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蘋果發布iPhone X,全新終端AI生態已顯山露水

圖丨這場具有歷史意義的蘋果發布會以向史蒂夫·喬布斯致敬開場

從 2007 年發布第一部 iPhone 以來,蘋果公司售出了 15 種不同型號的 iPhone 總計 12 億部。來自 iPhone 的銷售收入幾乎佔到了蘋果總收入的三分之二。截止這個財年,iPhone 的總銷售收入有望突破 1400 億美元。毫不誇張的說,正是小小的 iPhone 成就了蘋果公司賬上的 2610 億美元現金儲備,並讓蘋果成為這個星球上最值錢的公司。

今年恰逢 iPhone 誕生十周年,也是蘋果公司首次在自家新總部 Apple Park 的史蒂夫·喬布斯劇院舉辦發布會。正如很多分析人士所說,這次發布會對 iPhone 來說是個至關重要的轉折點,全新產品的成功與否將直接決定未來三年,蘋果是否能夠在如人工智慧、增強現實、影音娛樂等領域,來逐步實現業務多樣化的轉型戰略。然而,答案無疑是肯定的。

圖丨2008-2017年iPhone產品在蘋果總銷售額中的佔比(橙色為iPhone)

美國當地時間 9 月 12 日上午 10 點,北京時間 9 月 13 日凌晨 1 點,2017 年秋季蘋果新品發布會如期舉行。甚至超過往年,來自網路的各種爆料已經把即將發布的新品分析了個底朝天,產品外觀、規格、性能參數都已非常準確,但這次發布會無疑是充滿了驚喜,「智能手機的未來」已經真的來臨。言歸正傳,本次發布會共發布了多款全新產品,包括 iPhone 8、iPhone 8 Plus、iPhone X、第三代 Apple Watch、Apple TV 4K、無線充電器AirPower等。

iPhone 8、iPhone 8 Plus、iPhone X

本次推出的 iPhone 8、iPhone 8 Plus 搭載了全新的 A11 Bionic 處理器,Retina HD顯示屏,具備無線充電功能。

圖丨全新腮紅金配色的 iPhone 8 和 iPhone 8 Plus

本次發布的 iPhone 8 分為64G/256G兩個個版本,售價為699美元起(約合人民幣4600元)起;iPhone 8 Plus 分為64G/256G兩個版本,售價為799美元起(約合人民幣5200元)。配色採用銀色、深空灰,以及全新的「腮紅金」。

iPhone X 無疑是整場發布會唯一的主角,一騎絕塵現今所有智能手機,剛剛被拉近的距離感覺瞬間又被拉大了一個時代。實際上,羅馬數字中的「X」代表了「10」,正好映襯了今年是 iPhone 誕生十周年。配置上,這部打破 iPhone 命名規則的手機也是當仁不讓。此前預測的高屏佔比Super Retina HD OLED 屏幕、A11 Bionic 處理器、放棄 Home 鍵、豎排雙鏡頭、無線充電、人臉識別 Face ID、全新配色全部應驗。

圖丨iPhone X 正式發布

值得一提的是 iPhone X 的「心臟」:一顆全新 A11 Bionic 處理器!雖然蘋果並不是第一次使用 10nm 製程工藝來製造晶元,但 A11 與上一代、同樣使用 10nm 工藝的 A10X 處理器相比,通過不同的內核架構,使得性能提高的同時,還降低能耗。A11總共有 6 個內核,分為 2 個 Monsoon 高性能核心,以及用來支援高性能核心、用於低強度運算的 4 個 Mistral 低功耗核心。而上一代的 A10X 的內核則是採用 3 個 Hurricane 高性能核心加 3 個 Zephyr 低功耗核心的結構。

鑒於目前的 iPhone 7 其實已經是一部速度很快的手機,iPhone X 在處理器上的升級能夠大幅度的提升支持高屏佔比的 OLED 屏幕、無線充電、以及人臉識別Face ID等全新功能之用。

