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戀愛?教室變鬼屋?日本人的校園生活究竟是什麼樣
前段時間在網上有一段視頻非常火:
開學第一天,日本屋頂表白大會開幕了:你敢說出來我就敢拒絕……_綜藝_娛樂_bilibili_嗶哩嗶哩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4069855/此片段出自傑尼斯組合V6今年夏日播出的一檔綜藝節目《V6の愛なんだ 2017 史上最高の夏まつり!》。(形式上來說就是《校園瘋神榜》SP。這檔綜藝主要面向初高中生,旨在讓學生們更加享受校園生活,活出自己的個性風采,並以「把學校變得更快樂!」為口號。主持人V6的六位成員為了解決學生們的煩惱,激發他們的各種魅力,走訪了全日本許多學校,進行了各種各樣有趣的節目企劃。)
學生們在天台上喊出自己內心的聲音,這種獨特的表達形式也是出自該節目的超人氣環節——「未成年的主張」。在這個環節中曾誕生了非常多溫馨、爆笑的經典名場面。
今年的夏日祭SP為告白特輯——盛夏告白大會。中國的網友們看了節目後紛紛表示非常感動和熱血。也有不少人提出,看到節目中的中學生能夠大聲地喊出「我喜歡你」有些許的羨慕。
戀愛,在我們的青春時代是一個禁忌的詞。那,日本的學生可以自由戀愛?
戀愛
日本的校園文化與我們有很多的不同。對於學生間的戀愛,與其說是允許,更確切地說是不強加干涉。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內心本來就比較敏感,對於喜歡一個人的心情可能剛剛有點意識,讓他們自然地摸索和體會也是一種方式。
日本的漫畫題材中有一種類型為少女漫畫,少女漫畫中有很多專門講述戀愛故事的作品。這些作品非常擅長描繪少女特有的青春期纖細敏感的情緒與細微的心境變化,漫畫主人公的成長也能引導這個階段的女孩子們排解自己心中的困惑。好的故事可以引發女孩子們極強的共鳴。
展現學生間青澀感情的影視作品也層出不窮。這種淡淡的、甜蜜又酸澀的純愛類型的日劇、電影也十分受歡迎。也許劇情稍顯幼稚,可其中展現的屬於青蔥歲月的純粹卻是獨特的存在。
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對「初戀」的嚮往或是回憶。
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在學生時期去談戀愛。
學習
日本的義務教育和我國相同,小學6年和初中3年,共9年。日本的學校,一個學年分為三個學期,每年4月是日本的開學季。
學生的主業自然是學習。我們自己也曾經歷過求學階段,繁重的功課,寫不完的作業,可能是所有的學生都必須去體驗的經歷。即便是校園文化相對自由、業餘時間活動豐富的日本學生,學業對他們而言其實也並不輕鬆。
想考取好的學校,想擁有更好的未來,需要付出太多的汗水。
眾所周知,日本社會壓力大、競爭激烈,孩子們從學生時期就已經有所體會。階級社會的形成,普通家庭的孩子想要突破自身局限也變得更加困難。
日本的學校不設補習,所以在「硬需」下衍生出了一個龐大的產業——「塾(じゅく)」,也就是課外的補習班。大部分的「塾」都是全國性運營,在各地都有分部。這些補習班對於學生的課業確實能起到相當大的輔助作用,當然,價格也是極其高昂的。學生們在學校的課業之餘還需佔用大量的私人時間去進行「強化訓練」,也需要十分強大的動力和毅力做支撐。
學習,無論在哪裡、無論在何時,永遠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
人際交往
在學校除了能學到書本上的知識外,如何提高適應社會的生存能力,如何培養人際交往中的協調能力和與人合作的團隊精神,如何去積攢值得一輩子回味的美好回憶,日本的學校教育也體現了其人情味十足的地方:
日本的小學生要參與蔬菜種植、要照料學校飼養的小動物,要經常參加戶外活動;初中、高中學生要學做料理、學縫紉、要參加社團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既鍛煉了各方面的技能,也建立起了獨立性與集體意識。
而校園,也是友情與羈絆的最佳誕生之所。
有懂你、愛你的良師。
有一起流過汗、受過傷,並肩作戰的隊友。
有一起哭過、笑過的同伴。
順便也來說說日本校園獨特的學園祭。
學園祭就是日本的中學、高中、大學每年秋天都會舉行的一個活動,在中學、高中也被稱為「文化祭」,在不同的學校稱謂也會不同。
學園祭上學生們會展示出自己組建的小店,展賣的東西有雜菜煎餅、章魚燒等,如果是點心店會賣西班牙油條和可麗餅,冰淇淋店也非常受歡迎。有些學校還有學生們自己搞的cosplay茶餐廳和鬼屋!除了模擬店之外,還會請來藝人演出、各個社團舉辦活動等各種各樣熱鬧的盛典。此外,還會策劃一些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比如校園小姐選美比賽、音樂社團的演奏或演唱會、演藝社團的公演等,這些活動都很有人氣。
在校園裡建立起的人際關係相對單純和牢固。由普通同學發展成一生的摯友,青春軌跡里有這樣的人相伴左右,是何其珍貴。
欺凌
雖然說起校園大多都是美好的印象,但相對的,也存在著黑暗的一面。欺凌(いじめ),一直是日本校園內存在的問題。
我們國人所認知的欺凌通常與暴力相關,「校園欺凌」也常常被當做「校園暴力」來解讀。日本文科省發布的對「欺凌」的定義是:「該學生(兒童)由於遭受來自具有一定人際關係交往的人,從心理方面以及物理方面的攻擊,使得精神上感受到痛苦的事件。」
日本的校園欺凌現象如實反映了集體主義社會的問題。
以通過無視等從人際關係里排斥開的關係性攻擊多為特點。在日本通常會認為「不能融入集體中很痛苦」。這一社會孕育出了不能一直跟同伴一起就會不安的關聯性,由於關聯性攻擊會給受害者巨大打擊,所以在日本無視和排斥成為強有力的欺凌手段。與之相對,一直被灌輸「不能融入社群的人不好」這一價值觀的集體主義社會的日本人被欺凌時則多會認為「是自己不好才被欺凌」。認為被欺凌的自己不好,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因欺凌而心理上陷入絕境時,容易表現出抑鬱、不上學、蟄居、自殺等自我否定反應。
此外,配合認死理的日本人氣質,為了不讓別人覺得自己不好,日本人試圖改善自我的心性很強,為了不受批判,會傾向於找出自己的缺點並改正。因此受到批判時也容易自我懲罰式的覺得「自己不好所以受到批判」。由於自罰性質較強,因此日本的欺凌幾乎都發生在同伴內部,在理應互相保護的關係中受到攻擊,更會讓自己內心遭受強烈打擊。
要徹底杜絕種種校園欺凌事件非常困難,它們實際存在,值得反省,警醒世人。
(本文為滬江原創,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推薦閱讀:
※為什麼「101」代表「基礎/導論課」?
※對於教育局推薦的教輔書,學生是否必須購買?
※真正學好英語的秘訣是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輸入
※立人大學的特色在哪兒?
※最好沒有「嚴肅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