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地狂風(三)

「狂風」的技術

從用途、規格等方面看,「狂風」同美國的F-111、蘇聯的Su-24屬於同一類型的飛機,不過由於技術和資金方面的限制,「狂風」在機體尺寸和重量等方面同這兩者有較為明顯的差距。研製「狂風」的三國在技術實力和財政力量方面同美國和蘇聯都有很大差距,這也就自然而然的對飛機的設計有所影響。不過「狂風」依然達到了並不亞於這兩者的作戰能力,也顯現出歐洲在航空設計領域的實力。

「狂風」同F-111和Su-24一樣,都採用了雙發、雙座和可變後掠翼布局,而且同為M2級的戰鬥轟炸機。不過「狂風」的機體比兩者小不少,「狂風」的機長為16.72m,翼展為13.91m(最小後掠角)/8.6m(最大後掠角),相比較而言,F-111則分別為22.4m、19.2m/9.75m,Su-24則分別為22.53m、17.64m/10.37m,而在重量方面「狂風」則同二者相差很多,「狂風」的最大起飛重量為28000kg,而F-111和Su-24分別達到45000kg和43000kg以上,不過儘管如此,「狂風」最大航程還是達到了3800km以上,雖然比F-111F的最大5900km的航程相差較大,但是只比Su-24MK的4270km的航程小一些,鑒於「狂風」是要在歐洲面對蘇聯,而F-111則需要考慮可能要從美國本土起飛抵達歐洲作戰,「狂風」在航程方面的差距並不會有太大影響,而「狂風」的載彈量則介於F-111和Su-24之間,其攻擊能力並不遜色。而重量較輕還使得「狂風」的推重比達到0.77,高於F-111的0.61和Su-24的0.6,因而「狂風」的機動能力超過了這兩者。從綜合方面考慮,「狂風」在飛行能力方面可以說與F-111和Su-24在伯仲之間。

「狂風」的機體採用全金屬半硬殼設計,其機頭為圓錐形的雷達罩,在雷達罩之後的機體向矩形過渡,機身的截面積較大,這樣使其機身下部較為寬闊,有利於布置武器掛架。為了便於維護,在「狂風」的機身上設置了大量的檢查口蓋,而且這些檢查口蓋中的大部分都處於維護人員站立時能夠接觸到的位置,使其在野戰機場可以不依靠專用保障設施就能夠完成飛機的維護和大部分的作戰準備工作。不過由於機身下方的的掛架位置較低,並不太利於在這部分進行掛載作業,為此為「狂風」研製了專用的掛彈車。「狂風」的機體材料比較常規,主要以鋁合金為主,在某些部分採用了合金鋼,而在受力較高的中央翼盒和機翼轉軸等部位則使用了高強度鈦合金,相對而言,「狂風」的機體結構中的複合材料使用率比較低,主要用於減速板和機翼固定段的密封帶上,與基本算是同一時期的F-15、F-16和「幻影」2000相比,「狂風」在機體材料應用方面還有一定差距。

「狂風」採用了機身兩側進氣布局,進氣道為帶可調節斜板的矩形多波系進氣道,其進氣口形狀同F-14和F-15的很相似,但是相對尺寸較小。在每側進氣道兩側有兩個輔助進氣口,以保證在起降階段的進氣量。垂直後掠傾斜的進氣道口也保證了飛機在較大迎角條件下的進氣需要。由於「狂風」的使用範圍主要考慮在歐洲中部,而歐洲的冬季條件很容易使低空飛行的飛機出現結冰問題,此外在野外機場也要面臨較為嚴重的冰雪,為此「狂風」在發動機進氣道、機翼邊緣、座艙蓋等部位安裝有除冰裝置,而裝在進氣道口的除冰裝置可以連續15分鐘抵抗低空最大結冰狀態,這足以滿足其作戰需要。其座艙為串列式雙座座艙,前部風擋為三塊拼接式,正面風擋為長梯形,座艙蓋為整體後掀開啟式,在前后座之間有艙蓋加強框,在前後艙蓋加強框上均安裝有三塊後視鏡,其座艙非常寬敞,視野良好,不過由於其後部為飛機的背脊,因此後向視野無法達到F-15和F-16這類戰鬥機的水平。IDS型和ECR型在座艙的右側是可收放的空中加油管探管的收藏槽,其凸出於機身表面,而ADV型則是在風擋前部左側裝備可收放式空中加油管探管,在收起狀態時是埋入到機身內。

