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靠"臭不要臉"和"自黑"來扭轉刻板印象?

這是「解題者」剖析的第 3 個邏輯謬誤

閱讀本文需要 15 分鐘

Fallacy #3: 「怎麼才能扭轉別人對我的刻板印象?」

有些讀者可能知道,我是個廣東人。

常有朋友拿我開玩笑:「聽說你們廣東人連福建人都吃啊?」

通常我的表情是這樣的——

  • 「廣東人什麼都吃。」
  • 「短頭髮的小孩子是男生。」
  • 「女生比較細心。」
  • 「程序員大多是宅男。」
  • 「亞洲人的數學成績一定很好。」
  • ……

沒錯,上面這些都是刻板印象(Stereotype)

刻板印象指的是,不把個體當個體,而是把個體特性過度一般化(overgeneralize)為整個群體的特性來看待。說人話就是「以偏概全」、「一棍子打死」、「貼標籤」。

前幾天推送的文章《很多人都說自己不 judge 別人,他們真的做到了嗎》提到,當我們作判斷時,千萬「不要蓋棺定論」。

刻板印象這個詞從字面意思來看,在木板上刻下的印象,本身就有「蓋棺定論」的味道。

所以我們提到這個詞,往往都有些不好的聯想。

在社會心理學裡頭,刻板印象其實是個中性辭彙。

「刻板印象是不好的」只是我們對刻板印象的刻板印象。(好拗口╮(╯▽╰)╭)

刻板印象不一定會導致偏見和歧視。

刻板印象往往和偏見(prejudice)歧視(discrimination)聯繫在一起,但它們三其實不是一個層面的概念。

刻板印象是認知(cognitive)層面的,是我們了解這個世界的過程中的一種抄近路的探索方法。

而偏見則是基於刻板印象產生的態度(attitude),帶有一定的情感色彩。歧視則是基於態度產生的行為(behavior)

它們其實是層層遞進的關係,有了刻板印象不一定會產生偏見,有了偏見不一定會產生歧視。

刻板印象不一定是不屬實的。

比如說,我有個刻板印象是「所有的天鵝都有翅膀」,這個刻板印象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會是屬實的。

刻板印象不一定會產生負面的態度(偏見)或行為(歧視)。

比如前面提到的「亞洲人的數學成績一定很好」其實就是個可能產生正面態度或行為的刻板印象。

即使到了行為層面,「歧視」這個詞也是個中性辭彙,在經濟學裡頭,它就只是「區別對待」的意思。

那麼,是什麼決定了刻板印象產生的態度和行為呢?

對他人的刻板印象的產生,往往與性別、性取向、地區與種族、外表、政治傾向、年齡、職業等因素有關。

我們會依據上述這些維度將不同的人劃分為內集團(ingroup)外集團(outgroup),換句話說就是用來判斷對方是不是自己人。

早期的社會心理學家如Katz和Braly(1933)都認為,針對自己人以外的刻板印象都是負面的。

不過,近年來比較被接受的刻板印象內容模型(Stereotype Content Model, SCM)可不這麼認為。

基於這個模型,刻板印象產生的態度與行為正面與否,與兩個維度有關:溫暖度(warmth)競爭力(competence)

  • 溫暖度:如果一個群體跟你搶同一類資源(比如學位、社會福利)時,你會覺得他們沒那麼暖,不是好人;
  • 競爭力:如果一個群體的能力方面比你牛X(比如經濟水平、學歷)時,你會覺得他們競爭力很高,你會考慮要不要抱抱對方大腿。

按照這兩個維度,我們可以把所有群體劃為以下4個象限:

上述的刻板印象群體是以美國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大多是白人)。

根據Cuddy、Fiske、Glick的研究(2008),不同的象限里,我們會產生不同的態度(偏見)與行為(歧視)——

所以我們對其他群體的刻板印象產生的態度和行為也不全然是負面的,而是矛盾、複雜的。

比如我們會對高溫暖度低競爭力群體(比如老人、傷健人士等)持以同情的態度(但不敬重)。

不過總體而言,一個群體的溫暖度越高、競爭力越強,我們就越容易對該群體產生正面的態度和行為。

被人用刻板印象定義,無論結果正面與否,我們總會不舒服。那,我們該怎麼扭轉別人對自己的刻板印象呢?

如前文所述,刻板印象產生的態度和行為往往由溫暖度競爭力來決定。

溫暖度取決於你所在群體與對方群體對於同類資源的競爭程度,這種競爭格局很難瞬間被改變。因而,從溫暖度入手去扭轉刻板印象,唯一的手段是——樹立共同的敵人

讓對方明確,你所在的群體與對方是同盟關係,你們其實在跟第三方爭奪資源。

「要讓一群人團結起來,需要的不是牛逼的領導,而是共同的敵人。」

舉個例子,不少公司內部不同銷售隊伍為了搶業績,時不時會有衝突。一般處理這種狀況時,老闆都會為他們樹立假想敵(通常是另一個品牌)。

接著我們要重點聊一聊競爭力維度,我們要分正面、中性與負面三種情況來討論:

4A/ 正面刻板印象(強競爭力)

「亞洲人更擅長數學」、「房地產從業人員工資都很高」,這些都是可能產生正面態度和行為的刻板印象。

你可能會疑惑:既然這些刻板印象是正面的,我們為什麼要去扭轉它們呢?