圖丨iPhone X 面部識別技術 Face ID

iPhone X 的另一大亮點則更為直觀:高屏佔比的 OLED 屏幕。iPhone X 也成為史上第一款搭載 OLED 屏幕的蘋果手機。與傳統的背光光源 LCD 顯示屏不同,OLED 的每個像素點都是主動發光的,帶來的好處是鮮艷的顏色、更高的亮度,以及銳利的對比度。其實,三星和谷歌的一些手機已經在使用 OLED 屏幕了,如果你沒使用過這類安卓手機,可以看看蘋果手錶,或者新款 MacBook Pro 上搭載的 Touch Bar,這些都使用了 OLED 顯示屏。

OLED還有一個好處是省電,因為如果顯示畫面上黑色的地方,像素點是完全不發光的,所以調暗背光的做法在 OLED 上帶來的省電效果會更明顯。但 OLED 唯一的問題是產能,以目前的產能來看,iPhone X 最終交付到用戶手上,還需要一段時間。所以,蘋果也把 iPhone X 的預售時間定在了10月27日,發貨時間為11月3日。本次發布的 iPhone X 分為 64G/256G 兩個版本,售價為999美元起(約合人民幣8388元)。配色方面則採用了深空灰和銀色,並沒有之前傳言的「腮紅金」新配色。

Apple Watch 3

自從蘋果的 Apple Watch 發布以來,其始終沒能像 iPhone 一樣成為劃時代的經典之作,但對於蘋果來說,卻又不能隨意放棄這款貌似「雞肋」的產品,畢竟以蘋果手錶為代表的可穿戴業務仍然被視作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在此次發布會上,庫克宣稱,Apple Watch 已經成為全球銷量第一的智能手錶了,客戶滿意度高達97%。

圖丨Apple Watch 3/LTE

雖然新發布的 Apple Watch 3 在外形上雖然沒有重大改動,但其內部的升級力度可謂十分之大,採用全新的 W2 雙核處理器,支持藍牙和無線功能。而最重要的變化就是支持了 LTE 蜂窩移動網路,即 Apple Watch 原本需要連接手機才能使用的部分功能——比如打電話、發簡訊、在線聽歌、甚至是系統升級等等,都可以獨立進行了。

在此次升級之後,使用者不僅可以做到隨時隨地的導航、發微信,也可以和 Siri 進行語音對話。同時,通信網路的加入也將改變使用者聽音樂的方式,用戶可以收聽到 4000 萬首歌。不過,由於LTE 版 Apple Watch 內部空間非常小,其使用的是虛擬 SIM 卡,而不是實體 SIM 卡。

但在此之前,類如 LG 和三星的產品也都曾考慮過添加聯網功能,但隨之而來的續航差的嚴重問題又使得這種嘗試得不償失。這樣看來,LTE 聯網對於 Apple Watch 僅有的 18 小時地續航究竟會有怎樣的影響,就需要觀察消費者日後的使用反饋了。

除了增加 LTE 網路之外,新款 Apple Watch 還主打健康方向,不僅新增了監控心率的APP,而且還增加了運動應用,共支持 27 種鍛煉模式,並支持連接健身器材。此外,蘋果還向該設備添加了新聞應用,並允許通過 Apple Pay 向聯繫人轉賬。WatchOS 4推出時間為9月19日。

Apple TV 4K

除了新款 Apple Watch 之外,第五代 Apple TV 也是這次發布會的一個亮點,搭載 A10 X CPU,性能提升一倍,圖像性能提升4倍,同時也使用了最新的tvOS。雖然這款機頂盒產品從首次發布距今已超過十年,但其在消費者中的知名度卻始終不高。不過這一次,蘋果為 Apple TV 做了一次大幅度的升級,可以支持 4K 解析度,遠超上一代的 1080p,也正因此,其正式名稱為 Apple TV 4K。

圖丨Apple TV 4K的用戶界面,9月15日預售,9月22日發貨

此外,Apple TV 支持 Doldy HDR 功能,可以在 4K 解析度下提供更生動的顏色與明暗呈現能力,更有 3D Touch 觸控反饋和減少誤操作的模擬按鍵功能,著實從硬體上追趕上了亞馬遜、Roku和 Chromecast 等競爭對手。

