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沒錢沒勢,但是很會教育孩子,算不算「贏在起跑線上」?

過節了,聊點人生。

我最近開始考慮,將來怎麼教育我的孩子。

愉快的得出一個結論:複製我爸媽的做法就可以了嘛!木哈哈~

大家都是熟客,我就不重複介紹自己了,羞射。

總有人問我媽:「你們家孩子怎麼教的?」

我媽通常回答:「人家自己長的,和我沒關係。」

聽得我雖然膨脹,但心裡明白,哪有那麼簡單—— 不是我天生如何,是他們倆比較會教育。

於是我找了個下午,坐下來,一本正經的採訪了我爸媽。

眼下探討家庭教育的文章甚多,竊以為幾乎都在盲人摸象 —— 一篇長文,給出若干條建議,都有道理,但未必普適,更談不上全面。

我今天這篇文,也是在盲人摸象。

盒盒,沒想到這麼謙虛吧?

我接下來寫的,是我家的經驗。

我覺得特別值得一寫的,可能你覺得理所當然。反之亦然。

所以,特別提醒諸君:批判的閱讀。

把這篇文當成一個數據點,別當成公式。

話說回來,雖然不保證全面,但保證實話、實證。

爸媽80年代結婚,生了我。倆人都是工人階級,都沒上過正規大學,老媽下崗前是電工,老爸退休前是倉庫管理員。

他們也不懂什麼教育理論云云,我覺得他們全憑直覺。事後反觀,他們做的有對有錯,今天挑對的說。

說我爸媽會教育,並不是因為我高考考上清華 —— 聰明以及學習好這件事,上不封頂,天外有天。每年考上清華的三千多人,學習能力的區別大得很。見多了真?學霸,我還是很謙虛的。

我倒覺得,爸媽教育的可貴之處,是讓我有股正能量,有好奇心,而且為達目標能對自己比較狠,同時心大、受點打擊能爬起來。

套用時髦的說法,就是「保持飢餓,保持樂觀,能延遲享受,有恆毅力」。

關於學習這件大事

- 1 -

父母給孩子的最好禮物,是陪伴和時間。

親測得出的結論。

從小學四年級到初中,我學習上常遇到挑戰,每次都是老爸陪著我一起學,次次「化險為夷」。

換句話說,老爸是我的全科私人家教,而且超耐心那種。

舉個例子,小學四年級,開始有英語課了(嗯,比現在的孩子們晚太多了),班上的同學們都有基礎,除了我。第一節英語課下來,我就傻眼了。

老師在課堂上教念整句話「This is Mr. Black.」 同學們逐個站起來,都能大聲朗讀這句話,只有我,張張嘴,什麼也沒說出來。老師說我沒認真聽講,真心冤,我非常使勁的聽了,但就是死活記不住。

回家後,老爸立刻陪我去新華書店買了一套帶磁帶的課輔書,開始天天陪我死磕英語。

我現在都記得,當時哭了無數回—— 因為學不會,挫敗感很強,好討厭英語。

而老爸像磐石一樣,不動不移,總在那裡陪著我。

哭歸哭,鬧歸鬧,之後還是得乖乖做題寫作業。

他之前也不會英語,所以我們倆真的是一起學。導致我後來很長時間內,發音簡直就是老爸的翻版,和鄧超曉明有一拼…

後來的高難度應用題,比如雞兔同籠問題,追及問題。

再後來初二開的物理課,初三開的化學課。

我多次在學習上遇到很大挑戰。

每次都是老爸耐心的陪我擦乾眼淚一起學。

假如老爸沒有陪我學,而是在一旁看電視,邊看邊對我嚷「快去寫作業」,還在上小學的我,也許就破罐破摔了。

後來到了高中,我已經完全可以自學了。而且課越來越難,老爸也輔導不了了。

要不是這次採訪他倆,我都忘了還有這麼段插曲:

中考物理我沒考好。

中考之後的暑假,我買來全套高中物理書,又買了一套習題集,把整個高中物理學完了。自發自願。

原來,我對自己比較狠這一特質,由來已久。

從來都不是領悟最快的那個。

但我爭取做到最有堅持力的那個。

這種毅力和不服輸的勁兒,老媽堅信和我小時候,在老爸陪伴下養成的習慣有關。

關於自信這件更大的事

自信這個東西,我覺得是天生帶來的,別毀就行。

和西方式的教育相比,我爸媽雖然沒怎麼特別助長我的自信,但至少沒毀。

- 2 -

在學習方面,他倆一直踐行「賞識教育」。

從來沒有因為學習批評過我,從沒。

我考試失手,甚至是中考這麼關鍵的考試,他們除了安慰我,也沒責備過一句。

小孩子,哪裡懂得所謂「學習的樂趣」—— 我覺得我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都是在大學畢業、再也不用考試之後。

小孩子學習的動力,是家長老師的誇獎和鼓勵。

所以更不能因為學習而批評ta。把學習的積極性批評沒了,就更難辦了。

我問老爸:你不用批評我,因為我學習還行,但假如我是班裡墊底的呢?

老爸像看外星人一樣看著我,彷彿我提了個很蠢的問題,說:幫你啊~

- 3 -

我爸媽從沒跟我說過「別人家孩子如何如何」。

小學和初中時,我的成績處於中游,班上有的是比我學習好的「別人家孩子」。

親戚朋友中,有的是比我機靈嘴巧的「別人家孩子」。

素材是不缺的。

因此我才更感激他們沒有拿我比來比去。

- 4 -

我爸媽也從沒跟我說過「你是女孩,所以應該如何如何」。

他們一直很「中立」的教育我,從未給我加條條框框。

小時候,老爸帶著我挖蟬捉蝦逮刺蝟;長大些,老媽給我看一些關於禮儀著裝社交的書,發現我不喜歡,也沒強求。

再加上學校里也沒覺得性別歧視 —— 從小學到大學,成績好的總是女生。

工作之後,才意識到性別歧視真實存在。好在那時三觀已經足夠穩定,不至於輕易懷疑自己,知道歧視者才是傻x。

所以長到二十來歲,除了如廁進的門不一樣,我沒覺得有什麼是男生能做,我不能做的。

現在回頭想想,真是幸運。

- 5 -

對於我的興趣愛好,不論多麼幼稚,多麼明顯的裝13,他倆都從來十分尊重,從未打擊嘲笑過我。

我初中時,迷戀過一陣NBA。

買雜誌,看比賽,追球星。

明顯是在跟風 —— 那時酷孩子們都追NBA。

老媽不僅沒戳穿我,還超級配合。

記得有場總決賽,中國時間的夜裡,我裝13的非要爬起來看直播。老媽二話沒說,半夜自己先起床,然後把我叫起來,還準備了一堆好吃的(這個不號召效仿)。

家裡小,30多平米,再怎麼關門,電視聲音調得再小,估計他倆也能聽見,那一夜應該沒怎麼睡好。

那場比賽的結果我已經不記得了,恐怕是邊看邊吃,就睡著了。

多麼標準的熊孩子。

哪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幾個偽愛好。將來我的孩子,我一定陪ta到底。

高中青春期,我沒叛逆,因為沒什麼可叛逆的 —— 爸媽從沒打壓過我。

他倆大部分時候對我不加干涉。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和我講道理。

老媽說:不能逼迫孩子;孩子做錯了什麼,家長劈頭蓋臉就罵,等於逼著ta撒謊,下次就不敢說真話了。

關於理想

- 6 -

我還很小的時候,老爸就開始對我說:你長大了要當科學家。

我當然不懂「當科學家」是怎麼一回事—— 估計老爸也不懂。

反正就是覺得科學家無比崇高。

現在看來,與其叫理想,不如叫被洗腦。

但是,超級好用。

整個小學和中學,我一直心心念著,長大要當科學家。

怎麼才能當上科學家?

考上最好的大學嘛。

雖然是被灌輸的偽理想,但實實在在的幫我樹立了奮鬥目標。

有目標,才有動力。

假如當初老爸對我說:你長大了要掙很多很多錢。

或者他什麼都沒對我說。

我不確定自己是否會那麼有學習動力。

當然,真正的理想還是靠自己尋找的,不是靠爸媽灌輸的。

上了大學後,我知道「當科學家」是怎麼一回事了,於是去當了工程師... 知道「當工程師」怎麼一回事了,又改行當了諮詢師...

