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麼多大樓和大橋,但你真的了解混凝土嗎?
出品| 網易新聞學院
作者| 須臾千秋
什麼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材料?恐怕非鋼筋混凝土莫屬。小到我們住的居民樓,大到跨海大橋、摩天大樓、公路高鐵……人類文明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斥著混凝土。
一堆砂子、一堆石子、幾袋水泥和一桶水,攪拌均勻,砌成你想要的形狀,過幾天就可以變得硬如岩石,無怪乎工程師們造了一個字:砼(tong2)來表示混凝土,人工石嘛!很生動形象有木有?
(左邊是水泥,它加了砂子、石子和水之後才叫混凝土,可不要搞錯了)
(一)混凝土的歷史與人類文明一樣久遠
混凝土的使用要追溯到9000年前。在公元前7000年,以色列王國的加利利城就使用了簡易的「混凝土」製作地板,當時的人使用煅燒的生石灰與砂子混合,在空氣中緩慢硬化,最後居然也形成了強度。後來,羅馬人又在這種材料的基礎上加入了天然的火山灰,製造了表現更好的「混凝土」。正是用這種樸素的天然混凝土材料,羅馬人修建了龐貝的大體積劇院、浴室和遍布城市的下水道。
(七千年前的以色列加利利城,地板使用的就是「水泥」)
不過,那時的人們並不清楚混凝土的原理,只是拿著天然的材料互相混合,質量也不穩定。隨著古羅馬帝國的衰亡,沒有了龐貝火山天然的優質火山灰,這項技術也就失傳了。
一直到1824年,英國的花匠阿斯普丁將石灰石與黏土混合煅燒,形成了我們當代人使用的水泥的前身,然而,用它製作的混凝土在當時並沒有比其它建築材料強多少,因此銷路並不好。
在19世紀初,天然石材還是建築材料的主流,而當時世界上最好的建築石材產自波特蘭。為了打開銷路,商家動了個歪心眼:把當時的水泥起名為「波特蘭水泥」,讓人誤以為它和波特蘭石有什麼關係,進而忽悠大家來買。
(與水泥並沒有什麼關係的波特蘭石——除了顏色有一點像)
(二)在科學的加持下,混凝土一騎絕塵
儘管現代混凝土剛誕生的時候十分可憐,但隨著科學的進步,混凝土開始逐漸發起了光。
1887年,法國科學家亨利發現了水泥的真實組分,接下來的幾十年里,水泥水化形成強度的機理開始逐漸為人所知。掌握了原理,科學家們開始逐步改良水泥的燒制工藝,總結出混凝土的配比與強度規律,再依照規律,根據需求來選擇合適的混凝土配比。
終於到了20世紀中葉,一個典型的建築工地已經不再是小工一筐一筐地搬磚,然後瓦工一塊一塊地砌好;而是工人支好模板、拌好混凝土,捆紮鋼筋籠,再將混凝土一股腦地倒上去,用振搗棒之類的東西來回振搗密實,最後抹平。相比起老老實實地砌磚,實在是優越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20世紀典型的混凝土施工場景)
你以為這樣就足夠了嗎?差得遠呢!
(三)龐大的建設量,逼迫科學家們想新的辦法
到了20世紀後期,隨著全世界土木工程建設量的增大、高層建築的增加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人們逐漸發現,混凝土也沒有那麼「萬能」了。
大樓施工到了30層,要把混凝土吊到100米的高空,光是這一步就要了親命:這一斗一斗地吊上去,要多少天才能吊足一層的用量。等吊上去,混凝土早就硬了。好不容易把混凝土都吊上去,要把它平整無縫隙地鋪滿一層,又要上百個工人拿振搗棒振上一個下午。照這樣下去,一棟摩天大樓蓋好,一代人都過去了。
隨著大樓越蓋越高,對混凝土的強度要求也越來越大。要想混凝土強度高,就要少加水。可是加水少了,混凝土又拌不開。這樣一來,混凝土就變得越來越不好用。這可怎麼辦呢?
(干硬的混凝土攪拌不開,就會形成孔洞,嚴重危害安全)
答案就是使用「減水劑」。在混凝土中加入減水劑,只要一點點,就可以讓混凝土變稀。它通過讓水泥顆粒帶上同種負電荷,相互排斥,讓水泥顆粒就像一顆顆滾珠一樣互相脫離,從而增強混凝土的流動性。
(減水劑工作原理,將水泥顆粒分散開)
加了減水劑之後,最顯而易見的好處就是可以減少混凝土的用水,讓混凝土的內部結構更加緻密,不僅強度大幅提高,而且孔隙少了,耐久性也變得更好了。
同時,它又讓混凝土易於流動,便於成型,不再需要費時費力地振搗了。以上這些都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減水劑的引入,開啟了混凝土輸送新世界的大門:泵送!
