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Y} 大家好,The Wasted Years 成立貼來了
各位好,經過之前帖子的報名,我想已經不需要等到周五晚上了,沒想到居然會這麼火,我以為我每次發個文二三十個贊,也就那麼點人看呢......
感謝每一位支持的朋友,特別是這幾位請大家也關注他們的作品:
這幾位
@Vanallan :作品見 Demo - Gloomy Van - 專輯 - 網易雲音樂,很不錯的 Dream Pop/Shoegazing,
@吾柒壹 :作品見 JKwave的小站 (豆瓣音樂人),
@Mammalmania :作品見 Mammalmania - 歌手 - 網易雲音樂
@了不起的兜兜 :作品見陳大都 - 歌手 - 網易雲音樂
@潘高壽 :作品見安南子 - 歌手 - 網易雲音樂
都有很成熟的吉他搖滾、電子、另類搖滾作品
這幾位
@趙天雨 :主頁、部分作品見 蝦米音樂,
@Dick Djang :作品見Nerrons的小站 (豆瓣音樂人)
@杜瀾 :作品見蝦米音樂
都已經有了很成熟的噪音作品,
然後我和報名的20多位做了下簡單溝通,問了這兩個問題
1. 你如何看待音樂作品的 情感/思想表達 和 形式探索、形式美學的平衡?
2. 實驗音樂已經發展到今天幾乎所有的極端領域都已經被探索的前提下,實驗的意義何在?
我覺得,我有點把旗子扯得太滿了......搞得跟我要拯救世界樂壇一樣......其實,就是兩個由頭話題,看看各位的審美傾向而已。
但是聊起來有一些有意思的內容,我就不一個個 at 了,列在這大家思考
A
但技法顯然是一切音樂的基礎,從中世紀格里高利聖詠到先鋒派印象派,以及現代音樂的種種流派,都是基於形式手法上的探索,大體上也是按照不同的創作手法進行分類。
認為音樂就是一種藝術形式,由精心排布的技法組成,不一定寄託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Mozart曲子那麼小清新但本人實則屎尿屁??。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我認為許多思想感情都是由他人賦予的,例如還是Shostakovich,他的第七交響曲,也就是列寧格勒交響曲被許多雞湯啊啥的稱為人民堅強不屈反抗啥的我覺得形式探索總是先於情感一步的,藝術不是滿腔熱血或者用愛發電就能搞好的,大師作品都是有著爐火純青的技巧或者開創了新的風格,情感的宣洩是一種錦上添花,我認為主要是給演奏加分,而非作品。
B
優秀的音樂作品應該旨在表達情感(主要),而對於形式上的把握有助於情感的傳遞(次要)。
我認為這兩個方面正好對應了狄俄尼索斯與阿波羅的精神(雖然在原本的敘述中,音樂藝術被包含在酒神藝術中)。所謂藝術是用來欣賞的,但是我覺得更恰當的說法是,藝術是用來感受的。所以真正的音樂應該當能夠拉近藝術家與聽眾的距離,讓聽眾(在狂喜中)儘可能地體會到藝術家想要傳達的信息。
從另一點來說,對形式的把握往往能讓作品更入耳以及更有效地傳達信息,所以對技藝、形式的探索是非常有益的,但最終應該服務於情感表達。
荷爾德林,尼采可能是百年一遇的,但是整個音樂史中也充滿著有著普通的靈魂的人。
那麼對於我們這樣更為平淡、普通的情緒,極端的表達可能無法將其放大成真正攝人心魂的藝術,但對於我們自己而言,卻是把自己的感受用最大的音量說出來。所以,一是普通人做不出偉大的(實驗)藝術,二是我們也不需要做出偉大的藝術,三是表達了和沒有表達還是有本質上的不同。
C
我沒受過太專業的音樂訓練 所以我非常主觀的回答一下....
