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的壓力大嗎?|世界精神衛生日
?圖片來自pixabay
導讀
2017年9月24日,世界精神病學協會發布今年世界精神衛生日主題:「共享健康資源,共建和諧家庭」——意在表明每一個家庭的精神健康與社會和諧息息相關,希望全社會共創、共享健康資源,積极參与、共同承擔精神心理疾病防治的責任和義務。
撰文|陸林林
責編|李林娟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 ● ●
在全球疾病總負擔中,有23%是由精神心理疾病造成的,而且還是導致非致命性疾病的首要原因。
在中國,精神心理疾病的患病率為17.5%,有超過2億人受到精神心理疾病的困擾,其中重性精神疾病大概有2000萬人,約為1%。
2017年經濟學人智庫的《精神健康和社會融入》報告顯示,亞太地區的15個國家(包括中國),仍有超過半數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無法獲得治療;精神心理類疾病佔據了傷殘所致生命損失年總數的 20% 以上;預計至2030年,精神疾病將導致印度和中國的經濟縮水110萬億美元。
這些觸目驚心的數據可能一般人並不知曉,但是,作為精神衛生工作者,我深知,當代人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心理和精神壓力,中國的精神衛生事業任重而道遠。
常見精神疾病的現狀如何?
以最常見的三種精神疾病為代表,數據顯示形勢很不樂觀: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結果顯示,抑鬱症在精神疾病負擔中占的比重最大,約為40.5%。
2014年《中國自閉症兒童發展狀況報告》顯示,我國自閉症患病率約為1%,且呈逐年升高的趨勢。
2015年世界阿爾茨海默病報告顯示,全球約有990萬例新發痴呆患者將被診斷,幾乎每3秒鐘就有1例。其中,我國是世界上老年痴獃人數最多的國家。
1.抑鬱症
抑鬱症患者時常「對任何事物都沒興趣、認為生活毫無價值,最愛玩的遊戲、愛吃東西、喜歡的人,都不能帶來高興的心情」;感覺「腦子不轉了,總是記不住東西,只想躺在床上」;認為「活著沒有任何意義」等。患者有情緒低落、思維遲緩及意志活動減退的典型「三低癥狀」。
我國有抑鬱症患者超過4000萬,自1990年至2010年,抑鬱症始終是我國第二大疾病負擔,預計2030年抑鬱症將高居我國疾病負擔第一位。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軀體疾病共患抑鬱症的人不斷增多,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影響。慢性疾病如心絞痛、關節炎、哮喘、糖尿病甚至癌症等,常常共病抑鬱症,而抑鬱症又可影響慢性疾病的預後。在患這些疾病的老年人群中,抑鬱症的發病率更高,達50%。抑鬱症對健康的影響甚至超過了慢性疾病本身。
但抑鬱症可預防、可治療。抑鬱症的治療手段包括藥物、心理治療等,經過及時、系統治療後,70%的抑鬱症可以治癒。
首次發病的抑鬱症患者如果得到完善的治療,一半以上可不複發。但如果治療不徹底會增加複發風險。當患者有殘留癥狀沒有完全清除,複發風險會比徹底治癒的患者高3倍,複發速度也會快3倍。因此,徹底治療殘留癥狀是抑鬱症治療的關鍵環節之一。而且複發次數越多,患者再次發病的風險也就越高。
抑鬱症表現多樣,需要精神科醫生、內科醫生、心理諮詢師等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員共同參與,形成協作模式,提高診療效率。
2.自閉症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是一組發育障礙性疾病,起病於發育早期,一般在三歲之前。主要表現為持續性的三組核心癥狀:語言溝通障礙,社會交往障礙,表情貧乏、興趣範圍狹窄和刻板的行為模式等。患兒常常表情缺乏,不期待甚至拒絕親人的擁抱和愛撫,語言發育明顯落後於同齡兒童。
孤獨症的確切病因和發病機制目前還不是十分清楚,研究發現遺傳和環境因素都與之密切相關,因此父母的健康及良好的成長環境在自閉症的預防中發揮關鍵作用。
對於孤獨症的治療提倡及早發現、及早干預,干預主要包括康復訓練和心理治療,其目標是為了改善上述核心癥狀,儘可能多的恢復患兒的社會功能。
3.痴呆
痴呆是以大腦進行性認知功能損害為特徵的一種慢性腦病綜合征,其中以阿爾茨海默病(AD)最為常見,主要表現為記憶減退、言語及日常生活行動能力下降和視空間障礙等,但也可出現激越、抑鬱、晝夜節律紊亂及人格改變等癥狀。
中國作為世界上老年痴呆患者最多的國家,2040年將達到2200萬,是所有發達國家老年痴呆患者數的總和。
目前尚無可治癒痴呆的藥物,大多數藥物主要是延緩疾病發展,在痴呆的治療中,心理社會支持治療、運動康復治療等發揮重要作用。
4.其他精神疾病
除此之外,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藥物濫用等也是常見的精神疾病,在這些疾病的急性期患者易出現衝動傷人、自傷等,嚴重擾亂社會治安。
?根據世衛組織的數據,統計出的中國精神疾病負擔
該如何應對?
