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情緒價值」:負面情緒怎樣幫孩子完善自我?

在我的工作中發現,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大多數新手父母都討厭孩子在自己面前展露出負面情緒。

在孩子哭泣的時候,家長往往煩躁不安,用盡一切手段(無原則的哄或者無底線辱罵),讓孩子不哭。當孩子憤怒的漲紅臉跺腳、大喊大叫發脾氣的時候,大多數家長的火氣也會被孩子勾起來,演變成一出「家庭大戰」,甚至家庭暴力。

這些家長認定孩子展現負面情緒是「不好的」,就是壞孩子。孩子變「壞」,就意味著自己的家庭教育出了問題,證明自己是個「沒本事」的失職家長。殊不知,他們採用的「恐嚇型止哭」或「以暴制暴」手段,為孩子帶來的身心傷害更大。

長此以往,孩子很快就習得了一個和父母生活的生存法則:

「不發脾氣、不愛哭,每天都高高興興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爸爸媽媽才會愛我。」

有些孩子自知達不到父母的標準,乾脆破罐子破摔,徹頭徹尾當個「壞孩子」好了。還有些孩子為了得到更多愛,主動形成「討好型人格」——他們病態的需要他人的關注和認可。即便是自己的利益受損,即便自己明明很不開心,卻還要假裝大方的強顏歡笑,只怕掃了別人的興。他們無法忍受有人不喜歡自己,所以活的很累。

其實,每一種負面情緒,對於兒童的自我身份塑造都有意義。在每一種負面情緒的心境之下,都有適宜孩子體驗和學習的東西。

下面我會用自己工作中所見證的真實案例舉例說明,負面情緒是如何幫助孩子完善自我的。

1. 悲傷的哭泣

兩歲半的金髮小姑娘妮妮跑得太快了,一下子摔倒在操場上。她的額頭擦傷了,還摔腫了嘴唇,忍痛爬起來摸到嘴唇的血,哇的一聲大哭起來。

我趕緊走過去檢查,發覺她的受傷狀況不嚴重,只是受了驚嚇。我迅速從背包里取出急救品幫妮妮處理了傷口,還給她的額頭和嘴唇做了冰敷。我問她,是否需要我留在這裡陪陪她,她滿臉淚水的點點頭,躲在我懷裡,安靜得像只小貓。

妮妮抱著我,不斷指給我看她哪裡受了傷,再委屈的扁扁嘴掉幾滴眼淚。我看出這其實是一種撒嬌:她是在用眼淚告訴我,她需要陪伴和安慰。於是我摸摸她的頭,不斷的告訴她「我愛你」,她的悲傷情緒也漸漸消褪。

通過這一次的摔傷事故,妮妮更加喜歡我、信任我了。我也感覺到自己對她更加關心。我們的師生感情,從此更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這就是悲傷的作用。悲傷令孩子學會向外界尋求溫暖,向他人尋求幫助。這是一個修復自我,升級親密關係,讓感情升溫的好機會。

2. 氣憤的反抗

我們班兩歲的克里卡不斷反抗老師的命令。從告訴他去坐馬桶到幫助他換鞋,老師的每一個要求,換來的都是克里卡憤怒的吶喊:「NO,NO,NO!!」

在家的情況也是一樣,克里卡一再拒絕父母對他的指揮。他不願意別人替他決定任何事,有時候聽到命令,雙眼就噴火,簡直氣得要咬人。

克里卡的父母對於他激烈的情緒很是擔憂。我告訴他們不用著急,應該觀察克里卡發脾氣的根源,再用合適的方式去化解。在家長和老師的配合下,我們發現克里卡每一次的拒絕,都是因為他想自己動手,以自己的方式去做那件事。於是我們不再指導他,而是放手讓他自己去干,當他需要幫助時會自己轉向我們求助。

人們認為「憤怒」是一種暴怒的非理性情感,能使人喪失理智。然而,學會適度的表達憤怒,這對於兒童的成長絕不是一件壞事,這種強烈的情緒讓孩子更懂得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也明白無誤的將自己性格中的「雷區」昭告天下。

孩子能充分體驗憤怒,學會自我覺察,用激進的方式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底線,劃分勢力範圍。從此在大家和他交往的過程中,就會選擇更適宜他的方式。

當然,無論是哪一種情緒,過了頭都會出現問題。我們在了解克里卡的性格後,著重對他進行了「憤怒情緒管理」方面的教育。他現在對老師家長幫忙的抵觸情緒已經小多了。

有一次克里卡因為一件小事,已經氣得呼哧呼哧直喘氣,對著另一個孩子舉起了手就要拍下去。在最關鍵的一刻,他深吸了一口氣,想了想,強迫自己停了下來。他緊皺眉頭喃喃自語:「打人是不對的。」然後,他放下手臂走開了。