音樂作品裡 情感的表達可以存在 但應當讓步於形式美學(即音樂本身的美感).1、每個人從同作品中獲得的情感體驗不盡相同,但形式美學客觀存在.2、大部分音樂太過側重於情感的表達而喪失了音樂性,其中有些是因為照顧大眾口味,有些是表達政治訴求、探索人聲、器樂的技巧等等,而我個人是喜歡純粹的音樂的.3、音樂已經是一種足夠有深度的藝術,單單音樂本身就讓人「目不暇接」,情感表達有點畫蛇添足.4、最主要的一條,作曲和作詞(情感表達就簡略為作詞吧)的能力,很少有人能夠兼顧.很多天才音樂家卻是個二流詩人...
D
我把表達也看成形式的一部分
E
1. 你如何看待音樂作品的 情感/思想表達 和 形式探索、形式美學的平衡?
我對一切美學理論都不懂;但我斗膽說,後者才是做音樂的人所真正需要關注的。音樂就是音樂,就是聲音,就是聲波,我只需要關注如何描述出我喜歡的一段波形。我發自內心熱愛的東西,或多或少都與我定義的「美」有關。其他的人類也是這樣吧?我堅信有一個抽象的「美」,它在時間流逝、生命進行、不知不覺中被定義、被改變,對每個人來說都不同,時時刻刻在變化的。它很難甚至不可能用任何形式直接描述或表達,卻能以滲透到任何「形式」中;它在生命的任何地方都可能體現出來,為我所感知。音樂是一種感受、窺探、尋找「美」的方法。如果我要用音樂來追求「美」,我不覺得有什麼比音樂和「美」這兩樣東西本身更重要。於是,問題中所言的形式探索、形式美學,最重要。情緒和思想也有體現「美」的可能性,也許一段瘋狂的愛情可以,也許一種遺世獨立的態度可以,也許一行驚為天人的公式也可以。順著這個話頭說,至少在「美」面前,音樂、情緒、思想是並列的。除開這個並列關係,情緒和思想可以被「加裝」到音樂作品上。譬如使用以日常語言寫就的歌詞,或者利用人類聽覺千萬年來形成的習慣(大調歡快、小調憂傷之類),但它們不是音樂的本質,也不是構成音樂的部件。此外,拿音樂來表現情緒、傳遞思想,非常容易失真、丟失信息。對於絕大多數作品,如果沒看介紹、沒有相關知識、不懂歌詞的語言,聽眾根本不可能從音樂本身聯繫到作品的背景、作者想要傳達的信息,遑論其中所蘊含的思想。情緒容易一些,常常能判斷個大方向,但也僅此而已。這些都可以說明音樂、情緒和思想沒什麼內在聯繫,只是人體進化出了一種解讀空氣粒子震動的方式;這種解讀既通用又獨特,導致人類普遍覺得音樂、情緒、思想或多或少有冥冥之中的對應關係。把音樂、情緒、思想結合的音樂作品當然很多,也許能占上絕大多數吧。比如 Patti Smith 在唱片里念詩。要是把人聲軌直接拿掉,或者換成無意義音節拼湊,這首曲子的「美」當然大打折扣。因為,這首「曲子」是另外一種形式,是由音樂和詩結合起來、而又有別於其中任何一個的新形式;「美」並不是由音樂的形式體現出來的,也不是用詩的形式體現出來的,而是通過這種新形式體現出來的;換掉人聲軌破壞的是這種新形式,而非音樂。我們潛意識裡容易把它當成一首歌、一首純粹的音樂作品,因此會覺得情緒在音樂中占很大比重。我覺得這不對。
綜上,如果非要說平衡這兩個,我想天平會決絕地傾向於形式。以上是我堅信不疑的一派胡言。2. 實驗音樂已經發展到今天幾乎所有的極端領域都已經被探索的前提下,實驗的意義何在?對我個人而言:我管它有什麼意義。我乾的沒意義的事情還少嗎?活著有什麼意義?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爲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對所有人而言:首先,我們沒辦法知道是不是已經把所有極端領域都探索了,開爾文以前還覺得物理學差不多研究完了,希爾伯特以前還覺得能夠成功把整個數學體系嚴格公理化,所以實驗音樂家繼續探索,算是有崇高的志向吧,我覺得很合理。其次,說實話這個問題我感覺寫不出來什麼。人家自己願意追求美,就算做是個人愛好吧,自己能感到快樂就可以了,我好像根本管不著啊。