同時,在內容方面,蘋果也已經意識到原創內容缺乏所帶來的弊端,所以在今年的 WWDC 大會上,他們就宣布亞馬遜 Prime Video 應用在年內會登陸 Apple TV。除此以外,蘋果自己也會在明年投入 10 億美元開發原創內容,這無疑將繼續增強 Apple TV 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在「軟」「硬」兩方面的持續投入之下,相信 Apple TV 為代表的電視業務也將很快就成為蘋果的重要收入來源。

以上對這次發布會新產品做了簡要的介紹,接下來我們來詳細說說這次搭載在全新 iPhone X 上的這顆 A11 晶元,蘋果未來數年的發展戰略與這顆晶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前文所提到的,iPhone 7 上搭載的 A10 Fusion 晶元已經足夠讓這部手機擁有暢快淋漓的用戶體驗了。理論上說在處理目前的相關應用時,其計算能力已經遊刃有餘。蘋果將 A10 升級到 A11,四核變六核,多出的計算能力會用在哪裡?

從產品層面看,新款iPhone已經具備人臉識別、無線充電、全屏幕、雙攝像頭等功能,這些新功能的加入勢必會消耗掉一部分計算力。從戰略布局上看,A11 晶元完全有可能成為蘋果公司用來實現人工智慧(如CoreML)、增強現實(如ARKit)技術的重要硬體平台。所以,A11 晶元對蘋果來說無疑將是一個戰略布局點,值得濃墨重彩來分析。

圖丨AR軟硬體深度整合

蘋果自有晶元技術的演變,與三星之間的「無間道」

毫無疑問,iPhone可以說是蘋果帶給人類的一種革命,其中衍生的應用方式更是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形態。但最初的 iPhone,裡面整合的不是什麼全新的技術,反而是現有市場上相當成熟的方案,只不過通過優秀的軟體設計,讓 iPhone 不論是在用戶界面的呈現,以及應用程序的使用體驗上,都有著遠超過當初同代手機的表現。

然而,隨著蘋果最大智能手機生態競爭對手 Android 軟體優化能力逐漸改善,甚至有追上蘋果的趨勢。但是,蘋果也開始一反過去使用現成方案的作法,開始發展自有硬體技術。從最早的智能手機核心、基本架構、Touch ID,到現在 AI 晶元,以及顯示技術,其參與或自主研發的硬體也越來越多,而這些做法都是為了同一個目標:追求使用者體驗的最優化。

目前,蘋果在其智能移動終端中採用的處理晶元已經發展到第十代。然而,蘋果是從第五代才開始自主設計。那麼,之前的方案都是來自何處?第一代 iPhone 使用的是德州儀器的 OMAP 處理器;而從 3G 版開始,就轉而使用三星的應用處理器,最早是 S3C6410,3GS 版則進化為 S5PC100;iPhone4 則是使用 S5PC110 的小修改版;iPhone 4S 為 Exynos4210 小改款。

除了第一款 iPhone 以外,早期的 iPhone 或其他蘋果移動設備基本上都是直接使用三星晶元,一部份著眼於成本控制,另一部份也算是其階段性的策略布局。由於蘋果最初幾代的 iPhone 出貨規模仍有限,為確保獲利,採用現成方案是比較合理的選擇,另外,在晶元製造方面與三星合作,也是出於成本考量。

實際上,三星與蘋果的合作可說是「無間道」的關係。三星在應用處理器的開發經驗相當豐富,早在智能手機發展初期,就在自有 Galaxy 系列品牌手機上大量使用自家設計生產的晶元。發展自有晶元對三星而言,除了可以提高對硬體設計的掌握度以外,也能幫助其自有半導體事業的技術發展,而這方面包含了設計和製造。

