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戶體驗要素》談競品調研

競品調研是PM的必備技能之一,做好競品調研能幫助我們發現自家產品的優劣點,了解市場情況,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日常工作了。

最初我做競品調研是從網路上挑一份模板,再按框架填充內容。對於產品新人來說,這種方式可以快速入門,有其可取之處。但時間一久,就有了一點個人經驗,模板往往不能滿足需要,可以考慮整理一套適合自己的方法體系了。

《用戶體驗要素》(作者 Garrett.J.J)是一本不錯的產品指導手冊,曾幫助我梳理出完整的產品流程。從產品角度做競品調研,書中理論同樣適用,因此選擇以此書來探討競品調研方法。文末會附上我個人總結的《用戶體驗要素》思維導圖,另外本書某些概念不能只理解字面意思,如果感興趣可以閱讀原版(我沒買到英文原版,閱讀中文版時幾次被翻譯誤導)。

各行各業以及每個人的經驗都不相同,考慮篇幅問題,這裡主要從產品的角度講方法以及延伸閱讀,不便列舉實例。


戰略層

一般講用戶體驗,我們的第一反應是UED。而作者對用戶體驗的定義是「人們如何接觸和使用產品」,這個定義包含了非常關鍵的商業本質。因此在用戶體驗五要素中,戰略層放在了第一位。

戰略層關注的是產品目標和用戶需求。分析競品時,首先弄清楚他們的目標和用戶,從而明確其市場定位。分析市場定位的敵我差異,將直接決定後續產品打法。

產品目標通常可以從官宣信息(官網/應用商店介紹/公關稿)獲取和研究,也可以從商業模式的角度來分析。

分析用戶需求則需要先從用戶畫像、用戶故事著手,這需要一些數據輔助分析。官宣(數據一般有誇大)、百度指數、站長工具、艾瑞網等都是獲取數據的便捷渠道,具體分析方法則可以參考《用戶故事與敏捷開發》前4章。

範圍層

再強大的競品,也有自身的局限性(資金/技術/政策等等),種種局限決定了競品在範圍層如何劃定功能需求。在梳理競品的功能需求時,應避免簡單的羅列功能清單和信息,分析背後的原因更為重要。建議多關注競品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找到其優勢和弱點。

結構層

結構層是指產品的概念模型或信息架構,體現了產品如何引導以及響應用戶。關於產品設計的「概念模型」推薦閱讀《設計心理學》(作者Donald Norman)。對偏向於交互設計的PM來說,可以多放一些精力在競品的結構層分析上,推薦網易UEDC分享的競品分析相關文章,大多都是從交互設計的角度來做競品分析的。

框架層

按我個人理解,結構層和框架層的界線其實是比較模糊的。如果一定要區分,框架層應該是結構層的子系統,是結構層的具體解決方案和細節。做競品調研的時候,不需要在框架層面面俱到,關注主流程或核心功能即可。

表現層

表現層很好理解,就是我們常說的視覺設計。視覺設計常常由UI設計師的意志決定,但PM必須有一定的把控意識。研究競品的視覺設計,重點應放在背後的引導邏輯。


今天只講產品角度的競品調研,還是稍顯局限。建議PM除了關注用戶和交互,更多的將眼光放在競品的商業模式、市場和業務上。

最後再多說一句,調研是指「調查」和「研究」。新手往往只會搜集和羅列,並沒有分析和結論,這樣的調研只能算是做到30%而已。一定要盡量搜集客觀信息和數據來佐證,嘗試將合理的結論建立在事實上吧!


《用戶體驗要素》思維導圖:


推薦閱讀:

產品經理,你真的不夠努力
【數據分析·二】數據分析報告指南
矽谷之路 62:產品經理之路(五)
我理解的產品經理與開發的關係
產品設計中的點線面法則

TAG:产品经理 | 竞品分析 | 用户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