12月。

這個時期抗日救亡運動處於低谷期,一方面是國民政府的嚴厲鎮壓,另外則是《塘沽協定》基本上劃分出來了日本前幾年侵略成果的邊界線,使一些人誤認為日本這一輪侵華就會到此為止。

國民政府方面,即使認為中日會有民族命運大決戰,也沒有意識到很快就會到來,當然還是有備戰的一些工作在進行,包括加大「剿共」力度。

這種情況下,抗戰更像是一面政治正確的旗幟,其名義下帶有太多的其他內容:軍閥們希望借抗日來自保並且進而壯大自身,甚至中共的戰略轉移——長征都叫做「北上抗日」。在這一階段由於對於民族危機認識的局限,也談不到太多的絕望。

  • 第三階段:從一二九學生運動、中共瓦窯堡會議到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爆發。

這個階段抗日救亡呼聲再起,走在最前面的依然是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階層。其背後當然有「何梅協定」、《秦土協定》這些日本重新緊逼中國的例證,不過有民族危機是一回事,意識到民族危機是另一回事。

這個階段最突出的特點是知識分子為首的抗日力量的新整合,尤其是以抗日為旗幟的整合。比如中共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民族意識覺醒和階級力量整合放在一起,如果不是沖淡也是很少再去談什麼絕望的問題了。

就連過去我們官方教科書里一直認為是軟弱妥協的國民政府,在1936年以後的對日談判中也不斷強硬起來,甚至提出取消偽「滿洲國」這樣的反建議。

  • 第四階段:從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開始到武漢廣州失守。

這一階段國共雙方加上全國大多數民眾在抗日問題都是比較積極的。即使有較大的損失(包括南京大屠殺這樣的慘案),也未曾摧毀人民的抗日意志,這個時期還是談不到絕望的。

畢竟國民政府的四大會戰(淞滬、太原、徐州、武漢)還是比較有章法的。中共搞的敵後游擊戰也充分發揮了其長項,在農村根據地紮根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

  • 第五階段:從武漢廣州失守到珍珠港事變美國參戰。

個人認為這一時期是整個14年抗戰里中國人民最絕望的時期。

之前的一系列會戰的失敗,最有價值的半壁江山淪喪,國民政府內部的投降風潮,都產生了非常消極的影響。日本開始鞏固佔領區做長期打算,國民政府不但無力反攻,反而在一些局部戰役中繼續失敗。

除了局部戰役(例如三次長沙會戰)和保住了重慶這個陪都等,壞消息太多。

中共的敵後戰場,除了百團大戰曾經明顯威脅到日軍後方外(這也是個黨內國內都頗有爭議的問題),剩餘的大部分時間基本可以看做中共保全自身力量並且積聚力量的努力。畢竟能寫出《論持久戰》的只有毛爺爺,能看懂《論持久戰》並且充分掌握其中精髓的也僅限中共高層少數人。好在中共在這一時期逐步加強了黨中央的影響力和控制力,不管基層怎麼想,只要高層懷著希望,底下即使有絕望情緒也不妨礙大局。

國際上看,英法兩個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屈服於日本在中國的侵略甚至默許侵略成果了(日英《有田—克萊齊協定》、日法印度支那問題)。30年代一度出現的中德日三角關係徹底坍塌,德國已經徹底倒向日本一邊。蘇聯也在一度支持中國抗戰後(例如武漢會戰時期的蘇聯空軍參戰)轉為保全自己的遠東地區並且順帶著要求日本承認外蒙古現狀,到1941年的《日蘇中立條約》簽訂,日蘇妥協出賣中國達到頂峰。

至於美國的態度,確實有轉變:從桐油華錫貸款到廢除《美日商約》直到對日本禁運石油,支持中國抗戰抵制日本侵略的考慮確實在逐步主導美國的政策。不過這樣的政策不易被民間所察覺,即使學者今天還有認為美國直到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前還有日美勾結出賣中國的嫌疑。這時期的民間對侵略後形成的新秩序開始習以為常,知識分子們著手保留文化遺產,期待著合適的機會重振民族精神,以及類似於波蘭那樣的復國起義。