因為正面刻板印象有可能不屬實。

如果你要黑一個人,最佳做法不是人身攻擊,而是捧殺。

因為你的吹捧會讓其他人對 TA 的競爭力產生極高期望,只要 TA 無法滿足那個期望,期望越大失望就會越大,自然也會招致其他人的反感。

所以正面刻板印象如果不屬實,也是會有負面影響的。

面對不屬實的正面刻板印象,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以超級無敵誇張地方式認了它(俗稱「臭不要臉」)。

「對啊,我們亞洲人還沒滿月就被爸媽訓練背誦99x99乘法表,3歲前就要學會微積分,要不然上了幼兒園會跟不上進度。」

「對啊,我們老闆給我發工資都不用現金的,每個月給發一套房子,現在我手頭上已經攢了好幾十套,要不我轉幾套給你?」

這樣,對方自然會知道你是在開玩笑,也會扭轉捧殺造成的刻板印象。

當然,前提是你要足夠誇張,如果不夠誇張的話其他人可能get不到你其實是在開玩笑,可能還會以為你是在炫耀——

「對啊,我每個月工資稅後大概5萬,每次發工資我都要糾結怎麼把錢花出去。」

4B/ 中性刻板印象

這裡的「中性」包括兩種情況:

一種是可好可壞,比如「廣東人什麼都吃」,往好的說是適應力強(不挑食),往壞的說是健康隱患高(據傳2003年「非典」是因為廣東人吃果子狸傳播開的)。

另一種情況是略微負面,但是這種負面不影響你的核心競爭力,比如「某某演員那麼好看,一定是整過容」。大多數人會覺得演員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演技和外表,整沒整過容其實也不是很重要。

對待這種刻板印象,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嘲甚至自黑

比如有人調戲我說「聽說你們廣東人連福建人都吃啊?」

一般我會笑著回答:「那是因為以前交通不發達,所以才只能夠得到福建人,現在交通運輸這麼發達,基本全國都可以覆蓋了。」

深諳此道的是明星楊冪,隨時隨地自黑。

比如她一直被黑腳臭,之前有段子手在聖誕前夕發了條微博:

隨後楊冪發了條微博,順帶回復了任泉的調侃:

接著,大家紛紛路轉粉。

這其實是心理學裡頭的出醜效應(Pratfall Effect,也叫瑕不掩瑜效應)。指的是精明的人犯了個小錯誤或者有個小缺點,反而會提高自身魅力(Aronson, 1966)。

所以無論這個中性刻板印象到底是不是屬實,你儘管自黑就是了。會提高你魅力的事情,不做白不做。

4C/ 負面刻板印象(弱競爭力)

「女生比較不擅長理科」、「男生比較粗心」,這些都是可能產生負面態度和行為的刻板印象。

同樣的,這種刻板印象我們也要一分為二來處理。

如果負面刻板印象屬實,坦白說,你是沒可能扭轉的——因為事實確實存在,紙永遠包不住火。

這時候倒不如大大方方地承認自己的缺點

而且承認得越早越好,自己早於別人說出來,反而可以管理其他人的期望值,不會有「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結果產生。

當然也不是承認完就結束了,你要接著去改正你的缺點。

若不屬實,那對方對你的負面態度或行動就只是單純的無中生有了。

這種時候往往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你也無需進行任何回應,只要踏實幹活,你的實力自然可以展示出來,時間自然會說明一切。


最後總結一下上述的幾種扭轉刻板印象的常見方法:

| 課後練習 |

1. 你曾經被哪些刻板印象影響了你的判斷?請列舉。

2. 是否有其他人你對有不屬實的刻板印象?你是怎麼回應的?

參考資料/推薦閱讀

[1] Craig McGarty; Vincent Y. Yzerbyt; Russel Spears, <Social, cultural and cognitive factors in stereotype formation>, 2002

[2] Susan T. Fiske; Amy J. C. Cuddy; Peter Glick; Jun Xu, <A Model of (Often Mixed) Stereotype Content: Competence and Warmth Respectively Follow From Perceived Status and Competi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2

[3] CrashCourse, <Prejudice & Discrimination: Crash Course Psychology #39>, YouTube, 2014

[4] Don Operario; Susan T. Fiske, <Stereotypes: Content, Structures, Processes, and Context>, 2003

[5] Henri Tajfel, <Social stereotypes and social groups>, 1981

[6] E. Aronson; B. Willerman; J. Floyd, <The effect of a pratfall on increasing interpersonal attractiveness>, 1966

[7] 簡單心理, <5分鐘自黑速成>, 2017

題圖/ unsplash

轉載與交流請聯繫/ raphael.xiao@foxmail.com

公眾號/ imjietizhe


推薦閱讀:

《瘋狂動物城》: 不要讓別人的眼光阻止你做自己 | Try everything, be yourself
為什麼說汶川地震讓很多人改變了對80後的看法?
美國人算術能力真的很差嗎?
新教徒對天主教的刻板印象(或者說誤解,偏見)有哪些?
如果將德國人比喻為椰子,美國人是桃子,那麼中國人應該比作什麼果物?

TAG:刻板印象 | 思维方式 | 逻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