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售+喊停+鎖盤,這三大消息傳達了什麼信號?
文|凱風
最近,樓市新聞層出不窮,有三則消息最為值得關註:
一是上市企業正在集體拋售投資性房地產。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在披露房地產投資數據的1495家上市企業中,有1145家持有的投資性房地產環比一季報減少,佔比76.6%。減少1億元以上的公司13家,超過10億元的公司3家。
二是地方國資委直接向樓市喊話。近日,湖北省國資委出台文件,要求自9月5日起,省出資企業及其各級子企業,要謹慎開展房地產新增投資,在建、在售房地產,要加快建設進度和銷售進度,確保資金儘快回籠。
三是大部分城市鎖盤已經成為常態。作為樓市調控組合拳的「限賣」政策,或要進一步升級,覆蓋更多城市。據悉,目前已有包括廣州、廈門在內的40多個城市出台了「限賣」政策。
這三條消息,代表著樓市走勢的三個側面,從中可以窺出樓市大變局的一些端倪。
1
這些上市公司為何集體拋售房地產?
先說上市公司拋售投資性房地產。1145家上市公司集體拋售房地產,這在過去並不多見。這其中,既有套取現金流保殼的需求,也有看衰後市,提前落袋為安的考慮。
數據顯示,有1/4的上市公司一年的年利潤不到千萬元,買不起北上深中心城區的一套房。更有部分處於退市邊緣的企業,試圖通過賣房回籠資金。
以主業經營慘淡的「S*ST前鋒」為例,在今年不到9個月的時間,連續拋售北京的三套房產,累計套現3170萬元,公司的經營面得到顯著改善。雖然殼不一定能保住,但至少沒那麼危險了。
這個套路,和去年的*ST寧通B是一模一樣。2016年9月,業績慘淡的*ST寧通B以掛牌方式出售北京兩套學區房,作價2272萬元,當初購置時的成本僅有129萬元,12年狂賺16倍。
當然,對於大多數兢兢業業的上市企業來說,這一輪房價暴漲所帶來的資產增值,屬於意料之外的收穫。隨著部分城市房價翻倍、樓市調控政策持續不斷、信貸空間不斷收縮,樓市的風險已經遠遠大過收益,如今集體拋售、落袋為安,都想到一塊去了。
2
一紙令下,房地產大投資被叫停
再說國資部門直接警示樓市風險。就在前兩天,湖北省國資委發布通知,要求相關企業謹慎投資房地產,儘快回籠資金。
按照文件的說法,當地國資參與的房地產項目,基本存在資產負債率高、資本成本高、盈利空間收窄等問題。
一紙令下、緊急剎車,說明地方開始看衰後市,讓國資退出房地產項目,是防範風險的未雨綢繆之舉。
透過紙面,從政治層面出發,這可以看作是對高層表態的響應。此前,多部門已經三令五申,要求不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國資逐步退出;最近高層關於「房子不是用來炒的」明確表態,各部門關於樓市調控的三令五申,讓地方開始有了壓力。
3
近40個城市加入「鎖盤」大軍
最後說限賣。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將近40個城市出台限售令:既有北京、廣州等一線城市;也有廈門、武漢、南京、杭州等熱門二線城市;更有惠州、保定、開封、嘉興等三四線城市;甚至還有江蘇啟東、福建閩侯、河北高碑店等四五線城市……
這是截止到2017年9月的「限賣城市」一覽表:
限賣的用意其實是不言而喻的:從短期看,讓投機資金對樓市敬而遠之,同時讓已經進入市場的資金鎖定在樓市中。從長期來看,未來樓市無論是漲還是跌,只要大量資金被鎖定在樓市裡,就不會那麼容易產生金融風險。
很多人以為限賣會讓泡沫破裂、房價下跌。恰恰相反,市場內交易性房源減少,但是市場情緒沒有扭轉,對於住房的需求仍舊旺盛,那麼限賣在短期內很容易導致房價持續上漲。
這方面的例證是,今年上半年,廣州、廈門等地就已出台限賣手段,但兩地的房價並未就此企穩,而仍在上升之中。
4
樓市迎來新變局?
總結一下,這三則消息,其實說明了兩件事情:
其一,從拋售+喊停中不難看出,從政府到上市公司,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意識到房價暴漲背後潛藏的風險。無論是政府要求國資退出房地產項目,還是企業大量賣房回籠資金,在他們看來,房價回調下跌的風險已經超過持續上漲的可能。無論未來還會怎麼上漲,提前落袋為安、不與風險為伍,都是好的選擇。
其二,從喊停+鎖盤也可以看出,防範風險已經成為政策主基調。房價之所以牽一髮而動全身,就是因為它能通過槓桿與整個金融體系綁定在一起。房價上漲,槓桿越大收益就越大,而一旦市場行情逆轉,槓桿就會成為致命的陷阱。站在防控風險的角度,不論是限購限貸,還是鎖盤式的限賣,都比較容易得到理解。
當然,無論風向怎麼變,對於房價來說,政策的選擇仍舊是「穩房價」,而非降房價。
要知道,「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有時候也不完全是一句空話。
微信公眾號房屋屋(its-home)
推薦閱讀:
※地王兇猛,擊鼓傳花誰埋單?
※貨幣之水
※去哪個城市買房子?
※天津的房價窪地在哪?
※作為一個99年出生的90後 是否也會面對85到95後所面對的高房價的人生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