F:
1. 我覺得從題設的角度出發,創作者大概可以分兩種:擅長或側重敘述情節的,和擅長或側重玩概念/理論的,這兩種方向,也分別對應了情感和形式(儘管並不太精確)。如果一名創作者屬於後者,且與此同時非常不擅長講故事(我是這種的),那麼 ta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不妨追求一端,捨棄另一端。比方說製作一首 Techno 舞曲,就在形式上不停探索,不去費心設計敘事,做得特別 "Techno" 就是了,而有時這種情況下產生的結果,也會順帶產生情感的輸出,反之亦然,畢竟形式也無法逃離。也就是說,我的觀點是,不刻意追求平衡,在自己擅長的方向努力就好,結果經常會出乎意料。
2. 這個問題,也是我一直很困惑的,哈哈~該做的前人都做過了,我們該怎麼辦?「實驗」越來越「淪為」一種風格的標籤,變成了「有一種風格選了『實驗/Experimental』這個字來當名字」,字本身的含義已不在其中(還蠻有當代藝術式的思辨的??),這個點,我們都很熟悉了。除非有全新的技術導致新的美學系統出現,否則這個現象還將持續,人工智慧那塊可能是一個方向,但只要基於「人」本身的底層邏輯沒有改變(要改這個基本不可能吧……),上層的輸出也只可能是「修修補補」。所以對於這個提問嘛,我覺得,首先,作為風格存在的所謂實驗音樂,完全可以有,好的實驗風格作品也有豐沛的情感表達和傳遞,「甚至??」在形式方面,也有豐富的分類(這個我不了解啦,但有看到很多細分的標識,希望以後有機會多多學習),陳腔濫調與否,或許可以是區分作品優劣的一個標準(但可能並不容易實踐);與此同時,假設實驗音樂創作者們仍然在各自的認知體系中進行大量的實驗,偶然、巧合、無心插柳,我想還是會產生各種星星點點的新結果的(儘管無法影響大的體系),這些新結果組合在一起,或者會有新的趣味出現——而這一點,我覺得其實十分符合這個沒有大師了的新時代的特徵和氣質:散點分布於網路的、去權威式傳統明星的、趣味大於作品而作品大於成就的、網紅作者的,等等。從這個角度來看,我作為一個普通人,還是喜歡現在的。這些就是我對第二個提問的觀點和想法。
G
對我本人來說,關於音樂作品的情感表達與形式,這些的產生都是本人在某一個或幾個瞬間迸發出來的想法,我認為音樂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藝術形式,可以帶有情感也可以不帶有情感,當我聆聽音樂到一定數量的時候,腦子裡就會堆積很多的想法與動機,這就成了創作最初的素材,我沒有專業學習過音樂,創作模式就是這種「野路子」,其實我也就是一種自娛自樂,哈哈。好像說的有點亂,不知道您是否能看明白......
關於實驗音樂,我覺得這方面的探索是不存在飽和的,會有無窮盡的探索空間。
我的和大家討論的一些想法
對於問題一,優秀的音樂作品應該旨在表達情感,那麼,你應該聽過一個觀點,優秀的藝術家是個放大器,他們有著極端敏感的靈魂,才會放大那些情緒和感受;
那麼作為我們這些玩的本來就比普通人極端的音樂的人,情緒上、感受上如果並沒有特別極端的情緒感受,也採取這樣極端的表達方式合適么?