「狂風」的機翼為上單可變後掠翼,可變後掠翼的後掠角變化範圍為25°-68°,「狂風」IDS的機翼並不具備與飛行控制綜合系統聯動的自動控制能力,不過在ADV型上採用了這種方式,在該範圍內,機翼的後掠角變化由計算機控制,實現自動無級可變。可變後掠翼的翼套部分相對於F-111、Su-24、MiG-23和F-14的該部分較小,因此機翼固定段下方沒有足夠的空間裝備掛架,「狂風」的4個機翼掛架均設置在機翼可動段上,為可轉動式掛架,以使其在機翼轉動時保證掛架始終保持同機身中軸線平行。在機翼的可動段前緣設置三段式前緣縫翼,後緣為四段式雙縫襟翼,沒有副翼,飛機的滾轉控制在採用小後掠角時依靠機翼上表面的擾流板進行控制,而在大後掠角時則是依靠可以差動的全動式水平尾翼來進行。「狂風」的水平尾翼為前緣採用雙後掠角(內段後掠角較小)、後緣略為後掠的切尖三角形,水平尾翼安裝位置相對機翼比較靠下,這樣在飛機進行大迎角飛行時水平尾翼不會被遮擋,並且處於較小的機翼下洗流場中,使飛機具有較好的安定性和消除機動過程中的上仰力矩。「狂風」的垂直尾翼為高大的後掠式單垂尾,在垂直尾翼的下部有矩形截面的條形進氣口,在該進氣口下部的垂尾一面向前延伸,同飛機的背脊相連併合為一體。IDS型的垂尾上端前後都有條形的電子設備艙,而ADV型只有後部才有,垂尾的頂端是英國風格的曲線形。可變後掠機翼配合發動機尾噴管上下方的反推力擋板,可以使飛機降落時的距離控制在600m內。

「狂風」採用了當時最為先進的機載設備,IDS型的雷達由多用途前視跟蹤雷達和地形跟蹤雷達組成,其具備測繪、識別和瞄準地面(空中)目標、搜索、跟蹤等功能,飛機具備地形跟蹤能力,而且由於它的翼載比較大,在低空飛行時對氣流擾動敏感度較低,因此賦予了「狂風」非常優秀的超低空飛行能力,在訓練中,「狂風」經常在低矮的丘陵、山谷、河道等處進行超低空高速飛行,其飛行高度常常會低於樹冠的高度。而靈敏精確的地形跟蹤雷達和機載設備經常會在飛行員還未用目視發現地面障礙物就能探測到,並及時作出反應。機上的其他電子設備也很先進,其飛行補償系統可以在翼面有較大損傷時及時使用其他部分進行補償控制,據稱即使一側的水平尾翼完全失去,「狂風」的亦能進行有效控制,而飛行員也只會感到一陣震動而已。此外,「狂風」還裝備有內置電子對抗系統、飛行控制計算機等設備,不過限於當時技術水平所限制,通常情況下「狂風」IDS在作戰時還會在機翼外側掛架上掛載外掛式電子干擾艙以彌補電子干擾方面的不足。ADV型的雷達為AI-24「獵狐」式多功能火控雷達,該雷達具備同時跟蹤並能夠連續攻擊多個目標的能力,雷達的直徑為80cm,可以在185km距離上發現5m2的空中目標。此雷達可以為「天空閃光」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提供製導,不過由於導彈性能的限制,導彈的制導距離不超過30km,這限制了「狂風」ADV的使用,這個問題直到90年代中期之後採用AIM-120主動雷達制導導彈後才解決。由於「獵狐」雷達天線的體積和尺寸規格比IDS型上的雷達大,因此ADV型的雷達罩採用了尺寸更長的規格,而且雷達罩前部並不像IDS型那樣有一個收縮,因此顯得更加平順和細長,這也成為ADV型和IDS型在外觀上的最為明顯的一個區別。

「狂風」的武器系統比較完善,為滿足多種作戰任務和打擊威力,「狂風」IDS型可以裝備多種不同的武器,包括空對地導彈、自由落體炸彈、制導炸彈、子母彈等,ECR型則還可以攜帶反輻射導彈。在經過改進後,「狂風」還能夠攜帶防區外發射對地彈藥,具備遠距離對地攻擊能力。德國的「狂風」還能夠掛載該機專用的MW-1多用途子母彈箱,這種子母彈箱空重1200kg,有224個彈筒,可以攜帶和布撒雙用途子彈藥『反坦克地雷、殺傷地雷、反跑道炸彈等,其布撒範圍可以達到2500X500m。而英國的「狂風」IDS則可以在機身下方攜帶2具JB233反跑道子彈藥布撒器,這兩種布撒器使「狂風」具備優良的壓制敵方機場的能力,不過由於這種布撒器必須要飛機超低空進行臨空轟炸,因此會使「狂風」面臨很大危險。此外,「狂風」IDS還可以攜帶戰術核武器。其固定武器為2門27mm「阿登」轉膛炮,每門炮備彈180發,ADV型則只裝備一門機炮,而ECR型完全取消了機炮。IDS型和ECR型可以在機翼內側複合掛架內側面的掛架上攜帶近距格鬥導彈用於自衛,包括AIM-9和AIM-132等型號。儘管IDS型和ECR型是戰鬥轟炸機,同專門用於制空的戰鬥機相比機動能力較差,但是由於其具備良好的低空飛行能力,而且後期經過改進裝備了電傳飛行控制系統和自動控制的可變後掠翼,加上堅固的機體結構,「狂風」IDS在低空和超低空的近距格鬥能力依然使其成為一個很難纏的對手,在演習中它的低空纏鬥能力同F-4相比有較明顯的優勢,而且還多次挫敗F-15,使其無功而返。ADV型的主要武器為4枚中距雷達制導導彈和4枚近距格鬥導彈,中距導彈早期為英國研製的「天空閃光」式,其性能同AIM-7M「麻雀」相當,後期經改裝後可以攜帶AIM-120導彈,中距導彈掛載在機身下部前段兩側的半埋式的凹槽內,由半圓形的抱箍抱住,發射時導彈抱箍向下伸出後再點火發射。近距格鬥導彈則掛載在機翼內側複合掛架的兩側。這個掛架下方通常攜帶副油箱。ADV型雖然保留了外側掛點,但是基本沒有使用外側掛點。

