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過改惡,吐故納新

這些對人有益,還是放到知乎上來吧。^_^

上篇講三官大帝主題,基本講清了神明查過考校的自然源頭,本篇主要寫寫人為失德過犯,造病引災的部分,上下篇結合才更容易理解吧。有些東西真是環環相扣的。早期道經有幾個難以理解的規矩,被人詬病多也。但其實也是有原因的,規矩背後的實質,我也寫了一下。到時候大家自行去查看吧。^_^

一,總論

修枝減葉,吐故納新,自新其德是登山之原則要點,累贅太多,爬不動,走不遠的。道教未有之前,是以自省自訟罪己的方式出現的。道教出現之後首過懺悔,各種齋儀中依然是延續了這個原則下的登山方式。登山修道是道教之本,修身正己是神道設教之質。舍本求末,好文亡質之事,仁者不為,智者不取。

人在世間,由於種種主觀客觀的原因,難免有各種德行不足之事,其實就是言行心跡引發的惡氣在身,那麼同氣相求,就會有不順和災病種種。還有各種受生之氣和天地運轉位置衝突或不佳產生的各種惡氣。那麼確實會帶來一些弊病。最起碼在古代那個時代確實比較直觀和明確。今世雜亂,這點原理雖在,但在實際應用上,有了不小的改變。道教所有的科儀從最簡單到最複雜,無一不是針對不同狀況下的調氣治本之法。只不過後來不肖甚多,不究其理,摻雜無用之事,越來越不講究,看似繁複非常,但文勝質則史,已成記問之學居多。

道門齋戒上章,第一要事就是首過,由來已久。是繼承春秋秦漢文明中的一種方式。^_^

早在祖天師立教之時,就是教人首過謝罪,然後以符水治病。這個不是祖天師開始的,《太平經》乃至漢前請禱去病就有這個規矩。但這事總被認為是迷信。別說今人恥笑,即便同時代不了解道門思路的人看來都是迷信搞笑之事。氣學精微深奧,越是精深對個體的要求越高。而一旦流俗便是禍害,淪為想當然,那就是迷信的搖籃了。總有同學問我,為啥不去宣傳?不去讓更多人知道?稍微用點手段絕對不難的。不敢為也。

東漢讖緯之亂在前,就是氣學流俗之亂,我們深明其惡,所以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所謂小火慢燉。非是專精德重,其實也掌握不了。不能拔苗助長,一定要小火慢燉,修身為本。所以要經的起自然時間的沖刷,傳習兩方皆是如此。很多朋友真的沒啥耐心,也不適合參學這類的。去學學啥念經打坐就可以了。不用一個勁來我們這裡。

言歸正傳

這種首過改惡之法,在一定程度上一定範圍內確實是有一定效果。從這個時代具體情況看,三才變遷,斗轉星移,個人經驗,此法與三官信仰搭配最是貼近,也就是所謂靈驗可能性比較高。畢竟天地水和我們密切相關,存在一些直接聯繫。在這個時代亂糟糟的破爛這麼多的情況下,這種回歸其實也是一種不得已。這比向啥外道香火之神佛簡易直接的多,也有背後的深刻的道理。這恰恰是東漢道教最原始的辦法,也就是有名的三官手書形式背後的實質。其實源遠流長,上追先古,能流傳至今,必非無因吧。

《三國志·張魯傳》注引《典略》中有「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上山;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為常。故號日五斗米師」

說是服罪太過簡化,實際上是自陳其咎,必先知其過,後有服罪乞恩,敕赦宥罪來的精確。這是自古華夏文明修身中的一種修枝減葉的辦法的神道設教版。大家一看罪咎之類的,就明顯的抵觸,其實就是用詞的問題,大可不必,這是為了追求更大自由的一種方式。其自然根源已經講過了,那麼非宗教性的辦法就是自省自訟,或者到了一定程度,如成湯桑林之舞罪己祈雨類似吧。

一個人就如一個瓶子,瓶子就那麼大,不把髒東西倒出去,你怎麼裝乾淨的?所以要倒出髒水,在太陽底下晒晒為好。我總寫陰德陽過,這個陽過,怎麼陽過?就是首過自訟也。只不過我們用詞稍有不同。

