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東西,也許小的更好

精釀啤酒,時尚時尚最時尚?

當有人對你提到精釀啤酒的時候,談起它小眾而獨特的味道,彷彿怪脾氣的女神。這也許是在標榜自己的特立獨行,但你也會疑惑,什麼是精釀啤酒呢?聽上去很神秘,很特別,似乎「精釀」就是好的。

其實精釀啤酒並沒有那麼神秘,看完它的發展脈絡你就明白,它不遙遠,也不一定特殊。

一、差點在誕生地失傳的精釀啤酒

與大眾心中德國等同於啤酒的固有印象不同,「精釀啤酒」這個概念是美國人最先炒起來的。

美國人對啤酒也十分熱愛,「精釀啤酒」是這段戀情里的一個小插曲,儘管它也在逐漸失去特殊性,走向大眾。

釀酒其實是門上了年頭的藝術,早在美國獨立之前很久的1612年,那時的紐約還叫做新阿姆斯特丹,還是荷蘭的殖民地,那裡就有了已知的美國第一個酒廠的記錄。

啤酒製造業是隨著美國一起成長的。十九世紀美國釀酒廠的數量大幅增長,包括德裔移民在內的大量移民湧入美國,大大刺激了美國啤酒產量和風格口味的增多。儘管很多小啤酒廠被大啤酒廠合併,但在當時,小啤酒廠仍然佔據美國市場主流地位。

然而美國的清教徒對慾望節制的傳統在19世紀末被喚起,禁酒的運動愈演愈烈,直到1920年,禁酒令全面推行,當時世界上國民生產總值最大的國家居然就這樣變成了苦哈哈的不能飲酒的國度。

禁酒令雖下,但酒精又怎麼會消失呢?大家還是會偷偷摸摸喝酒,不過小啤酒廠受到了很大的衝擊。 等到1933年禁酒令廢除時,多數小啤酒廠已經奄奄一息:工業化進一步加快了啤酒廠的整合。 啤酒廠數量萎縮,淡啤酒的吸引力越來越大,這是屬於大廠家的時代。小廠家日益萎縮,到1978年僅剩下45家,它們仍然在堅持自己的風格。但同時市場的反應也正在發生變化——美國人發現他們喝啤酒的選擇是如此有限。

二、最初的兩款精釀啤酒,它們已不再小眾

這些小的啤酒廠多數是家庭作坊,但隨著1978年後市場上小廠家啤酒的復甦,這些家庭作坊向專業「工藝」釀造的飛躍的速度很快。最早的兩個精釀啤酒不斷做大的例子是塞繆爾·亞當斯(Samuel Adams)和內華達山脈(Sierra Nevada)。

1978年,從大學輟學的肯·格羅斯曼(Ken Grossman)從朋友和家人那裡借了一些錢,創立了內華達山脈啤酒廠。經歷了三十年快速成長後 ,內華達山脈的淡啤酒幾乎到處可見。

波士頓啤酒公司的山姆·亞當斯啤酒經歷了類似的過程。吉姆·科赫(Jim Koch)是一位啤酒愛好者,他像格羅斯曼一樣想改變公眾對啤酒的看法,所以他創立了波士頓啤酒公司,以其高祖父(所謂的祖傳秘方么?)傳下來的發酵方法釀造啤酒。2014年一年內,山姆·亞當斯啤酒買出了410萬桶。

它們都不小眾了,不是么?但你很難把它們開除出精釀啤酒家族行列。原因么,看看精釀啤酒的概念就知道了。

三、小、獨立又傳統:這才是精釀啤酒

對於認為「精釀啤酒=小眾」的跟風者來說,一款啤酒一年賣410萬桶又怎麼配做精釀啤酒?還要不要高逼格了?

