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需要尋找幸福

01

大多數人,需要尋找幸福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在朋友圈發了一條狀態,怎樣才能幸福?我收穫了很多的回答。有好幾位都提到了一點,不想就幸福,或者懵懵懂懂的就很幸福。

不用多想什麼,就很幸福。這種狀態,我真的很羨慕。

他可能是從小衣食無憂,父母恩愛,家庭和諧,自己也沒有什麼不切實際的妄想,學業、愛情,甚至是事業都沒有太大的坎坷,所以他沒有想過什麼是幸福,幸福就是他生活原本的模樣。

這樣的人確實有,但真的不多。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別人表面平靜的生活,我們無從得知其內心的波瀾。就像你逐漸長大,漸漸獨立,一個人去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你無法預測你會遇到什麼。

幸福,是一種因為需求得到滿足而產生長久喜悅,並希望一直保持現狀的心理情緒。可生活中滿是不幸的人和不幸的事兒。

比如,從小家庭貧窮,沒有生日蛋糕,沒有時髦的衣服,也沒有好玩的玩具,小孩兒不懂克制慾望,也不懂什麼是知足常樂,客觀的來說,這樣的童年不算幸福。這是物質層面的。

比如,家庭並不和諧,父母吵架、離異,或者親人去世,親人入獄,單親家庭,寄養在祖父母家。看看哈利波特的童年,多說人會說是不幸的。這是精神層面的。

比如,敘利亞的難民,忍受著炮火連天,眼看著高樓大廈變成殘垣斷壁,食不果腹,喝上一口乾凈的水都難,朝不保夕,顛沛流離於四方。這是社會大環境方面的。

比如,身體殘疾,體弱多病,或者患有精神層面的抑鬱症;甚至說,智商不是很高,別人輕易完成的事情,自己都很難勝任,讀書更是困難重重。中國有8千萬的殘疾人,按每個家庭3個人的規模算,2.4億的人口會直接或者間接的在生活中,面對殘疾帶來的生活挑戰。這是個體層面的。

對於普通人,更多的是面對著社會壓力,互相比較帶來的時代焦慮感。不切實際的比較,最容易讓人沒有幸福感。

作為大多數的我們,是要花一點時間去尋找幸福的。

02

幸福可以衡量,幸福能力可以學習

有人說,幸福是沒辦法衡量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幸福。每個人的需求不同,獲得滿足感的原因當然不同。但是人的基本需求無非就是幾類罷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歸納的幾類: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個體的幸福感不是不能衡量,是不能精確的打分,像你高考成績排名那樣。

對於群體或者國家來說,幸福感甚至是可以通過統計數據衡量的。聯合國從2005年就開始發布《世界幸福指數報告》了,通過國民收入(包括均衡性與增長性)、公民預期壽命、社會治安、行政效率,居民對教育、環境、健康等多方面的滿意度調查等,生成國家幸福指數進行排名。2017年,聯合國發布的最新《世界幸福指數報告》,中國在156個參評國家中,排名第79位,處於中間位置。

在心理學研究中,有一門分支,「積極心理學」,從科學的角度,專門研究如何提高人的幸福感。馬丁·塞利格曼,就是這門分支的創始人。在他之前,心理學總是偏愛研究人性的黑暗面,20世紀80年代,他通過多篇高質量論文,引領了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思潮,並為這門新學科奠定了結構體系,是世界公認的「積極心理學之父」。

1998年,以史上最高票當選美國心理協會主席。他的幾本暢銷書,《真實的幸福》、《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活出最樂觀的自己》都給了我很大啟發,這幾本也是非常受歡迎的暢銷書。

他在《真實的幸福》中提出了一個公式:

1.幸福的公式:H=S+C+V,H 代表幸福的持久度,S 代表幸福的範圍,C 代表生活環境,V 代表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

2. H 代表持久度。一個人擁有持久幸福的能力,才會感到真正的幸福。

3. S 代表幸福的範圍。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積極和消極情緒的範圍,這個範圍是決定我們整體幸福程度的先天成分。這個天生的範圍就像恆溫儀,即使有高興的事情讓我們的情緒高漲,它也會盡忠職守地把我們的幸福感拉回到平常的設定。假如有不幸的事發生,這個恆溫儀也會把你從低潮中拉出來,讓你回到原來設定的地方。