精神衛生事業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是提高公眾對精神衛生工作的正確認識。
2000年我國首次組織世界精神衛生日活動,今年是我國組織宣傳的第18個世界精神衛生日。
2013年5月1日正式實施的《精神衛生法》將「發展精神衛生事業」放在其三大宗旨的首位。
2016年底,國家衛計委、中宣部等22個部門印發《關於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首次全面系統地提出加強精神心理健康服務的具體政策措施,呼籲全社會進一步加大精神衛生科普宣傳,關注自身心理健康,加強對心理健康問題的防治力度,希望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及支持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
儘管有了以上努力,我國的精神衛生工作還有很多需要加強:
1.做好頂層設計,加大政府財政投入
我們國家在精神心理衛生問題上仍重視少、投入少,主要體現在政府財政投入不足、人員配備數量少、精神科醫務工作者待遇低、醫務人員健康安全缺乏保障等。
2010年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我國在精神衛生事業方面的財政投入僅佔全部醫藥財政投入的2.3%,而發達國家對精神衛生領域的平均經濟投入可佔到全部醫藥投入的5.1%,在美國這一比例甚至高達10%以上。
在醫生收入上,美國的精神科醫生待遇排在大部分科室醫生的前面,心理治療的費用是普通醫生診療費的5~10倍。而在我國,很多人認為治療心理疾病就是「聊天」,不值錢,只有手術開刀才值錢,導致國家從一開始的頂層設計上,精神心理科醫生的培養和待遇就跟不上,長期如此,必定造成有心理問題的人難以得到專業幫助和治療。
國家應該制定相關政策保障精神衛生從業人員的權益,以體現相關醫務工作者的價值。
2.增加精神衛生服務機構和專業人員
截至2015年底,全國共有精神衛生服務機構不到3000家,開設床位數約43.3萬張,精神科執業(助理)醫師不足3萬人,精神科護士不足6萬人人,心理治療師5000餘人。雖然各項數據較2010年都有較大幅度增長,但和國際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總體不足還伴隨著嚴重的地區發展失衡,比如上海、北京,每萬人擁有4至5張精神科床位,但河南、寧夏、河北、甘肅、青海5省份,平均每萬人擁有不到1張床位,特別是農村地區,精神科醫師的缺口更是非常大。據國家衛計委疾控局精神衛生處公布的數據,截至2010年底,我國目前2/3縣沒有專業的精神科醫生,農村在精神衛生這一塊仍處於缺醫少葯的困境。
最新的《全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2015-2020年)》指出,預計到2020年,全國精神科執業(助理)醫師數量將增加到4萬名。東部地區每10萬人中配備精神科執業(助理)醫師數量不低於3.8名,中西部地區不低於2.8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普遍配備專職或兼職精神衛生防治人員。
但是,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內,醫患增長不平衡的局面仍將存在,為改善現有專業人員不足的狀況,需進一步加強人才隊伍的培養和建設,提高精神衛生工作者的數量,強化精神衛生健康基礎設施建設。
3.加強公眾對精神健康的重視,提高識別治療率
目前,社會上廣泛存在對精神疾病的歧視,公眾對精神疾病的認識不夠,缺乏精神障礙防治知識,更缺乏主動就醫的意識。說到精神疾病,許多人想到的總是那種歇斯底里、危險恐怖的樣子,現實中病患卻反而是弱勢群體,由於害怕被歧視產生病恥感,不敢尋求救助。
2008年,WHO世界健康報告顯示精神障礙的識別率僅在50%左右,我國上海作為研究中心之一,精神障礙的識別率更低,其中抑鬱症和焦慮障礙的識別率僅為21%和20%。而在已發現的精神疾病患者中,僅有不到10%接受治療。
截止到2016年底,據國家衛計委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登記在冊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540萬,其中還有很多拒絕治療而沒有登記在冊,部分地區還存在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發現、治療、隨訪、管理工作不到位等問題。
作為醫療機構,應積極探索開展心理健康服務,積極宣傳,適應患者需求,逐步加強精神心理科、心身醫學等學科建設。相信隨著群眾精神健康意識提高,到專業機構就診的常見精神障礙患者的比例也會顯著增加。
作為醫務人員,應努力加強自身專業技能,提高抑鬱、焦慮、失眠等精神心理問題的識別診斷能力。
此外,精神疾病的起病常比較潛隱,多與社會、工作、家庭或其他重要活動中的重大困擾或功能損害有關,應努力減少誘導疾病發作的危險因素,做好精神心理疾病的一級預防工作。
結 語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精神衛生工作涉及面越來越廣,敏感度越來越高。精神心理問題與社會安全穩定、公眾幸福感受等問題的聯繫也越來越緊密。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精神心理問題,重視和維護自身的精神健康是非常必要的。精神衛生事業的發展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需要我們每個人的積極付出和共同努力。
製版編輯: 許逸|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