高銷量的啤酒真的算精釀啤酒么?某些時候算。

其實「精釀啤酒」本身沒有特別準確的定義,只有一些模糊的概念稍微將其範圍圈定。

美國釀酒者協會是「精釀啤酒」這個概念的倡導者,他們對「精釀啤酒」也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他們炒作概念有一手,炒起來之後還是老奸巨猾地打馬虎眼——「寧願將精釀啤酒的定義留給啤酒愛好者」。

也就是說,哪怕你把一瓶百威或者嘉士伯潑到自己腦門子上,聲稱從中嘗出了不一樣的味道——有可能是腦子進水的味道——你也可以把它叫做「精釀啤酒」。

然而在生產運營過程中,「精釀啤酒廠」必須具有明確的定義。這是因為「精釀啤酒廠」具有一些「特權」,比如營銷紀念印章甚至稅收減免。這就需要美國釀酒者協會的定義,而美國釀酒者協會給出的原則很簡單:小、獨立、傳統。這三原則背後所代表的內涵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的,畢竟最近幾年精釀啤酒市場增長太快了。

例如,「小」是指產量小,每年不超過200萬桶。不過到了2014年,這個數字增長到了不超過600萬桶。所以不用糾結為什麼410萬桶銷量的廠牌也叫做精釀啤酒了。

由於市場增長實在太快了,在美國釀酒者協會的最新定義中,百分比替代了產量——一個「精釀啤酒廠」佔有的市場份額不能超過3%,這意味著如果市場增長,精釀啤酒廠產量可以隨之成長。

「獨立」則是指,「精釀啤酒廠」被「非精釀啤酒」控制的股份不能超過其總股份的25%,這是為了防止大廠家披上「精釀啤酒」的馬甲。

但是,「傳統」的原則在2014年有所改變,現在美國釀酒者協會已經確定,「精釀啤酒的味道源於傳統或創新的釀造原料」。

小、獨立、傳統是美國精釀的標語

這背後的變化是非常巨大的,因為它意味著不僅麥芽,而且其他原料如大米,玉米等,可以用於影響精釀啤酒的味道。這就為雲嶺啤酒成為精釀啤酒廠打開了方便之門——同時美國釀酒者協會也能獲得雲嶺啤酒更多經費支持,真是好一出交易。

當然,除了經費原因,美國釀酒者協會也有自己的合理原因,畢竟早先那些「傳統的」啤酒釀造商是有什麼原料就拿什麼原料釀啤酒的,人家可沒有那麼多講究。

四、精釀啤酒的未來:規範、規範、再規範

從定義看出,「精釀啤酒」作為一樣具體事物,遠遠早於這個概念出現本身,也絕不局限於美國。按照這個概念,利用傳統工藝的獨立啤酒小廠都可以叫做精釀啤酒廠了。所以國內近年來推崇的「印度淡色艾爾啤酒」(IPA)就是精釀啤酒的典型代表。

然而近些年儘管「精釀啤酒」在國內發展迅速,國家卻未對精釀啤酒做出相關行業規範,導致任何工業啤酒都可以自封為精釀啤酒。

同時在全球範圍內,「精釀啤酒」的概念也在不斷發展。最大的問題如前所述,就是市場增長。俄勒岡州參議員羅恩·威登提出一項法案,根據年產量三個等級,修改啤酒廠的劃分標準: 二百萬桶、六百萬桶和六百萬桶以上。最低和中等類產量的釀酒廠將獲得稅收減免。

但是,消費者還是有權自己定義「精釀啤酒」。你可以賦予它小眾、獨特、時尚的品質——這正是廠家引導你做的,也可以對拿著精釀啤酒裝逼的人不屑一顧,這也許也很酷。


推薦閱讀:

中國小伙機智滿分,助破波士頓爆炸案
「我艦奉命撞擊你艦」是個漂亮的故事,但它是假的?
成為妮可:一個普通美國家庭的艱難改變
美國往事中為什麼Noodles沒有參加接貨?

TAG:精酿啤酒 | 美国 | 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