  • 第六階段:從珍珠港事變美國參戰到抗戰最後勝利。

這一時期中國人民的絕望情緒在逐步消失,即使有豫湘桂大潰敗也不能逆轉這一趨勢。

美國參戰終於讓蔣介石如釋重負,天塌了也有大個子來頂著啦。即使軍事上中國並未取得顯著勝利,開赴緬甸的戰役也是一波三折。但是中國因為站隊正確迎來了寶貴的發展機遇,美國開始向中國提供戰爭援助和軍事上的支持,美英與國民政府相繼簽訂新約廢除了一些不平等的帝國主義在華特權。

中共方面也同樣能感受到精銳日軍去東南亞之後,敵後抗日根據地形勢的寬鬆。人民群眾即使對這些不能充分把握,也至少能從面對的國共雙方來說感到隱隱約約的勝利希望。

不過也就是這個時期,國民政府和蔣介石等著勝利自動到來而保存自身實力的策略,卻犯了致命的錯誤。美軍還有後來的蘇軍是不會白白的幫助中國收復失地的,你自己不想辦法去打敗日本收復失地,卻忙著準備未來的內戰,輕則損害當時好不容易恢復起來的中國國際地位,重則直接影響到中國戰後自身主權權益和利益的安排,例如雅爾塔協定。

甚至不要等到戰後,1944年日軍在中國就以最後一搏的「一號作戰」徹底擊碎了國民政府沉迷於其中的「大國夢」。個人認為這一階段才是中國主權權益和利益受到最嚴重損失時期,因為日本敗局已定,它拿走中國多少我們可以戰後索要回來(事後看來由於內戰等原因連這個也沒做到),可是未來的世界是美蘇兩家說了算,自己不強怎麼可能在美蘇面前硬氣呢?

到最後,中國名為戰勝國,甚至官方教科書都把抗日戰爭說成是「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勝利」,可是遭受的損失甚至遠超過一些戰敗國。蘇聯在長城以北的東北、新疆、外蒙的漫天要價,美國戰後的通商航海條約等,都是強加給我們無法拒絕的,甚至我們有可能被美蘇兩國搞成另外一個德國。

現在看來這些丟失的權益和利益如果不是後來中共的勝利是極其困難要回來的(除了外蒙古獨立之外,1950年左右中共政府基本收回了所有這些權益和利益),這才是真正應該絕望的地方,因為美蘇兩家的力量遠在日本以上,可是當時看來意識到這一點的人並不多。

以上回顧了整個14年抗戰時期的概況並且嘗試著回答了「是否絕望」這個問題,總的來說,關於這個問題有很多的耐人尋味之處。

例如,日本本來是帝國主義國家中的末流,全面侵華時期很多資源和工業能力都來自於早先佔領的東北三省(這也是張學良輕易放棄東北的最大的惡果),但是在當時的中國卻能造成巨大的恐慌和長期的絕望情緒,這隻能說明中國更弱,不論硬實力還是軟實力都比日本差很遠。

再有就是在以上分析到的各方面絕望時期反而局勢上有所好轉(關鍵是美國當時的態度轉變),而我們好多人長出一口氣的最後階段卻成了現在看來最應該絕望的時期,這就更是深刻的歷史教訓啦。關於抗戰的一些問題(比如8年還是14年之爭、各大國與中國的關係、質疑「完全勝利」)等,本作者在萬門大學曾錄製過視頻短片《抗戰中的中外關係》曾經做過初步回答,敬請各位朋友關注批評指教。


推薦閱讀:

寒鯤知乎Live預告:外行閱讀歷史書籍的增效方法
神功護體為啥挽救不了大清?解密義和團四大騙術

TAG:历史 | 抗日战争 | 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