二,首過

首過在歷史上有兩個意思,但根本一致。

1.首過,有為首之過惡的意思,是為上者,為首者之過。 在天師道早期,就有明確的規定,師官祭酒之過,有德者之過大於百姓之過,那麼反動更厲害,所以專設解首過之法。為上者牽一髮動全身,更要小心謹慎。後來就是演變成後世道士自陳過咎。自古能稱道士者,必非常人。但真的有道之士,自古少也。首過其實是吏部官文,是漢唐以來的官家術語,講的也是官員有過,要能首過洗心,才有寬大處理。這恰恰是師官一體在細節上的反應。師官就該是德行隆重之人,那麼言行舉止更要在意。也就是為啥戒律其實應該隨著修行而逐步變細緻嚴格,而最後終到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之境。天道周圓是也。但終究要從最簡單的開始一步步往正確方向走。

原來聊侃說是要學官制,其實也不是完全的玩笑的。天師道的組織模式,或者宋代之前的道教模式大概是師官一體,以德氣論之的體系在封建時代最後一次簡化嘗試版吧。其實所謂的天庭體系從某種角度講,恰恰是這種邏輯下的構成吧。所以早期的人道政學是天道序列的投影,是聖人俯仰格物而得的。不學儒,怎麼會明白呢?^_^。道士必通儒業不是胡扯的。但比起儒家之文,我們更尚其質素樸拙簡易罷了。所以無論首過還是上章拜表其實花哨虛文能省便省,直接上乾貨,而真正的乾貨是儒道都無比重視的誠意德行。很多鬼神不通文墨典故,也就不必引經據典。但有些仙真本身就是文豪大宗而成,那麼文辭典雅亦無不可。所以這是需要看對象和自己真實能力的。

不過宋元以來,乃至現代,這些系統逐漸淪為徒有虛名的宗教性擺設,再無往日德氣對應之效果了。自以為有個儀式,就能如何,也是想的太美了,臨到有事,和常人無異。信仰當不了真實的原因,就是沒有真實墊底的信仰就是迷信和腦補。而現在大部分更糟糕,並不真的有信仰,無非以此謀生的口上說辭而已。

2.吏學下的首過:

首過者,又稱回首。

子曰:「過而不改,斯成矣。」

有咎自陳,及告人前,名之曰首。

很多朋友都私下問我:「我這些毛病咋辦?很多年了,一不小心,就再犯,咋改?首過,自首難改之過惡,陽之以昭昭。辦法就在這句裡面。

首過之法,針對頑固性惡習。要自陳其咎,告於人神之前。此之為陽過。具體的告於誰,泛泛來講,不用太講究,晒晒消散就好了。但最好是自己真心尊重的認可的,有德行的存在。但有些真正的惡事,比如觸犯到法律的事情,其實還是找適合的對象。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

從漢魏《太平經》,《赤松子章歷》到《正一法文》《靈寶度人經》再到唐代《要修科儀戒律鈔》,最後到宋代的《上清靈寶大法》《靈寶領教濟度金書》等等現在承繼沿用的經文,都是著重強調首過這點的。

自省改過之事是華夏傳統,發展成官吏首過後,被道教所用,然後在魏晉和佛教的忍意結合,就成了懺,而悔在兩種文明意義都是自申罪狀之意。那麼懺悔連用,就轉化成科儀中的各種拜懺。乃至早晚功課的懺悔文,都是類似的思路。但是具體方式確有種種不同。有些是針對犯戒之後的懺悔謝罪,但有些超過一定次數就再也沒用了。這點其實道教比佛教嚴苛。^_^。其實最好是不貳過,謂之好學也。不然抗菌素吃多了,不但有抗藥性,還有是葯三分毒的問題啦。^_^