三星除了半導體事業以外,手機一直是最大的營收來源之一。為了發展自己的手機事業,三星也毫不遮掩的去學習競爭對手比它更好的創意或技術思維。而蘋果雖是三星的客戶,但也同時是最大的競爭對手之一。所以,三星一方面幫助蘋果降低成本,一方面卻也同時憑藉與蘋果的合作,磨練自有的 IC 設計、製造能力,一方面也是「參考」蘋果對手機以及晶元設計,好增進自家手機產品的競爭力。

三星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內存與面板供應商之一,蘋果雖與三星官司糾紛不斷,但為確保關鍵組件供應來源,二者的合作卻從未中斷,畢竟對蘋果而言,三星無可取代,但對三星而言,蘋果並非絕對必要的客戶。也正為此,即便官司的源頭多半出自於三星對蘋果產品的模仿、或致敬,蘋果也從未把徹底中斷與三星的合作當作第一選項。

也正因為此,蘋果和三星一直處於糾葛不斷的情結中,但蘋果也有自己的盤算,雖然暫時還無法和三星完全撇清關係,但不論是在材料和元件的供應,甚至晶元的代工製造上,不斷降低對三星的依賴——這其實一直是過去蘋果在核心技術掌握上的思維。

自有晶元技術為極端優化用戶體驗,也為擺脫三星

從 iPhone 4S 開始,蘋果就把處理器以 A 作為代號,最早開始於 A4。而蘋果雖然蘋果參與了 A4 的部分設計,但基本上都是由三星完成。後續的 A5 則是在晶元上額外增加了一塊 earSmart 的區域。雖然 A4 和 A5 都是在三星方案基礎上進行的修改,但這二者可以說是蘋果自主研發晶元的開端。

雖然 A4 和 A5 都是基於三星的方案修改而來,但蘋果花在平衡性能與功耗的功夫其實相當多,但三星輕易的把其和蘋果的晶元設計合作成果轉移到自家手機上,這讓蘋果相當不滿,不僅因此發起了多次法律訴訟,也確立其未來在手機硬體的核心技術上要能做到高比重自主研發的方針。

A5 可以說是蘋果自研手機晶元的真正開端。此款晶元主要是增加加速語音辨識演算法的功能區塊,以及增加了更強大的內建 ISP (Image Signal Processor),其餘皆是基於標準 ARM 架構。

但是自 A6 之後,其使用的ARM架構核心就完全改為訂製化設計,甚至在後續幾款晶元的設計中採用手工布局(Manual Layout),而不是完全依靠 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工具。這對於現代晶元設計而言是相當不可思議的作法,畢竟手工布局的作法曠日廢時,會導致設計成本明顯增加,但財大氣粗的蘋果為達到最好的晶元表現,優化終端使用體驗,顯然不在意這部分的額外支出。

手工布局已經被證實是十分有效的作法。憑藉手工布局,晶元發熱部分得以分散,且對晶元的晶體管使用也獲得了更好的控制,從而增進性能表現,降低功耗與發熱。而從此以後,蘋果的 A 系列晶元和三星的架構就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除核心晶元以外,蘋果也積極布局手機內部的其他關鍵部件,比如說著名的 Touch ID 指紋識別元件的推出,最近則是針對 AI 應用領域開發晶元方案,以及在台灣龍潭設廠,研發 OLED 與 Micro LED 顯示技術。

而目前最受關注的,就是其與鴻海合作,參與購買東芝半導體部門的計劃,作為確保半導體儲存組件供應來源的重要布局。雖然搶親失敗,最終東芝還是賣給WD,但可看出為擺脫其最大關鍵零組件來源三星的制約,蘋果積極進行各種嘗試,不論是自行研發或者是併購。

要理解 A11 晶元,就得先回頭看 A10X

實際上,蘋果首顆 10nm 處理器並不是 A11,而是 A10X。A10X 作為新款 iPad Pro 的處理器,性能要求也非常高,除基於 10nm 工藝外,該晶元內建了 3 大 +3 小,共 6 個 CPU 核心,以及 12 個 GPU 核心,可說是蘋果自主研發晶元以來最為龐大的架構規模。那麼,我們要如何從 A10X 去分析 A11?首先,A10X 是針對平板電腦產品推出,規模或主頻設定上可以比較激進,功耗預算也要高於手機產品。但 A11 是針對手機產品,主頻或體積上就必須有所取捨。