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孩子自己學會解決內心衝突的案例。

3. 嫉妒的風暴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描寫過一個「分離焦慮」感嚴重的小姑娘眉眉。眉眉剛來到一個純英文的環境,怯生生的,每天都寸步不離的當我的小尾巴——她知道我是唯一一個會講中文的老師。每次當眉眉看到我還會照顧別的小朋友,不能把注意力百分百集中在她身上,她都會嫉妒得放聲大哭。

有一次她緊緊抱住我的腿,不許我走向另一個孩子;還有一次,我和教室里的一個孩子說話,眉眉一臉不滿的走過來,站在我們倆之間,完全遮擋住我看向那個孩子的視線。我向左移動,她也向左;我向右,她也向右,令我哭笑不得。

嫉妒是一種大家都羞於承認的情感。即便是如此,嫉妒對於孩子的心智發展仍然有它的意義。它令孩子意識到自己並非世界的中心,需要保持謙卑。我們必須讓孩子知道,他們需要學會正確面對這種強烈的嫉妒心,否則受折磨的只有自己的心。同時我還希望他們明白,世界之大,強中自有強中手,優秀的人物比比皆是,因此千萬不要過度膨脹,任由嫉妒的風暴在心中肆虐。

如果孩子能從小就學會把嫉妒心理轉化成前進的動力,建立一種平和而謙卑的心態,這對於他們以後的發展是大有助益的。

4. 恐懼的力量

人最大的恐懼,往往是恐懼未知,或者恐懼自己和別人不一樣。

恐懼令孩子保持清醒和警覺,能迅速學會生存所必須的法則。

例如,在人的遠古記憶中,蛇會威脅人類的生存,從而令人產生恐懼。怕蛇的恐懼從此寫在了人的基因之中,導致一個從未見過蛇的孩子,第一次見到蛇也會感到害怕,從而躲得遠遠的。

然而,現代社會讓人類的生存恐懼感降低,漸漸退化,這是不正常的。不信的話請回憶一下,距離上一次自己產生毛骨悚然的恐懼感有多久了?正因為現在人們的恐懼感正在消退,驚悚電影和小說才有市場。我是一個最不愛恐怖故事的人,但有時也會有想讀讀看驚悚小說,體驗那種久違的「嚇一跳」的感覺。這是我們的大腦在提醒自己,不要忘記恐懼感。

孩子的成長中,當然也會體驗到恐懼:害怕黑暗、害怕嘗試新的食物、害怕陌生人……如果我們過度保護他們,從不讓他們接觸自己害怕的東西,那麼孩子的生活圈會變得及其狹窄。就像小王子一樣,生活在一個「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星球上。

如果不願直面自己的恐懼,不肯走出舒適區,會有許多事無法穿越。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去冒險,去體驗一些讓他們害怕的情感,讓他們不斷擴大自己的世界。

最後,我們重申,兒童和成人一樣,每一種情緒對於他們的心智發展都是有價值的。

在我們關注兒童的身心健康的同時,兒童的「情緒價值」卻常常被我們忽視。說得不好聽一點,大多數中國家長甚至覺得「情感虐待」不成立,因為他們認為長期忽視、打壓孩子的情緒不屬於虐待的範疇。

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情感虐待」就是——否認和貶低孩子的感受,打壓他們身為人類的尊嚴,讓他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簡直和一堆垃圾無異。

在孩子的負面情緒爆棚的情況下,能保持冷靜溫和,不被情緒牽著鼻子走的家長不多。能夠做到包容接納孩子的家長,可以說是很有智慧了。

正在關注我的你,一定也是最優秀的家長之一(笑)。

The end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點贊、轉發和留言。

大家好,我是加拿大的兒童教師陳棉棉(Alice),堅持每周更新,和大家分享我的工作趣聞與育兒經驗。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AliceandMagicBeans(愛麗絲與奇妙豆),實時接收我下一篇文章的推送。

往期文章回顧:

不能見光的悲傷:我們為什麼不能容忍孩子哭泣?

男孩玩手槍,女孩愛芭比?刻板印象正在毀掉你的孩子

「尿布寶寶」的如廁訓練指南

兒童繪本:孩子不聽話?這裡有和寶寶交流的正確方式

商業合作請在後台留言,直接聯繫本人。

全部文章提供有償轉載,請在「維權騎士」網站陳棉棉的授權品牌館進行操作。

授權網址:

rightknights.com/materi


推薦閱讀:

英語水平被三歲寶寶趕超...
教育大忌——對孩子的不滿
兒童編程,是情懷還是真有必要?全面解惑看這裡
84%對98%,為什麼中國父母比美國父母更願意對小孩說慌?

TAG:儿童教育 | 情绪 | 儿童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