「狂風」就技術水平而言,完全達到了其所處時代的水準,不過在後來的實際運用中,儘管「狂風」在實戰中有優良的表現,但是也有很大的不足,這些既有飛機本身設計上的問題,也有戰術使用方面的原因。

皇家空軍第13中隊「狂風」GR.1A立體彩繪

「狂風」GR.Mk.4立體結構圖

皇家空軍第65中隊「狂風」F.Mk.3立體彩繪

「狂風」F.Mk.3立體結構圖

「狂風」IDS的進氣道口部,可以看到內部的可調斜板

「狂風」IDS的後緣四段式雙縫襟翼及機翼上方打開的擾流板

「狂風」IDS的機尾部,可以看到垂直尾翼下方的鋼質的蒙皮部分以及水平尾翼的轉軸部分

」狂風「GR.Mk.1的機頭雷達天線,上部為多用途前視跟蹤雷達,下部為地形跟蹤雷達

「狂風」GR.Mk.1的前座艙,可以看出,相比同時期開始服役美國的F-16和F/A-18的座艙,「狂風」的座艙技術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

「狂風」GR.Mk.4的前座艙,與同期美國飛機的座艙相比依舊具有相當的差距

打開檢查口蓋的設備艙,「狂風」機身上有很多檢查口蓋,利於飛機的維護

已經打開的機尾反推力裝置,該裝置同民用飛機所使用的類似,可以大大減少飛機降落後的滑跑距離,不過由於該擋板會把氣流向前上方引導,導致「狂風」的垂直尾翼下方會受到高溫氣流的影響,因此「狂風」的垂直尾翼下方總是顯得很臟

使用掛彈車為「狂風」GR.Mk.1的機身下方掛機進行掛彈。由於其機身下方的掛架高度較低,因此其掛彈車很低矮。此外還曾為「狂風」專門研製過氣墊式掛彈車

「狂風」IDS座艙右側的空中加油管探管收藏槽

「狂風」IDS型機翼掛架內外側的通常掛載,其中內側掛架一般是攜帶副油箱和一枚近距格鬥導彈,外側掛架則攜帶BOZ-107干擾布撒器和EW「天空陰影」2型信號處理和干擾裝置

「狂風」IDS的機炮炮口

機腹下掛載了12枚AGM-114「海爾法」導彈,機翼上掛載了一對副油箱及4枚「阿拉姆」反輻射導彈,機翼外側掛架上攜帶了兩具BOZ-107干擾布撒器的「狂風」GR.Mk.4,「狂風」雖然最大起飛重量比F-111和Su-24小很多,但是其掛載能力並不遜色

攜帶兩具JB233布撒器的「狂風」GR.Mk.1正在起飛

正在使用MW-1布撒器投放子彈藥的德國海軍「狂風」IDS

發射「風暴陰影」防區外攻擊彈藥的「狂風」GR.Mk.4

「狂風」F.Mk.3的典型掛載方式是攜帶4枚中距空空導彈和4枚近距空空導彈,其空空武器火力同美國的F-4和F-15相當

正在進行「天空閃光」導彈發射測試的「狂風」F.Mk.2,可以看到其伸出的導彈掛載發射裝置的半圓形的抱箍

正在測試飛行中的「狂風」F.Mk.2 ZA254號機,可以看到這架飛機機翼外側掛架上攜帶的「天空陰影」干擾吊艙。但是一般情況下ADV型這個外側掛點是不使用的,因此也很難看到使用該掛點的ADV型的照片

攜帶著AGM-88反輻射導彈和AIM-9空空導彈的德國空軍「狂風」ECR型

正在進行空中加油的皇家空軍「狂風」GR.Mk.1,可以看到機身下攜帶的激光制導炸彈

在機身下方兩側掛架上掛裝JDAM制導炸彈的「狂風」IDS


推薦閱讀:

對越反擊戰時期越南兵的戰鬥力有多強?
1979年中越戰爭中國軍隊為什麼不進攻河內?
2018年,世界海軍將會增添多少新成員?
中國第二艘自產航母,會是烏里揚諾夫斯克航母的山寨?
關於志願軍38軍14小時疾行70多公里前往三所里切斷聯軍撤退路線的前後是怎麼樣的?

TAG:军事 | 飞机 | 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