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美國人自己都不信的US News大學排名,你還在被它誤導嗎?

每年到了這個時候,US News都會搞個大學排名的大新聞,並在留學界引起各種表示不服、暗自捉急或內心竊喜等情緒的泛濫。

這份榜單也長久以來被奉為最權威、全有影響力和指導意義的排名聖經。

而各位可能不知道的是,US News既非聯邦或州政府、也不是官方監管機構、亦無政府部門背景,是個徹徹底底的「三無」機構,人家只不過是每年給各大學發問卷調查的媒體公司而已,其目的也只不過是給自己網站和雜誌銷售增加流量。

仔細想想:哈佛,耶魯,哥倫比亞,普林斯頓,這些連我們爺爺奶奶輩大概都聽過的學校,其實並不需要US News每年提醒我們他們排名很高。

而再往下看,你真的知道排名27的塔夫斯比排名31的波士頓學院和39的倫思勒理工好在哪裡嗎?

它的這項排名多年來也已經引起了美國教育界和社會學界的嚴厲聲討,並被稱為:加劇教育不公平和大學惡性競爭機制的罪魁禍首。特別是排名較低的學校,會把所有的資源用在提高排名這件事情上,好吸引來更多的學生申請。

我知道很多家庭都會將類似的國外大學排名系統作為申請和選擇學校的重要甚至是唯一參考。原因很簡單,在國內,我們有教育部認可的211,985名單,還有被欽點的各項重點學科大學排名。

但很不同的是,目前所流行的國外大學排名體系,諸如英國QS、泰晤士報排名、US News等,則完全是媒體機構發起的民間行為,彼此排出來的結果也是南轅北轍。

比如: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在QS上排22,US News上排80。波士頓大學:QS上是89,US News上是32。

我如果是這些大學的招生辦,估計都會被搞到人格分裂吧。

面對著這麼多相差甚遠互相矛盾的排名。你應該知道,如何避免以下的幾個誤區:


1 跨國家比較的誤區

首先,把不同國家的幾千所大學拿在一起比較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搞笑的事情,

不同國家的教育體制、學校經濟來源、培養目標,甚至是對排名的重視程度都完全不一樣。這時候用全球統一的標準和權重去給他們排排坐,是個缺乏依據、極不科學的事情。

舉個例子,我曾經給一位想讀計算機研究生的同學強烈推薦申請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而最後家長卻讓他選擇了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原因是這所大學在英國QS上能排全球34名,而滑鐵盧大學只排到了152名。

而只要你稍微做點研究,就會知道滑鐵盧大學在整個北美的IT屆都有很高的聲譽,每年有大批量畢業生會直接去矽谷工作。而曼徹斯特大學畢業後,則首先面臨英國嚴格管控的工簽政策。我看到一個數據,2015年只有2.58%的在英中國留學生成功獲得了PSW工作簽證。

每100留學生中只有不到3人能夠留在英國工作。想起來,我都會替這位學生捏一把汗。因為那QS排名的匆匆一瞥,他和矽谷很可能就這麼擦肩而過了。

再舉個例子,QS中的前100名:英國大學19個,德國只有5個,法國甚至只有2個。

英國的教育水平真的比德國和法國高這麼多倍嗎?當然不是。

仔細看看,QS中40%的權重都給到了全球學者的學術互評,20%給到了國際期刊論文引用量。

而學界的大部分主流影響期刊都是英文的,比如Nature, Science等。相比較而言德國法國這種非英語國家在發表文章上當然處於劣勢。

但如果你以此為依據就判斷德國海德堡大學(68)不如英國布里斯託大學(44),未免太過片面。要知道,海德堡大學可是誕生了31位諾貝爾獎得主,以及黑格爾、馬克斯韋伯這種大神的地方。

而我們再看US News的排名:10%的權重給到了學校經濟實力,5%給到了校友捐贈。而全世界除了美國以外,大部分國家的頂尖大學都是公立的,是國家統一撥款的。論經濟實力和校友捐贈,他們可能連哈佛和耶魯的零頭都不到,排起來可以說是非常吃虧了。

這也解釋了他們家的全球大學排名中,美國以53席的優勢完全制霸的原因,人家有錢啊!這難道是在排財富100強企業嗎?!

