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說華為的雲計算業務必將成功?

即便是世界頂級的企業,每個企業身上依然有一個撕不掉的標籤。比如、蘋果公司的手機、谷歌公司的搜索、亞馬遜公司的電子商務;中國企業也不例外,騰訊的即時通訊、百度的搜索引擎、阿里巴巴的電子商務。

可是,這又是一個新技術不斷湧現的時代,企業不可能憑藉「一招鮮」長久的發展下去。於是,蘋果公司再買了十年的iPhone之後急需找到新的增長點,而亞馬遜、谷歌等則在嘗試雲計算、人工智慧;BAT們同樣紛紛進軍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

這也就意味著,這些企業必須要打破原有的思維模式和商業模式,並從新興領域中找尋新的機遇。相比較BAT這些年輕的企業來說,多元化無疑是一個新命題;相比較他們,華為、聯想等成立30年左右的企業更有發言權。

以華為為例,公司在發展運營商業務近20年之後,開始了多元化征程,手機和企業業務成了公司的首選。事實證明,華為的多元化是成功的,華為的智能手機業務已經位列世界第三,在高端機上也可以直接與蘋果和三星叫板;華為的企業業務同樣成績矚目,在伺服器、存儲等領域,華為已經牢牢佔據第一梯隊,而新興的雲業務則成為公司下一個利潤增長點。

相關財報顯示,華為的運營商業務增長已經在放緩,在這樣一個關口大力推動雲計算業務無疑是明智的:如果雲計算業務的崛起能夠成為公司新的增長極,華為的持續增長依然會保持強勁動力,這對於年營收超過5000億的巨頭而言,非常難得。

華為多元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在研發上的不吝投入,即便在企業業務和手機業務上屬於後來者,也能迅速實現後來者居上。從這個邏輯來看,華為在雲計算領域的成功,同樣很有希望複製。

從這一點上看,華為的網路基因並沒有成為公司發展的桎梏。相比較而言,聯想的多元化就顯得有些坎坷,通過收購IBM PC,聯想在PC領域得以迅速做大,但在移動業務和數據中心業務上,儘管也採取了收購摩托羅拉和IBM x86伺服器的方式,讓聯想得以在一開始就能夠站到了一個高的起點上,但收購之後的消化過程顯然不如自己發展來得得心應手。

與華為、聯想這樣摸爬滾打了數十年的企業相比,BAT這樣的互聯網巨頭在多元化上就顯得更加稚嫩了。其中以百度最為典型,曾幾何時,百度也曾喊出100億投向O2O的口號,並通過收購糯米、成立百度外賣等方式進軍O2O領域,但現實則是百度外賣賣給了餓了么,百度糯米也已經處在待嫁狀態。

在進軍O2O遭遇滑鐵盧之後,百度選擇了人工智慧作為新的突破口,可人工智慧還沒有實現盈利,百度最核心的信息流廣告業務上又遭遇今日頭條等的圍追堵截,一時之間風聲鶴唳。

相比較而言,阿里巴巴和騰訊則聰明許多,騰訊在走了許多彎路之後,選擇通過投資的方式僅成為新興互聯網企業的投資方之一,不干涉對方運營,相反還以合作的方式促進其發展。阿里巴巴同樣也是如此,只選擇那些自己有把握或者必須自己做的業務做,其他的則通過戰略投資的方式介入。

縱觀阿里巴巴和騰訊,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這些以技術為導向的領域,他們都是自己去做;而對於共享單車、O2O等自己不那麼擅長的領域,則採用戰略投資的方式,這些領域恰恰都屬於商業模式創新的領域。

從如此眾多的企業多元化經歷,我們可以看出:面對新技術的變革,企業必須進行多元化,通過對新技術領域的投入提升自身的實力,若不然,當新技術普及後,企業所面臨的則是被淘汰的命運,就像此前的柯達、諾基亞一樣;而面對新模式的變革,企業未必需要多元化,新的模式意味著不同的運營方式,過去舊的經驗不但不會起到正面作用,反而會成為企業發展的障礙。

但這裡又暗含著一個邏輯:新技術的發展往往會催生出新的商業模式,如果新技術變革跟不上,新的商業模式往往也無法適應;即便是一時跟上了,也很容易掉隊。所以,與其給企業貼上一個標籤,倒不如讓創新成為企業的基因,通過自身的新陳代謝與整個社會的變革保持同步。【科技自媒體「常言道」出品 作者:丁常彥】

推薦閱讀:

黃東旭:Cloud-Native 的分散式資料庫架構與實踐
怎麼看待upyun這次的「UPYUN 雲存儲免費了!」,實際上必須購買流量才能使用存儲的宣傳?
HTTP 2 的新特性你 get 了嗎?
如何運用雲模型改進模糊控制?以及雲模型在國內的發展現狀?
一切計算都是調度問題

TAG:云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