人類文明中各個宗教都有類似的行為和理論,說明了這是有共性的一種自然事件。我們主要在華夏氣論的視角下討論這個問題。^_^。我們自家的學問更加精妙,周而不比是我們傾向於華夏之學的根本原因,而不是簡單地民族文明感情啦。實事求是的講,我們的文明大概是根最深的,最貼近於自然的。可以使得人類長久和自然共存的學問,所以才會提倡。以後會慢慢寫和科學的關係。既不是反對,但不需要用科學來做註腳。^_^

3.氣論下的首過

氣論認為,同氣相求,災病種種都是由己身不正之氣招引耦合外界所至。所以要想除病卻災,必要改過自新,才能赦罪解厄,得福。所以三官賜福赦罪解厄也是在這個語境下產生的。

行為產生氣,那麼行止,言語,心念都是廣義行動的分類。毫無疑問,行動最重,言語次之,心思神意最輕。簡而言之,跡實而心虛。是故,實跡在先,論跡不論心,後言心跡並論。這和人間律法是一致的。先看事實,然後再考其心。其實除非修道深入,身心一致,那麼心動有跡,神動身至之外,還是先以行動為準最好。那種境界離大家太遙遠。而且能走到那一步,也沒有必要再糾結這些了。

上次三歸講了,中古之前,歸身歸神根本不需要這種單獨的分類。這是我們和佛教著重點不同之處,依然來源於世界觀的不同,他們以心識為本,自然由此衍生種種,我們卻以自然道氣為本,那麼心識不過是一種氣而已,比起行動來,虛泛不真。雖然心可以指導身體行動,但一味強調卻是失本之事,所以兩者從方向就不一樣。而且就以今人觀之,修心之事沸沸揚揚,但依舊思緒萬千,行不足一,虛而不實者是九成九的常態。那麼想再多,發願再多,不去做,不以行動為主,不過是些負擔,非但沒有用,還是空願害道之事。^_^。

空談心性,身心相離日趨嚴重,言不由衷,言行分離,別說登山了,其過無窮,所以要以佛道分離為要。剝離開這些不純修行方式。這是我們主要的思路。但不能講只要佛教說的都不對,畢竟也有兩家交叉之處,那麼不要黨同伐異,造作而為,否則過猶不及。^_^

既然惡氣來源於自己言行,或者受生之氣也依然可以從言行修止來糾正,那麼就要從言行心跡上入手,糾正種種。這是能夠影響人禍福災病之氣由行動產生結論下最樸素直觀的觀點。那麼第一步就是要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這需要明理。才可能做到。這就是為啥神道設教之前有禮法,之後有戒律的原因。

最難改的,可用首過之法。因為這種辦法是給師官用的,他們的問題往往比常人的更難改。所以今人遇到有些類似的可以用。而道門章醮,法師齋戒後臨壇,第一要事就是首過謝罪,然後雜濁方去,才能溝通行香天真。這是謙道德固,學則不固的具體行事之法。

很多時候百姓請和尚道士替自己拜懺是為了赦罪,但著實不如自己誠心認錯,自陳其咎來得好。

若是能公開自陳,就是首過了。這中間的精微差距就在於對象,程度代表的悔過的誠意,更加是勇氣。所以代為拜懺<自陳<首過。

畢竟後者自己誠意正心,真實無比,雖未必周全,但是自己修行必須。慢慢學修遞進,周全深入,此為登山檢討之用。不過百姓往往未必要登山,就是面對之事有個解決,那麼就要請德高意誠純粹之人幫他們來進行,高功本來就是在這個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宗教名稱。以前病榻之上,文人幡然悔悟,又不能自行,都可以找族老高朋代為的。至於下層百姓,主要是因為識字不多,不懂禮儀故,但一般都是誠心在邊上跪著。現在倒好。花錢辦事,買賣一樣,自大自是之心絲毫未去,所以往往是沒啥大用的。宗教變成買賣,沒有糾正民風之功,那麼其實根本沒多大意義。

三,自省自訟

華夏自古就有自省以修枝減葉的傳統。齋醮不過是把這些修行辦法宗教化而已。是正經的乾貨辦法。但當他們流於形式,或者文不對質了,那麼我們再複本還原,去其虛華,取其真實,也是好事一件。那麼非宗教的方式也一樣可以的。

