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喜茶在上海的選址

在被LADY M刷了一天屏的日子,我卻發了篇喜茶的內容,感覺好過時……

前階段有位朋友在朋友圈留言要我聊聊喜茶的選址,因為她覺得很棒!

那是當然~

最近實在太忙,但忙裡可以偷閑,簡單說一下。

由於是「事後文」,我也並沒資格對成功品牌班門弄斧,只是看事實,小匯總而已。

個人認為,喜茶在上海的開店步伐,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當然,這要拜興業太古匯沒能開成「首家」所賜,否則還真難圓。

第一階段,選址在來福士一層、美羅城一層、日月光一層。

這三家店共同屬性太多:

  • 都擁有超大客流
  • 租金水平都很高
  • 都選擇了一層而非客流量更大的地下樓層
  • 都是以年輕人客群為主

這幾點各有意義,首先客流量大是基本條件,不僅僅是喜茶,消費級品牌裡面,傻子才會開客流量少的商場吧……

租金水平高就有深意了,很多品牌會因為這點而望而卻步,而選址之所以難,很大原因在於租金成本和營收間的博弈,測算能提供一些理論基礎,但不會「打包票」。

喜茶的選址思路足夠簡單,要開就找租金最貴的店開,邏輯就是根據供需關係,生意好是租金水漲船高的基礎。那些做不出生意但租金高的商場,一進門就能嗅到異樣的味道。而對於收穫投資的朝陽品牌而言,現在不投入何時投入?

選擇一層,是為了突出品牌效應,畢竟在租金上品牌已經付出,形象上的「突顯」,一定意義上就拿租金「溢出」當廣告費吧。而且撇開數字遊戲,好的形象和樹立定位的選址,對今後的拓展隱性價值巨大。

最後,客群選擇年輕人居多的商場,是為了收穫「種子用戶」,在社交媒體時代,愛顯的年輕人,是品牌最好的人肉廣告。

這也就是為什麼前三家店開業後都在社交媒體上發酵了一番,從第四家店開始,雖然依舊排隊,但已不再「成事」,畢竟品牌前期的樹立工作基本完成了。

之後的兩家店,興業太古匯和正大廣場,不約而同沒有選擇首層,分別在商場的3層和5層。

港資企業向來低調,看ifc把LADY M放在了地鐵進到商場出入口的位置,造成黃牛黨混亂被迫臨時關店,也能理解為什麼興業太古匯把喜茶安在了3層。而這家店可謂是很早就定了的,而且商場是新開店,因此從選址上並沒有太多值得參考,畢竟到現在還只是試營業階段呢。

正大廣場5層就是明顯的悶聲發大財工作了,樓層不一定要低,看沿街的同道大叔完全不怎麼樣,而5層平台導致了商場該區域是一個聚客區域,因此不失為高性價比之選。

至此,品牌在選址上撇開了前三家店的「關鍵詞」,可以根據不同商場的實際情況來安心做生意。

比如之後的七寶萬科廣場,是品牌脫離市中心商圈最遠的一家店,但是人氣足夠旺,開業以來再無新項目比其更熱,開店無可厚非。

湖濱道則值得玩味,該商場平時有大量高質量辦公室客群保障,周末則是以親子活動吸引家庭型客群為主,選擇在此做上海首家喜茶熱麥,相信也是綜合考慮了租金、面積、工程條件、客群等多種因素的結果。不過我相信這家店開出來後,因為又有「首家」噱頭,會回爐一波宣傳攻勢。

之後,相信品牌會進駐到更多類型的商場,但他們絕大多數不具備前三家的共同特徵。

如果要說喜茶在選址上多牛逼,核心在於前三家店開得好,但我不認識喜茶的人,這都是事後回爐,自圓其說。

真正的原因是,喜茶在進上海之前,已負盛名,在此背景條件下,按照供需關係,品牌方相對更佔優,選址基本不會差。假設,前三家店開在了五角場萬達、南京東路步行街或是iapm,你會覺得有問題嗎?

同行需要研究的,不是在進到上海市場後如何選址的喜茶,而是如何成為進到上海市場前的那個喜茶。

one more thing

這不是與蘋果的選址異曲同工么?前三家店:ifc、南京東路、香港廣場,都是做外立面的旗艦水準,iapm可以看是集團緊密合作。

之後的環球港、合生匯、七寶萬科廣場,用了新形象,不也正與喜茶興業太古匯和正大廣場兩家店異曲同工么?

然後蘋果要在靜安寺開新的旗艦,而喜茶在湖濱道蠢蠢欲動,以上這些,都是因為品牌在各自的品類里,屬於食物鏈頂端。

商業的魅力在於人,對最後拍板的人而言,只是一個決定,有對也有錯。就如同可能某個品牌決定合作,是因為老闆到商場吃飯的那天,正值周末的小豬佩奇展。


推薦閱讀:

看合生匯如何做中島鋪位
33家隱匿在街角巷尾的解憂雜貨店丨上海&北京篇
打死不開實體店的Everlane是怎麼火起來的(二)
「私人定製」的高級感究竟從何而來?
無品味,非品牌

TAG:商业 | 品牌 | 喜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