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生命進化的原理

關鍵詞:本能對 內建

內容提要:「適應」的本義絕不是被動改變,而是不斷進化。

1.系統等級

2.是什麼驅動著生命的進化?

3.終極適應器的確立標準

1. 系統等級

我們已經知道,更高級的生命系統能夠更有效地承載應對模式(承載包括了保存、創生、延續等),那麼,這種效率具體是通過什麼方式來達成的呢?

一個系統之所以更加高級,在於通過對低級系統(環境)的「內建」, 把環境結構在其內部模擬重建出來,獲得比其它競爭(同級)系統更高效的承載(保存、創生、延續)應對模式的能力。越高級的系統對低級環境系統的內建越完備。

在一個特定環境中,那些子系統中內建了其環境的結構,並在內建結構中實現比環境更高效的演化,這樣的效率差異使子系統具有超額的應對模式儲備,這是生命活力的根源,即主觀能動性的根源。這樣的子系統就是相對其環境系統而言的高級系統。

可以把各種環境(系統)等級歸納如下:

第一環境:即存在本身。如 時間尺度——空間尺度 物質——空間

第二環境:即生命環境。行星際條件。

第三環境:即物種環境。地理條件、生物圈條件。

第四環境:即種群環境。對於人來說就是指社會。

第五環境:即生理個體。肉體。

第六環境:即精神個體。精神、意識。

高級別環境總是低級別環境的特化和濃縮的體現,是前一級環境的事物相關性的內化。對於生命來說,則是一切環境的內建,級數越高就把這一點體現得越明顯、越完美。人的精神系統就是這樣最高的內建現象。

生命發展的方向是第六環境漸漸取得對行為的主宰,但不是絕對。對於動物,第三環境對行為的影響是直接和主導地位的,即使在群居協作的物種如螞蟻狼群也是如此。人則複雜得多,三、四、五、六都有可能取得主導地位。其中以四、六為主,對應的有「社會人」和「自為人」兩種。社會人嚮往功成名就,自為人追求超越此在的理想。

何級環境主導行為,取決於個體完備自建所達到的等級。

精神系統通過在內部自建環境獲得應對環境變化的高效率,具體表現在應對模式的承載量和創建力上。以「完形趨向」的形式進行內建是最符合節能原則的,這也是抽象思維的基礎。

完形:開放性極高的固有模式。

固有模式是一種預設視角。 「預設」的本質是一種強勢徑路,更易被激活。

2. 是什麼驅動著生命的進化?

不同的演化層態:

存在——演化度(異化——同化)

生命——進化度(確定性——開放性)

人——自為度(外化——內化)

生命本能:延續固有模式——推翻固有模式

生存本能:特定的環境應對模式

廣義的「本能」是指一切事物基本的發展傾向,任何本能,都有一個與之相對的本能同時存在著,即它們總是以「本能對」的形式存在著。

對於一切存在來說,最根本的本能對歸結於純粹指向的「呈現為有」與「消泯於無」,即「異化」與「同化」( 異化——同化)。(這裡的「同化」並非皮亞傑的assimilation。)

異化,即強化事物之間的區別、在環境中突顯特定事物、使其特徵具有確定性。

同化,是事物之間互相滲透、互相影響、互相改變、互相開放、消泯邊界。

這是一切存在的終極本能對。兩種力量必然同時存在,尋求兩端的均衡成就是本能對的本能,任何一方也不能徹底消滅對方,因為本能對兩端的成立是互為條件的。(自洽)

在事物的演化早期,雖然「異化」和「同化」這兩端同時體現於一切演化事件中,但具體到每一特定的演化進程中卻是單向不可逆的,不是異化就是同化。

比如曠野中的石頭,以其特定的材質而區別於周圍的環境。這個異化的本能使其長期基本保持這種特定材質在環境中的突顯。同時,也具有同化的本能,與周圍環境不斷互相影響(如風化)。但是,對於具體的特定的一塊石頭的風化進程,卻是不可逆的單向同化。