晶元設計,尤其是手機晶元設計,如果要走高主頻,那麼同時運行的核心數就必須受到控制。反之,亦可用較低的主頻,但整合較多核心來達到性能的提升。A11處理器就是憑藉提升主頻從來增強性能。由於工藝是相對穩定的因素,不論前期,或者後期的同樣工藝,在性能表現上應該可以視為相同等級,差別的只會是良品率。以此前提,A11 所使用的 10nm 工藝理論上和 A10X 並無二致。

蘋果 A 系列處理晶元的發展大致上是隨著製程的演進,逐步增加核心與主頻設定,來達到性能的成長,A9X 比較特立獨行,其與 A8X 的 3 核心設定相較之下,僅使用到兩核心,但性能仍有相當大的提升,最主要就是核心架構的改善,以及主頻的增加。

A8X 僅 1.5GHz,而 A9X 則高達 2.26GHz。相較 A8X 使用特性較差的 20nm 工藝,A9X 的 16nm 工藝在性能與功耗控制表現上有著長足的進步,這也是 A9X 主頻得以大幅增加的原因之一。相較之下,A10X 主頻僅小幅增加到 2.36GHz,一方面是因為 10nm 對提升主頻幫助有限,另一方面,是因為蘋果增加了 A10X 的架構與核心規模。為了控制功耗,雖導入新架構,但因為 A10X 和 A11 使用的是同代的 10nm 工藝,為了增加主頻,高性能核心數目就限制為兩個,低功耗核心則是增加為四核,總共六個核心,高性能核心代號為 Monsoon,主頻為 2.74GHz,單核計算性能較 A10 提升 1.2 倍。低功耗核心代號為 Mistral。另外,A11 所有的核心都可以獨立定址,前代 A10 則不行。

圖丨A10X處理器

另外,蘋果從 A10 開始,便採用大小核的概念去均衡功耗和性能表現,大小核與一般純粹大核架構的處理器,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動態功耗的控制上,如果所有的計算工作都交給大核處理,那麼就算 CPU 並沒有滿負荷工作,動態功耗還是會明顯高於小核心。由於大小核心分別負擔程度不同強度的計算工作,藉此可以有效延長平均電池壽命,同時也能改善整體性能表現。這個設計也同樣沿用下去,為顧及一般應用的性能表現,A11 低功耗核心增加到了四個,較 A10X 增加一個。

A11 針對高主頻優化,架構效率低於 A10X 水準

蘋果每年更新 CPU 架構的傳統仍然不變,但 A10/A10X 中的 Fusion 架構其實已經是不計工本的堆料架構:6 指令發射架構、誇張的 192 個微指令區(Micro-ops)、配合龐大的三級 cache,任何思路正常的 IC 設計公司都不會這麼做。

事實上,目前主流的 Cortex-A73 架構,被使用在包括麒麟 960、970 等方案中,也不過是雙發射指令寬度,還未有實際產品上市的 A75 也才增加到三發射。由於增加指令發射數目,必須要有其他包含匯流排、cache 等周邊設計的配合,否則隨便一個 CPU 核心來個十發射就天下無敵了,但問題遠沒有那麼簡單。也正因為如此,根據現有的測試數據,蘋果從 A9 到 A10,主頻提升了接近 12%,但 A10 到 A11 提升的幅度反而下降了5~10%左右。為拉高主頻,蘋果在新 Monsoon 核心的主頻效率不進反退,A11 性能增長几乎都是來自主頻的增加。

可見即便是蘋果,在核心規模以及效率改善方面也遭遇到瓶頸,未來 A12 如果要取得整體性能成長,增加高性能核心數量,並配合 7nm 工藝進一步提高主頻,可能會是無可避免的做法。

AI 布局比較:Google 注重雲端,蘋果發力終端

其實,Google 早在數年前就開始調整開發資源,把過去集中在手機平台上的資源分散到更多應用上,而受益最多的就是 Google 的雲端計算服務,之前 AlphaGO、TPU 技術都是在這個策略調整下的產物。