《左傳》「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 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

《論語》里更有自省,自訟之說。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

見過自省之後就是見過自訟。心裡檢討遠不如自己說出來效力大,而光說不改遠不如切實行動效力來的大。即便在佛教中也一樣有事懺之事。所以我們對於自訟的要求,最起碼也是要說出來的。真正的還是從行動開始,不過肯說出來,就是行動的第一步。

《論語.公冶長》中:「吾未能見其過而內自訟也」

自訟其實就是首過的早期儒家版。自訟者,罪己也。訟者,言之於公也。言於公就不是簡單的自省反思了,而是自陳其咎於公的表現。這是需要勇氣的,知恥而後能勇,知道自己錯在何處,才知羞恥,深切反省,才可能叫做勇氣。真心實意來接受太陽吧。自我批評是不是就是這個自訟的毛版啊?^_^。其實能在這個大變革時代立住的學問人物,必然有其非常之處。他們恰恰是剝離出來齋醮儒學華夏自古真正的乾貨,包裝成現代衣服的執古御今版。^_^

這種事最忌諱的就是自欺欺人,形式主義。古人云:「徒知反躬,而不知所以反;徒首過咎,而不知所以過 」

那麼關鍵有三點:

1.能知己過的前提,需要知道什麼是對的正確的。所以需要學習,學理明禮,方能知己過。

這點就是要學理踐行兩條腿走路,然後隨著登山越來越高,學理越來越明。那麼越來越接近自然之標準。最後達標了,就是遷升了。

莊子云:「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 就是另外的表述,那麼天地固然有變,我亦隨之變。那麼不離於天,自然與天同壽。而能由天而道,自然有更廣闊的世界。^_^

2.身心盡量不要分離,切實行之於身,才算真知,行而知之,固不能免。這點講過無數次,不多提了。

3.自我主動的認識到這個問題。而不是被動的被人指出,或者用套話來糊弄自己天地人神。

第三點其實不被重視很久了,很多修行人雖然知道懺悔這個道理,但天天做功課時候,已經流為一種慣例形式,其實不真,所以效果不好。

真心實意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然後言之於公,行有補償,以言行之實,而不是心上虛造來完成這個倒出的過程,方能把髒東西倒出來,日後行為上,守持不犯,警己加勉,才能進德,這就是吐故納新,修枝減葉,步步登高的過程。

關於改錯倒髒水之事。我自己帶學生,越來越深有體會,總是我來指出他們的錯,他們改的很慢,或者改不了。什麼好東西進去都是浪費,就是這點上做的不足。只有自己意識到了哪裡錯了,說出來,正經嚴肅的說出來為起始,真正以行動改過,以後方有慢慢不再犯的可能。

四,自陳己過

我總講他們的錯,但其實自己也有錯,自己過咎不除,其實說他們也不合適。正己不足,化人也不能。人生在世,孰能無過。過能改之,方能前行。我雖倡禮,但原因是我比較散漫,禮數不周,我師父總說我無禮。以後必然被他們笑話。。。這是現代人自由久了的過患。和古人大不同。所以一直也是不斷在練習自己的。不敢恣意枉為的。但和身邊學生們日常相處,還是像朋友一樣居多,接觸久了,沒有那種距離感了,可能更多把我當個引路的兄長,而不是長輩之類的了,^_^。這有好處,也有壞處。趨利避害,看他們資質了。

自陳己過之時,不必太過虛飾文辭,有啥說啥,首先在於其質,學有餘力,再究其文。關鍵就是你要知道自己再說什麼,這句話說的是自己啥毛病。我舉個自訟的例子:

愚自幼失序,不聞禮教,荒於嬉鬧,禮數不周,久而難改,時至今日,教學授業,與人交往,常有戲謔之情,言語不當,更有驕情傲物,譏諷世俗,恭敬不足,行為端止常有俗人營營之態,不符禮法戒律非止一處。還有虛耗食物米糧,徒損財物之過。對天地父母師長皆有不孝不敬之處。更是慚愧非常。不能為人師,不敢收徒弟,是真的德行不夠。與人交,與物交,與自然天地交,都要以誠敬公為要旨。己身尚修之不足,身教難達,以致於所教者,積習難除。唯有精行律己,以為教化。。。。