因此,在一個什麼樣的演化層態達到了「異化——同化」兩端的均衡成就,此一演化層態即代表了事物的演化度

「異化——同化」在生命現象中體現為「確定性——開放性」,同樣,對「確定性」和「開放性」的均衡成就態就標示了生命的進化度

進化度越高,表示在越具體界定(高確定性)的存在層面保持著均衡成就態,也代表這樣的系統越高級。對於人來說,生存狀態的好壞即取決於達到的均衡成就態有多充分。

人的「確定性」體現為保護維持固有的行為模式(自我肯定),即向外施加影響;「開放性」體現為因應環境影響改變固有的行為模式(自我否定),即被環境影響。對「外化——內化」的均衡成就態就是自我超越(自我實現),與之相關的是標示人性成長的自為度。(這裡的「內化」,才是皮亞傑的assimilation。)

所謂自為度,就是指「人」通過對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兩種本能驅動的協調發展,來適應「人化」(社會)環境的有效程度。

人性的所有的負相表現,都是源於本能對兩端的偏陂失衡;所有的正相表現,無不是由於重建了本能對兩端的均衡成就,從而超越性地解決了矛盾衝突。而人格,就是在尋求自我實現過程中表現出來應對環境的模式特徵。

(羅傑斯認為:自我實現是生活的唯一動機。這是對的,但自我實現其實有不同的層次,低層次的生存需要也是自我實現的一種體現。)

精神系統的進化史,就是「確定性——開放性」的展開,生命的進化就是「維持即有存在模式」與「容納更多應對模式」兩個方向的均衡成就。

自我意識是進化度最高的系統,以對「我」主體的確認來高度成就確定性本能,同時以對現實環境的功利指向(全面的互動)來獲得高度的開放性。

真正的適應,並非隨環境變化而已,而是一種動態平衡,即因應環境的變化同時保持和超越生命體固有的生命模式。這跟均衡成就「確定性——開放性」的「進化」就是一回事,所以,「適應」的本義絕不是被動改變,而是不斷進化。

「因應環境而改變」只是表面的東西,其本身並不能構成一種生命價值,甚至說不上是一種手段,只是生命體實現其生命價值(本能對兩端均衡成就)的一個後果。

真正的適應是在拓展後的視角中重新調整衝突各方的關係,在一個新的認知結構中調整舊結構中的矛盾。

任何生命體的每一個行為,都是由本能對驅動,並且行為的終極目標都是指向同時成就本能對的兩端。

對於生命來說,在漫長進化中每一個進步,都必然同時成就一個根本性的本能對(延續固有的生命視角——推翻固有的生命視角)的兩端。

3. 終極適應器的確立標準

應對模式:人性的因子。在精神系統中固化承載於貫通的徑路關聯。貫通,即形成了關聯激活機制,激活關聯徑路的閾限越低即貫通程度越高。

視角,即行為模式,只是從不同的範疇來考察。應對模式和認知有共同的本質,那就是「生命體與環境事物產生聯繫所依持的特定視角」。

行為模式是那些「關聯應對模式」穩定的系統化結構。

終極適應器:每個終極適應器,代表進化史上一個重要突破,都是均衡成就終極本能對的效率的巨大飛躍。這個飛躍,是通過數量級地提升機體的應對模式承載量來實現的。

終極適應器兩個標準:

①同時成就生命基本的本能對兩端。

②實現承載應對模式能力的量級增長。

這兩個標準是相輔相成的,「量級增長」是「均衡成就」的體現和實現基礎,「均衡成就」是「承載能力」的本質。

002 精神簡史——從進化角度看「愛」是個啥?

目錄——一個簡潔、整合的心理學基本理論

推薦閱讀:

有哪些可推薦的關於自我意識的書?
正常人可以進行人格分裂嗎?
夢中陌生人的臉是現實的留影還是大腦隨機生成的?
人一定要變得優秀生命才有意義嗎?
動物是否有自我意識?

TAG:进化 | 哲学 | 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