別說跨國比較了,美國不同州之間比較的意義都不大。因此美國學生通常對US News的排名很不屑,主要有幾個原因:

1. 大多數美國人地區認同感強烈,不會在全國範圍內選學校,而是更傾向選擇自己州的州立大學系統下最好的學校,因為學費便宜、朋友多、離家近。所以,東海岸的學生很少去西海岸念書,南部的同學也不會因為北部常春藤多就拚命的擠,即便自己能進去。

2. 美國各地區的大學發展比較均衡,不會像中國大學在檔次上那麼分明。很多綜合排名50名開外的學校在所在州或城市也一樣擁有獨領風騷的統治地位,並且很容易能找到幾個全美頂尖的專業或專家。

3. 美國人更多對於學校的青睞不是來自排名,而是學校精神和家族傳承,這點我們可能比較難以理解,因為我們的大學通常文化符號比較模糊,歷史原因也沒有形成傳承。而美國一代接一代從來沒停過,所以很多人都願意選擇父輩甚至爺爺輩去的學校,祖祖輩輩都是那個學校橄欖球隊的死忠粉,家裡客廳都掛著該校的校旗。這時候,你怎麼會輕易的依據一個媒體公司的排名去做決定呢?


2 沒有明確自己的核心需求

好了,不談美國人,說回我們自己的故事。

我們一路中高考過來,形成了一個思維定式,那便是:排名越高的學校就越好,越難進的學校就越好,但其實不是這樣的。學校的綜合排名高低,取決於很多變數。而這些變數,並不一定每個都對你有意義。

你的核心需求,應該永遠只有一個,我在之前的文章《你有經歷知識焦慮、知識囤積、知識癱瘓的三部曲嗎?》中也提過,便是你的第一性原理。

你是想在學術上有所建樹?還是想畢業後在當地找個好工作?是想最終移民?還是想建立優秀的同學人脈資源?是進入某一特定領域?亦或是回國拿一個名氣大的學校作為敲門磚?

以上如果只能選一個,你會選什麼?想好這個問題了,再去看排名,會更有意義的多。

怎麼確定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從「我為什麼要選擇留學」開始,當你連續問自己五個為什麼的時候,通常答案就都出來了。我自己的經驗是,這個辦法,適用於人生任何重大問題的抉擇。

下面來拆借一下幾個排名體系看看:

US News是通過7大主要指標加權來計算排名的,那麼我們就來先看一下這些指標:

本科學術聲譽:22.5%

畢業率和新生返校率:22.5%

師資力量:20%

新生水平:12.5%

經濟實力:10%

畢業率表現:7.5%

校友捐贈:5%

如果你的首要目標是畢業後找到好工作,這些指數中並沒有就業率或者僱主打分的選項。所以這時候,這項排名對你就沒有參考意義。

而QS的指標加權分布如下:

學術互評:40%

師生比:20%

教職員引文量:20%

僱主評價:10%

國際生比例:5%

國際教職員比例:5%

同理,如果你的核心需求是學術成就,那麼這份表單中的學術互評、教職員引文量的得分就對你最有參考意義,看綜合排名只會被混淆視聽。


3 我的建議

我通常建議學生按照以下操作順序去選擇自己的學校:

1.明確自己的核心需求

2.確定國家

3.國家內部綜合排名+專業排名結合去看

4.自己做研究

對於以職業發展為導向的學生,通常我會建議看以下幾方面:學校的新生水平(SAT平均分、GPA等),畢業就業率、平均薪資和僱主評價。

而對於研究為導向的學生,則主要看師資力量、學術互評、教職員引文量這幾個指標。

但這些指標和統計數據,終歸只是二手信息。對於選校如此重要的決定,你需要自己動手。

如何自己做研究呢?找往屆畢業生聊天、去LinkedIn查畢業生流向,去網站查就業信息統計。總之,越是第一手的信息越珍貴,越是官方的數據越可靠,盡量不要去百度找一些二三手的信息或是過期的稿件。

畢竟,信息就是生產力。信息搜集和整理也是獨立思考和求知的第一步。


西蒙時刻:

表單一拉,各高校數據一覽無餘、高下立見。確實聽上去,看排名是一個快速省事又輕鬆的方法。

但在這個時代,快速省事又輕鬆的方法,通常都不是什麼好方法。雷軍說過一句話我很認同,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花點時間,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多和過來人聊聊。不論是US News還是UK News,任何合格的大學,教學的首要目標都應當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思考能力的學生。而選擇他們,正是你邁出的第一步。

正如阿波羅神殿上刻著的那句話「人啊,認識你自己」。

對於我們來說,此生沒有比這件更重要的事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會說土木工程是萬金油專業?
第一次去大學,最好不要帶什麼?
留守兒童的經歷對你的人生帶來了哪些影響?
放眼全球,哪所學校最漂亮?為什麼?
矯情的風雨交加的北京周末夜。

TAG:留学 | 职业发展 | 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