加了合適比例的減水劑之後的混凝土,可以像水一樣流動。這樣一來,混凝土就不必再像過去那樣一斗一斗地吊上樓,而是直接拿根鋼管,一端通向樓頂,另一端通向一台強力泵車。
強力泵將混凝土順著鋼管泵上百米高空,樓上再也不需要上百個工人拿著振搗棒一處一處振搗了,只要有幾個工人操縱泵管就好。混凝土泵到了樓上,自動就會流平,工人只要適當地用振搗棒「修整「一下形狀就好。幾滴小小的減水劑,解放了成千上萬的勞力,同時也大大加快了施工速度。
(21世紀的混凝土澆築場景)
(四)現代混凝土的背後,學問不小
光有減水劑,就能制出上面說的這種高性能混凝土嗎?顯然,事情遠沒有那麼簡單。
其實,單純的減水劑不是個稀罕東西,早在1930年代,美國人就已經發明了混凝土減水劑並申請了專利。到1980年代,當代最常用的聚羧酸減水劑也被發明了出來。
然而,在混凝土的實際使用中,問題還是相當多。有時候,混凝土加了某種減水劑,凝結速度特別慢,澆築之後遲遲不凝結,影響工程。更壞的情況是,混凝土加了減水劑可凝結速度變快了,在泵管里爬到一半就把管堵上了。有時候混凝土泵上去之後,發現明明混合得很好的水泥漿、石子和砂子分離開了,石子沉在最底下,最上面還浮著一層水:離析了。這樣的混凝土只能直接打掉作廢——沒錯,還要用料斗一斗一斗地運到樓下去。
除了減水劑,混凝土中的麻煩事兒還多著呢。水泥和礦物摻和料的比例和種類會影響混凝土的強度、凝結時間和流動性。就連我們以為「只是佔個地方「的砂子和石子,也必須滿足良好的級配。如果石子的尺寸稍有不對,那麼即使減水劑用得再多再好,由於石子之間的阻力,混凝土也很難泵得動。
這些惱人的問題伴隨著混凝土技術的發展始終存在。泵送混凝土看起來酷炫,用起來麻煩事多著呢!
(五)高性能混凝土研究的重任交給了中國
從21世紀開始,發達國家的建設逐漸停了下來,而中國超高層建築的建設則開始了井噴式的發展。僅2016年一年,中國就建成了84棟200米以上的高樓。這樣,解決高性能泵送混凝土各項「疑難雜症」的重任就落在了中國工程師們的頭上。
泵送混凝土的質量,直接關係到超高層建築的安全。為此,各大科研院所、施工單位都加入到了這項重大課題的攻關當中。
泵送混凝土的凝結時間是施工的重中之重。對此,國內建材企業投入大量精力開展對混凝土外加劑的研究。目前,新型的外加劑早已不是過去那種單純的減水劑了,而是集減水、緩凝、引氣等功效於一體的高效外加劑。混凝土強度需要多強、要泵多高,甚至罐車到工地要多久,都可以考慮在內,進而調整外加劑的種類和用量。
此外,不起眼的骨料也是研究的重點。高性能的混凝土絕不是隨便用些石子就可以的,而是大石子、中石子、小石子按比例混合,級配優良,並與砂子的尺寸無縫銜接。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流動性、減小漿體的用量和對泵管壁的磨損。
(骨料的級配優化後,流動性和密實度都得到了提升)
除了混凝土本身,輸送混凝土的泵管也大有學問。在中國尊等超高層工程的建設中,泵管上都密布各種感測器,既要測量並監控混凝土的泵壓,又要監測泵管的磨損情況、及時替換磨損嚴重或者堵塞的泵管。別看混凝土髒兮兮的,每一步的背後都精密得很。
通過多方面的研究與海量的工程經驗,中國科研人員終於在高性能泵送混凝土領域做出了巨大的突破。2015年7月7日上午,全球首次混凝土千米泵送試驗在華南第一高樓取得成功。這意味著,中國已經完全掌握了千米高樓建設的核心技術和關鍵的數據資料。
對於中國人來說,千米高樓的建設已經不再有技術上不可逾越的障礙了。中國不僅僅是在高度上領先。通過千米泵送運輸到位的混凝土強度達到了100兆帕,比一般摩天大樓使用的混凝土強度還高上一倍。此外,混凝土的凝結時間、離析程度乃至對泵管彎角處的磨損程度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如同一百年前一樣,如今,相比起工程上的成功,中國的科學家們更關注的,是成功背後的機理,包括流態混凝土的流體力學規律,還有水泥漿體水化的深層次原因等。在未來,掌握了更加本質的科學原理的人類,一定可以將混凝土這個「九千歲」,玩出更多的新花樣,更好地造福人類。
結語
中國基建的快速發展,對混凝土技術的需求十分迫切,這促使中國在高性能泵送混凝土方面取得了許多突破。從泵送混凝土的凝結時間到骨料配比再到輸送混凝土的泵管,中國先後解決了高性能泵送混凝土的各項「疑難雜症」,千米高樓的建設已經不再有技術上不可逾越的障礙。
作為世界上認知度最高的標籤,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正尋求戰略升級。「了不起的中國製造」專欄,力邀行業權威、資深玩家,呈現他們眼中的中國創新之路。
投稿請聯繫newsresearch_ntes@163.com,稿件一經刊用,將提供千字800元的稿酬。
——————————————————————————————————
歡迎關注《了不起的中國製造》官方微博
歡迎關注《了不起的中國製造》網易號
編輯| 史文慧
推薦閱讀:
※古代有沒有保護環境的意識或事件?
※論文大燜鍋:NBER 文化的傳承及演變 by Nathan Nunn
※鶴山建設鈾純化轉化、鈾濃縮、核燃料元件製造的370億項目,是否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或其他影響?
※很多新聞和分析說上海空氣的主要污染源是汽車尾氣,那麼紐約、洛杉磯這些城市呢?污染比上海嚴重嗎?為什麼?
※同一天的污染程度,測出來的 PM10 和 PM2.5 數值哪個更高?可否根據當天公布的 PM10 初步估算 PM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