都是自我成長和尋找理想的過程。

- 7 -

小學或初中時,記不太清了,我在仰望家裡的書櫃。書柜上有一本企業家傳記,好像叫「成事在人」之類的。

我伸手把那本書拿了下來,老媽在旁邊,那是她的書。她指著書,對我說了句我至今記憶猶新的話:

將來你要專註於做事,金錢只應該是附帶的結果。

直到今天,這一直是我的行為準則。

當然,老媽也跟我念叨過一些不靠譜的話,比如「男孩窮養,女孩富養」,「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汗… 這些和我三觀不和的話,我就全當耳旁風了。

偉大的理想產生偉大的動力。

父母多和孩子念叨念叨詩和遠方,有好處。

關於善良

- 8 -

這事兒呢,言傳不如身教。

到今天我都覺得爸媽是我難以企及的高峰。

我6歲時,全家搬進樓房。那個年代哪有物業之說,水費電費都是樓里住戶輪著收。

樓道的燈壞了,全樓的電閘掉了,並沒有物業負責,只能靠大家自己修。

每次爸媽都走在前頭。

我記得有個冬天的晚上,樓里的電閘又掉了,閘在樓門口,很冷。

我心想:這次就讓別人去修吧。

再一看爸媽,已經在找工具和保險絲了。

我頓時巨羞愧 —— 這個感覺到現在都記得。

於是乖乖的和他們一起下樓,幫著搬板凳,打手電筒。

- 9 -

言傳也重要。

採訪中,爸媽異口同聲的說:要給孩子一些正能量。

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別天天在家裡負能量滿滿 —— 學校教五講四美,家長說傻子才助人為樂;學校教愛國,家長說移民才是唯一出路。

孩子會無所適從,三觀會亂。

並不是說要把孩子包在真空里,不知世事險惡。

可以、而且應該,教孩子識別壞人壞事,保護自己。但別讓ta覺得整個世界都是惡意的、虛偽的 —— 人會失去向上的動力。

王小波不是說過么:「我自己當然希望變得更善良,但這種善良應該是我變得更聰明造成的,而不是相反。」

我雙手雙腳同意。

所謂善良,並不是不知人性黑暗—— 那叫愚蠢。而是明知人性黑暗、世事險惡,仍選擇善良。

所謂善良,並不是「凈化思想」,消除「低級趣味」。而是在享受著低級趣味的同時,還記得詩和遠方。

所謂善良,並不是見到老奶奶就要扶人家過馬路。而是先問問老奶奶,要不要過馬路。

滿足以上條件的善良,是一種強大的力量。

關於尊重

- 10 -

老媽說:一定要把孩子當成大人。

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說別人壞話。

不要把孩子呼來喚去的。

家長答應的事,一定要做到。

家長做錯了事,也要向孩子道歉。

總之,把孩子當做成年人就對了。

老媽說:別以為孩子還小,實際ta都懂,即使沒表達出來。

就這樣了。

沒什麼聞所未聞的新奇道理。

我準備也這麼教育我的孩子。

不太喜歡「贏在起跑線上」這個說法,所以加了引號。

即便父母做了一切正確的事,給了孩子最好的教育,ta在離開家去闖蕩的時候,也遠遠不是「完美狀態」,而是「準備出髮狀態」。

所以我覺得,父母的職責,是授孩子以漁,而不是魚。

父母沒法、也不該,幫孩子「規劃人生」。

路還是要孩子自己去走的。


本文系瓜美將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推薦閱讀:

{兒童教育} 她眼裡裝著浩瀚星辰,您是否希望自家寶貝年少成名呢?
李威 的 Live--如何說好故事建立優質親子關係
兒童的「情緒價值」:負面情緒怎樣幫孩子完善自我?
英語水平被三歲寶寶趕超...
教育大忌——對孩子的不滿

TAG:儿童教育 | 原生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