既然 Google 把重點放在雲端應用,手機端就不可能有太多機器學習能力。當然各家 Android 平台的方案供應商還是會提供各自不同的 AI 學習或邏輯處理能力,比如說像華為剛剛在 IFA 上所發表的麒麟 970,其整合的寒武紀晶元就是針對 AI 終端應用的處理架構。

Google 策略方向如此,那麼未來在手機平台上的 AI 應用,恐怕會變成 Google 自家的雲端服務與各家的終端AI互相合作/競爭的局面,而競爭的成分恐怕會比合作要來得多。各家 AI 晶元方案設計者必須在基於開放的機器學習 SDK 下完成自己的應用框架,Google 則是推出直接連結自有雲端 AI 服務的應用程序,合作廠商要做終端 AI 也沒關係,Google 不會禁止,但也不會幫忙。然而,相較之下,蘋果提供的AI框架就顯得相對完整,也更有誠意。

蘋果在今年的 WWDC 發表通用型 AI 的機器學習框架 Core ML,可在蘋果的所有設備上將訓練完的學習模型以極高效率整合進 APP 之中。Core ML 本身雖不具備建模的能力,但可整合來自於外部機器學習工具所生成的模型。

Core ML 中提供包含用於高效能圖片、視頻分析的 Vison、用於協助自然語言處理的 Fundation 、及讓遊戲開發者可以在遊戲中導入 AI 的 GameplayKit 等三大應用框架。除了被動使用模型的 Core ML,蘋果正在開發一款名為「Neural Engine」(神經引擎)的獨立 AI 晶元,目標就是瞄準終端上的AI應用需求。

圖丨A11晶元已經整合「神經引擎」

為何需要終端 AI?就以 AR 應用為例,如果你需要把感測器所收集到的環境信息匯總發送到雲端再把模型傳回手機,整個傳輸過程一定會產生延遲,這對於 AR 這種需要高實時反應的應用而言,無疑會傷害到用戶體驗。當然,即便是最新的 iPhone 硬體,也還不能支援太過複雜的本地端 AI 計算,但隨著未來神經引擎的開發完成與導入,重視終端整體開發環境與硬體一體化的蘋果,在這方面的能力肯定會大大補強。

相比 Google 的雲端導向型 AI 規劃,蘋果更重視終端方面,但這也不是說蘋果就不會做雲端 AI 的東西,而是就目前這個階段而言,終端 AI 更能確保用戶的使用體驗而已。

AR生態,蘋果後發先至,機會大

目前,蘋果 iOS 與 Google 的 Android 兩大手機平台各霸一方,二者在針對手機上的一些延伸應用,包括 AR、VR,甚至未來的 AI 技術的想法和布局也都有不小的差異。Google 早在 2014 就公開過針對 AR 應用的開發環境 Tango 計劃,配合 Daydream VR 技術,希望能夠幫助開發者在 Android 平台上打開虛擬世界的任督二脈,創造更多應用,並能夠建立起更多元的生態。

Tango 並未獲得手機廠商太多支持,也因此 Google 最近也提出了簡化版的 ARCore,去掉了兩個原本在 Tango 中的感測元件定義,以此降低導入難度。

圖丨Tango計劃

不過要分析 Tango 或 ARCore,還是要先回顧一下 Daydream 的失敗經驗。Android 受到先天的平台碎片化限制,要推行這種需要較高性能需求與硬體設計規格一致性的標準開發環境,難度本來就比較高。加上軟硬體開發者多半都是從成本考量,硬體設計僅針對最低標的必要功能著手,雖然因為低價取向,相關產品一開始還算熱銷,但因為最終體驗不佳,這些低價產品不久後也逐漸從市場上消失了。

