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悟 道德經 第75章 無以生為

第七十五章

人之飢也,以其取食稅之多也,是以飢。

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為也,是以不治。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貴生。

流行的註解:

人民所以遭受饑荒,就是由於統治者吞吃賦稅太多,所以人民才陷於飢餓。人民之所以難於統治,是由於統治者政令繁苛、喜歡有所作為,所以人民就難於統治。人民之所以輕生冒死,是由於統治者為了奉養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凈了,所以人民覺得死了不算什麼。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過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相對性之真解:

人們會飢餓,是因為他們被取走的稅賦過多,正因為這樣才會不夠吃挨餓。

下屬不能被治理,是因為他們的領導自以為是、肆意妄為,正因為這樣才不能被治理。

民眾輕視死亡,是因為他們太想享受更好的生活,正因為這樣才會輕視死亡。

民眾輕視死亡,是因為他們太過追求生活享受,正因為這樣才會輕視死亡。

只有不因偏執於「生活」而妄為的人,是賢明過那些重視「生活享受」的。

相對性之真悟:

人之飢也,以其取食稅之多也,是以飢。

其取:他們被取走的。

食稅:稅賦。

是以:正因為這些,正憑藉這樣。

【人們會飢餓,是因為他們被取走的稅賦過多,正因為這樣才會不夠吃挨餓。】

老百姓本來自給自足,而統治者卻多加賦稅,取走過多的糧食,導致人們挨餓。

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為也,是以不治。

百姓:古代貴族領主,以其封地為姓。百姓是貴族及官員的統稱,後演化成所有民眾的統稱。這裡泛指被統治者管理的所有人。

不治:不能被治理,社會不能平衡。

其上:他們的統治者。

有以為:有以「主觀意向」/「固定形式」為準則的行為。指統治者不能遵從道,而「自定規則」、「自以為是」、「肆意妄為」。

【下屬不能被治理,是因為他們的領導自以為是、肆意妄為,正因為這樣才不能被治理。】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

輕死:輕視死亡,不怕死。這和前面章節的「民不畏死」是一個意思。

:追求。

:生活享受。

:太多,太過。這個「厚」和道德經前面的「厚」意思不一樣。

求生之厚:太過追求生活享受。

【民眾輕視死亡,是因為他們太過追求生活享受,正因為這樣才會輕視死亡。】

前面我們說過,民眾之所以「不畏畏」,是因為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而偏執、失衡。

比如偏執於金錢權利,吃喝玩樂,所謂的「仁義」,名聲榮譽,信仰追求,愛情,等等。因為偏執,而把「生命的某些表象類別」看的比「生命本身」更重要,因此才會輕視死亡。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貴生。

以生:因為「生活」。

以生為:因為「生活」而妄為。

無以生為者:不因為「生活」而妄為的人。

:賢明。這裡做動詞,比xx賢明。

貴生:過於重視「生活」,偏執於生活的表象類別。

【只有不因為偏執於「生活」而妄為的人,是賢明過那些重視「生活享受」的。】

什麼叫「不因為生活而妄為」?

就是不偏執於生活的表象類別,比如:不偏執於金錢權利,吃喝玩樂,所謂的「仁義」,名聲榮譽,信仰追求,愛情,等等。這種人就能保持相對性的平衡,就能遵循大道。

無以生為者,不是說不要有生活享受,而是要保持生活享受的平衡,不偏執,也不厭棄。

無以生為者,不但是賢貴生,也是賢輕生。

世上有些人,自認為看透了紅塵、厭惡了俗世,於是或自命清高,或自我了結,或遁世出家。這些其實也是偏駁失衡的,不是符合大道的行為。

有道之人,如同一個「浮標」,心如錨,身如標。雖身處世間慾海,但只隨波浪上下搖曳,因其「心錨」位置不變,所以不會被海浪沖走;因其「身標」能隨波搖曳,所以也不會沉入海底。

此為:即能有相對性,又能無相對性。

是謂:用其光,復守其明。

相對性之總結:

老子列舉並論述了「人之飢」、「百姓之不治」、「民之輕死」等社會現象的根本原因:

一切社會問題,根源都在於偏執於表象類別,在於相對性失衡。

然後提出其論點,只有「無以生為」,不偏執於表象、保持相對性平衡,才是最好的。


推薦閱讀:

徹悟 道德經 第39章 得一
莊子-逍遙遊(1)
【17-10-10】從天上到人間

TAG:道德经书籍 | 国学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