另一個使你不能提升自己幸福層次的因素是「幸福的跑步機」原理。當好事情接連發生後,你會很快適應,然後認為那是理所當然的,不再心存感激。

先天的樂觀或悲觀個性和對好事情的適應,會限制你的幸福感的上限,每個人的幸福範圍不同,但它是不能改變的。

4. C 代表生活環境。

生活環境中與提升幸福感有關係的因素:生活在富裕社會而不是貧窮社會;結婚而非離婚;避免消極事件和消極情緒;社交豐富,朋友多;有宗教信仰;賺更多的錢;保持健康;盡量去接受教育。

5. V 指的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是積極心理學最重要的核心。

把握住可控制的變數,可以促進你產生實質性的改變,讓你能夠生活在自己幸福範圍的最高點。當你學會把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看法都調整到積極狀態時,你的幸福程度就會大幅上升,而且持久。

在《認識自己,接納自己》他提出童年經歷對成年之後的影響可以改變

1.你沒有任何理由把成年時的抑鬱、焦慮、不美滿婚姻、吸毒等等問題歸到兒時的生活上。研究表明,基因對成人人格有很大的影響,而其他因素的影響則極小。

2.要正視自己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採取應對策略,實現有價值、有效果的持久改變。對於那些可以改變的行為,我們要鼓足勇氣,用積極的態度去改變它們;對於那些有著一定生理限制的行為和人格特質,雖然我們沒辦法改變,但要接納它們,然後學習一些好的技巧和方法來應對它們,盡量不讓它們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工作。

在《活出最樂觀的自己》里,他深刻的分析了樂觀與悲觀的原因:

1.樂觀的人在遇到壞事時,會認為失敗只是暫時的,每個失敗都有原因,這不是自己的錯,可能是環境、運氣或者其他人為原因的後果;而悲觀的人相信遇見壞事都是因為自己的錯,這些壞事會毀掉他的一生,影響會持續很久。

悲觀的核心是無助感。無助感,就是不論你怎麼做都無法改變命運的一種感覺。

2.解釋風格決定了你是樂觀還是悲觀.解釋風格,是你對一件事為什麼會發生的習慣性解釋方式。樂觀的解釋風格,可以阻止習得性無助,而悲觀的解釋風格會散播習得性無助。你的解釋風格決定了你是樂觀還是悲觀。

3.悲觀的解釋風格有三個維度,就是永久性、普遍性和個人化。悲觀的人相信,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壞事會永遠影響他們的生活,認為自己做什麼都不行,使得無助感會擴散到生活的各個層面,打擊面百分之百。他們總是怪罪自己,把不是自己的過失看作是自己的錯。而樂觀的人正好相反,他們覺得壞事都是暫時的,是特定的原因造成的,這就限制了無助的時間和影響範圍,而把好事歸因為自己的人格特質等這些永久性因素。

在世界著名高等學府哈佛大學,排名第一的課程,不是時鬢的經濟學課程,也不是實用的法律課程,而是泰勒·本·沙哈爾博士的幸福課。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到底追求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塔爾博士堅定地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哈佛大學,23集的幸福課,會讓你對幸福有更深的理解。

03

人生幸福的事情

古人曾說,人生有四大喜,「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掛名時」。我這裡也列一些幸福的事情,希望大家也能同時擁有。

身體健康、心胸豁達、事業有成

家庭和睦、父母長壽、孩子懂事

夫妻恩愛、朋友安好、家境殷實

最後的一些建議:

1、改變人生可以改變的事情,坦然接受不能改變的事情。

2、保持樂觀、熱情、與好奇心、並始終相信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切都會變好

3、在茫茫的人海中找到彼此深愛的人,一起生活,每天一下班,興奮的、著急的回家和所愛的人團聚。

4、帶著激情在事業中積極奮鬥,感覺每天都在獲得存在的意義,不枉青春。

我也為自己定下了一個小目標,我想,TA會實現。

今天,薛之謙與前妻高磊鑫複合,祝他們幸福

推薦閱讀

人生應該不斷下注大概率事件

如果你見過真正的精英,絕不會甘心做平凡的自己

精英共進社|付費社群


推薦閱讀:

大數據告訴你積極心理學到底在研究什麼?
為什麼我看博弈論和幸福課視頻總是看不下去?
哈佛公開課幸福公開課?

TAG:幸福 | 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 | 积极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