那麼, Tango/ARCore 計劃能否改變 Daydream 的窘況?Tango 是個定義比較嚴謹的 AR 生態開發環境,其重點放在環境感知的能力上,通過 Motion Tracking(動態追蹤)、Depth Perception(深度感知)以及 Area Learning(區域學習建模)等三大功能,透過整合在手機上的各種感測器,配合空間記錄與學習功能,打造出 AR 應用所需要用到的各種空間感知的基礎環境。

但是 Tango 需要特殊的硬體設計,就以 2015 年推出的某款 Tango 平板硬體為例,光是在攝影模組上,就整合了 RGB 相機、IR 相機、魚眼相機以及紅外線發射器。另外,為了配合這些感測模組,核心組件也必須配合採用特製的控制器或加速晶元,對硬體廠商而言,成本負擔不小。也因此,自 Tango 發布以來,相關的硬體乏善可陳。不過,Google 的 Tango 計劃也不是純粹針對手機的 AR 應用而來,這點從 Google 前幾年收購的幾家廠商去分析就可略知一二,比如下面兩家:

Industrial Perception:建構 3D 識別與自主導航的機器人框架,並應用在工業機器人上;

Meka robotics:重視視覺與人機互動的機器人技術,可對周圍環境進行感知與學習;雖然應用方向可能有所落差,但這兩家公司的技術發展方向與 Tango 的核心功能訴求及軟體框架相當類似。另外幾家公司則是專精於多重感測器的融合應用環境,並提供一定的技術與專利支持。這麼看來 Tango 應用在手機上似乎有點大材小用?

事實上也是如此,甚至可以說 Google 推出 Tango 計劃,其實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主要的核心意圖還是在未來機器人應用領域,尤其目前機器人的環境感知能力是目前相關技術領域中相對薄弱的一環,Google 放出基本的開發環境,如果能夠引出更多開發者投入相關的應用開發,Google 也就有機會收割具備應用潛力的技術開發成果。

ARM 的高層也曾表示,要把 Tango 所定義的各種定位追蹤功能放到手機里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尤其是 Android 手機毛利不斷下滑,要說服業界把這些功能放進去,恐怕還需要更多誘因。因為成本問題,Tango 在手機應用上並不成功,後續的簡化版 ARCore 能否一雪前恥?這也需要再觀察,畢竟就如同 Daydream,如果成本精簡了,體驗也跟著縮水,那早晚還是會被市場所唾棄。

相較之下,當前蘋果檯面上與檯面下的技術儲備與研發布局,手機仍是最重要的項目,其產業布局不像 Google 般複雜。而在手機產品獲利能力方面,蘋果更是狠狠甩開 Android 陣營好幾條街,這也代表蘋果更有本錢來玩這個遊戲。也因此,其在手機平台上的 AR 應用發展,恐怕會比 Google 更快成熟。

蘋果針對其手機平台開發的 ARKit,只要利用手機現有的感測元件,就可以達到相當不錯的效果。當然,蘋果向來都只做最高端的產品,其手機上的感測元件類型也要比 Android 環境更完整,且 Android 還有嚴重的操作系統版本差異,二者立足點本來就不大一樣。

ARKit 除了環境感知能力以外,也提供兩大主流遊戲引擎 Unity 以及 Unreal Engine 的支持,為開發者提供一站式服務,而不需要自己花功夫整合。新版的 iOS11 完整支持了 ARKit 的運作環境需求,且處理器只要 A9 以上就可完整支持 ARKit,光是操作系統與硬體的一體化這一點,就省下開發者必須針對不同版本系統或者不同硬體設計的手機的龐大測試時間成本。

總之,先不論未來機器人或其他視覺計算布局的前景如何,光是在手機平台上的AR應用,蘋果已經確立了明顯的優勢。更重要的是,智能終端的概念在軟硬體齊頭並進之下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甚至讓現有不少智能手機變成了「功能機」。


推薦閱讀:

柴靜製作的《穹頂之下》幕後是否存在水軍,網路推手幫助推廣?
你對魅族營銷怎麼看?
以現在的科技為什麼還不能詳細的探索亞特蘭蒂斯之類的遺址?
你的巧克力糖衣到底有多薄多脆?│技研院

TAG: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