下略。。。。

哎,只盼早些了卻人事,回山清修,趕緊達標。

經曰:入山林中,遠去人事,蕭然獨處,不犯萬物者,乃可為之。既有反善之詞,誓有改行之言,言已聞於高上之聽,慎不可復使犯惡遠生之事也。重犯罪十過,天地弗救,身死為驗,非可復改補者矣。以此求道,無所復索也。養生者有如水火之交爾,得其益則白日升天,犯戒律則身沒三泉也。

所以啊,有了戒律在身,若是過犯太多,首過謝罪也不管用的。宗教性的方式有好的地方,但更有不妥或者有強大副作用的地方。今人有幾個能真正遵守這些戒律嗎?與其犯戒首過懺悔來回折騰,抗藥性日深,又中毒不斷。不如先學禮,明理改過,吐故納新,以非宗教而修學的方式嫻熟正己。才是現實可行之策。

這樣分析一遍,大家是否明白了,神道設教中的方式乾貨其實還是自古相傳的方法呢?那麼其中道理都一樣,就像吃人蔘補元氣,但你是生吃整棵的,還是循序漸進,補瀉搭配,膏劑熬燉,慢慢進補呢?

首過為啥單獨提出來?因為和那些標準的懺悔文是不一樣的。懺悔文是一種周全完備的文章格式,好處就是你好似把自己錯處都講了一遍。但問題是很多人講的時候根本不知道啥意思,也不認為自己真的有錯,或者根本對不上自己的錯誤所在,文不對實,言不由衷,已經是念經中的常態了。那就和錄音機效果彷彿。很多時候效力不足,殊為可惜。哎。不但意義驟減,而且流於不誠。說了不做,因為根本不知說的是啥,或者麻痹了,言行不一之過,那麼時間久了就越麻煩。很多和尚道士都是這樣折損了自己修行的。

最後,循序漸進

很多朋友對於宗教性的方式並不熟悉,不感冒,這很正常。也可以從現代人的方式開始。不習慣磕頭,或者彆扭就不必磕。我師父當年教我的就是,去廟裡有些地方你就跪不下去,那就不必跪。後來我才明白為啥。

那麼對大家也是如此,不必勉強自己,但可以先寫出來,因為寫的時候,會想的更清楚自己的問題過錯,再自己從心底里說出來。這樣已然是個好的開始了。此為自陳。

然後可以找合適的人來自訟,或者直接和天地水三官首過,都是這之後的一種選擇。

那些道教懺文可以拿來學習的,但有些套話實在虛而不實。要從里找出自己真實的毛病所在,有些地方恰恰是和禮戒對應的。然後用的時候,要深知自己過患為何?才能意切辭誠的完成倒髒水的第一步吧。^_^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但不是叫我們活成東郭先生,所以不要再給心識上加太多的負擔,按禮而行,而不是按情而動。悔過在於言行,而不是僅僅心理上的。原則和靈活度並重才是兩條腿走路。這個度需要諸位自行掌握。但方向和方法大體如此了。

有朋友問我,自己知道錯了,但不咋後悔,那要首過嗎?這其實沒有必要呢。這好像水是髒的,但你不太想倒出來,瓶子蓋沒全打開,你怎麼往外倒,都是點點滴滴而已。那不如真的認為自己錯了再說。^_^。別單純的為了得益而弄些不情願的形式主義,不誠則更添其過。尤其對著三官,別說假的,別再給自己添堵。^_^

那麼倒了髒水,整理了倉房,才能真的接受新的乾淨的東西,這山就是這樣一點點登上去的吧。

推薦閱讀:

太上九要(五) 日魂月魄真要
太極圖中蘊含的辯證哲理
道在紅塵(四)~道門基礎禮儀
年貼問答,精選集錦(一)
支離疏者,執刀在人

TAG:道教 | 道家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