我的疑惑在於,我十年沒玩音樂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小時候是個偏極端的人,現在很平和,很難喜怒,但是我聽那些極端一些的依然愛聽,做的話,我又在猶豫因為我沒有那麼極端的情緒需要表達。
對於我個人,我以前是個滿肚子話想說,滿肚子對世界的看法想發表意見的人,這是我那時候玩樂隊做創作的源動力。但現在,我變的非常平和,所以我不知道說什麼,但我又有很多音樂上的想法想玩。這個矛盾之處我一直沒解決,所以十年都沒再想碰音樂。
現在是想先放下訴說慾望,用講個故事給大家聽的方式,像演員一樣表演揣摩那個故事,用這個方式解決創作慾望的問題,來實現對音樂形式的追求:用喜歡的形式講故事,或者寫個合適的故事給這個形式
我們只是想玩玩自己喜歡的東西的普通人,那些同時兼顧情感表達 + 形式精美+形式探索新路的事情,留給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們好了:)
其實,關於音樂的追求情緒/想法表達 與 追求形式表現,這兩個矛盾我個人一直都有。我所了解的大多數職業樂手、職業音樂人,反而是 追求形式表現 的居多,而追求 情緒/想法表達的往往是一些各種現代藝術愛好者群體。
我以前也是表達驅動的,但是上了歲數,反而覺得沒有一肚子的話想說了。生活終究歸於平淡,柴米油鹽沒有大起大落的經歷,作為一個好學生也沒什麼殘酷青春可以訴說,而世界觀是要被經歷推動,才會有大的變化。
常人之所以是常人,不是一定是想的少,很多時候就經歷過那麼點平常的事情。
但是我喜歡的又不是那些平常的音樂。想玩的這種,表達方式上就是偏極端的,用偏極端的方式表達並不極端的想法,我認為不妥,所以我擱置了整整十年。
現在我的想法變化就是:管它呢,我依然是情感表達,可能會誇大化來適應音樂形式,我自己的故事支撐不起來,沒關係,有其他人的故事,有虛構的故事。
這就是為什麼招募貼我一定要要求每個歌都必須有個故事,即使無詞的也要有故事。
這次我想我,包括團員們,把自己當做演員。我們去像演員一樣,揣摩好這個故事,用自己的演技表現好這個故事。
僅此而已。
最後雖然報名的這麼多,20多位,總有割愛,非常抱歉。這次我希望一起玩的是下面幾位:
@我是炸藥包 , @Rosalind ,@周宇航 , @周宇航 , @趙天雨 , @杜瀾
之所以只選擇6個人(加我7位),是因為我認為:再多人的話,就無法讓作品保持一個適度的簡潔,再少的軌,無法讓作品達到適度的豐富(再少人可以每人貢獻多個軌,但是多樣性就不見了)
另外感謝所有報名的其他朋友,我們下一次玩時候再合作,說真的,是真的下次合作,興許你聽了我們這次的作品覺得啥爛七八糟,就不來了呢:)
雖然有的人還沒回復聊,但是我不希望更多的人了,所以就先截至啦。
@voom va va , @某生不復 , @寒綾卿 , @Mammalmania , @何勝東 , @Haoheng ,
@MagicLee , @陳邶 , @劉光華 , @袁磊 , @Dick Djang , @潘高壽 , @電爐
@JUST BELIEVE , @Vanallan , @吾柒壹 , @苟良 , @了不起的兜兜 , @樹下風鈴
謝謝你們的支持,大家也可以互相搞起:)
推薦閱讀:
※我眼中2012年十張國內搖滾專輯
※電吉他三月通,帶你登上人生的巔峰
※噩夢降臨:南方搖滾的死亡航班 中
※中國新歌聲丨唐朝,吃我一記洛陽鏟!!!
TAG:摇滚乐 | TheWastedYears乐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