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抗戰援華(二)

2017-07-08 蒙德

本文為史圖館專欄約稿,僅代表作者觀點,與史圖館立場無關。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在全面抗日初期階段,蘇聯首先給予了中國道義上的支持,並與中國簽訂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

當時報紙對《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的報道》

據統計,1937年7月到1940年9月,《真理報》上通共刊載了170餘篇關於中國抗戰的文章,而蘇聯政府和領導人也多次發表聲明批判日本的罪行。與此同時,蘇聯還利用國際會議譴責日本。1937年9月13日第18次國聯大會在日內瓦召開,李維諾夫在會上作了《集體抗擊侵略,集體捍衛和平》報告,他在報告中強調,國聯應該給西班牙與中國更多的支援。

馬克西姆·馬克西莫維奇·李維諾夫

蘇聯的前線記者也冒著生命危險在中國前線進行持續報道,尤其是羅曼·卡爾曼導演與隨他一起前來的戰地攝影師輾轉11省拍攝大量中國抗日戰爭資料,基於此創作出《在中國》、《中國在戰鬥中》兩個紀錄片,筆者於此向他們致以最高的敬意。1938年莫斯科展開了援華抗戰展覽會,並且提出援華活動的抗議,《八路軍軍政雜誌》也收到了大量來自蘇聯的慰問信,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詢《八路軍軍政雜誌》1940年4月25日,裡面就有2封慰問信。

羅曼·卡爾曼


早在1932年12月12日中蘇復交時起,《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已經被提上議程,由於諸多因素卻一直沒有進展。蘇方認為中國一邊進行「剿共」一面與日本談判,中日很有可能達成妥協,國民政府與蘇聯的談判主要目的有可能是增加對日談判籌碼,而中方的看法卻不然,國民政府認為在中、蘇、日三方矛盾錯雜情況下,放慢中蘇關係發展的步伐有利於平衡的達成,故不簽訂條約。

1932年局勢

1935年華北事件爆發時,國民政府的外交政策已經發生改變,孔祥熙首先就互助條約對蘇進行試探,但是鮑格莫羅夫表示蘇方不能接受。隨後10月7日日本外相廣田弘毅向中方提出「廣田三原則」,國民政府為了消除蘇聯對中日妥協的擔心,蔣介石於10月18日親自會晤鮑格莫羅夫表示中方不會與日方妥協。

鮑格莫羅夫

後來因為蒙古問題以及對太平洋公約的看法,《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再次擱置直到七七事變爆發,火燒眉毛的時候,中蘇達成了初步協議,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提供軍事裝備,一番扯皮之後,終於在1937年8月21日中蘇達成《中蘇互不侵犯條約》。五年風雨,華夏大地狼煙四起,《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也讓蔣介石小小的鬆了一口氣。

1937年局勢


七七事變之前,中國由於經濟基礎薄弱,工業水平低下,沒有建立起自己的國防工業體系。現代化重型裝備全部依賴進口,在財政上也繼續國際信貸與軍火援助以應付日本對中國可能進行的侵略行為。早在1935年孔祥熙會見鮑格莫羅夫的時候,中方已經提出要求,希望蘇方可以向中國提供武器裝備。當年11月19日,蘇聯通告國民政府,同意向中國出售軍事裝備。

孔祥熙

到了1937年初蘇聯政府在給鮑格莫羅夫的指令中提出,在不簽訂互助條約基礎上,中蘇可以締結軍事技術協定,包括向國民政府出售飛機、坦克以及其他軍事技術裝備,並為此提供5000萬美元的貸款。也就是說蘇方在七七事變之前以及開始考慮向中方提供貸款以購買武器裝備來援助抗日戰爭。

七七事變

盧溝橋事件發生後不久,李維諾夫在接見蔣廷黻(fu四聲)的時候,表示「蘇聯政府願意援助中國」,斯大林在接見孫科的時候也表示「面對歐洲局勢,蘇聯不能捲入遠東戰爭,但是可以盡最大努力以物質力量來援助中國」

蔣廷黻

根據統計,1937-1948年間中國從蘇聯曾得到過三筆共2.5億美元的貸款,這些貸款主要用於購買蘇聯援華的軍火,而中國用礦產品農產品償還。在英美還沒有對中國政府借款的時候,蘇聯政府的雪中送碳不亞於一針強心劑,而中國政府用這些都貸款一共購買了9批軍事物資一共購買飛機924架(轟炸機318架,戰鬥機562架,教練機44架)坦克82輛,牽引車602輛,汽車1516輛,輕重機關槍9720挺,步槍5萬枝,子彈1.8億發,炸彈31600顆,炮彈約200萬發,以及其他相關軍用物資。

斯大林

相對於美國貸款,蘇聯貸款更加良心,利率僅為3%,也就是低息貸款美國提供的貸款利率為4%-5%,就算在衛國戰爭進行時,也不曾中斷汽油供應。但是蘇聯對我方的刁難也應該明確指出,由於我國戰時各地農業生產技術不一致,歷次所交貨物品質與原送樣品有差異,蘇方對此嚴厲挑剔,甚至有全部或局部拒絕簽收現象。

孫科

蘇方對於可能有傳染病疫的農產品,責成我方提供蘇方認為合格之衛生檢疫證明。而戰時後方缺乏此項衛生機構,以至於蘇方拒絕簽收。

歡迎關注我館的公眾號:史圖館

QQ群:史圖館164072878;雲韶府545992797


推薦閱讀:

蔡英文獻媚、台籍日本兵與台灣抗日誌士
能不能概括一下蔣介石在抗日戰爭中採取的戰略?及評價一下這些戰略?
有什麼新的抗日神劇可供吐槽的嗎?
對文化的堅守:抗日戰爭時期搶救古籍的故事

TAG:抗日战争 | 苏联 |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