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家談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國際漢語教師?

本文原文刊載於《國際漢語教育(中英文)》2016年第1期,作者為崔希亮教授。

【本文作者簡介】

崔希亮,北京語言大學教授,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副會長,北京市語言學會副會長,中國語言學會常務理事,曾任北京語言大學校長。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人文科學名譽博士、韓國啟明大學藝術學名譽博士。曾獲北京市高等學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稱號,2004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更多詳細信息:blcu.edu.cn/art/2012/7/

一、背景

伴隨著漢語國際教育事業的發展,海內外對漢語教師的需求日益增加。截止到2015年12月,全球開設的孔子學院已經達到500所,孔子課堂1000 個。很多大學開設了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根據 2012年底教育部高教司的統計:

  • 當時全國已有342所高等學校開設了漢語國際教育的本科專業,在校學生達到 63933 人,現在應該更多;
  • 有 108 所高等學校開設了漢語國際教育的專業碩士課程,在校生人數10133人;
  • 有35所高校開設了漢語國際教育或與之相關的博士課程,在校生人數不詳。

再加上原來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和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應該說,漢語教師的供給來源是充足的。還有一些外語出身的人士和學習其他專業的人士也加入到了漢語教師的行列,這支隊伍在不斷壯大。然而,我們也注意到了一個重要的事實:真正受過專業訓練的、合格的漢語教師還是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原因很複雜:有的高等學校沒有條件開出相應的課程,學生得不到專業訓練,學生沒有實習的機會,培養單位和學生對這個專業的認識不足,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畢業生改行,等等。那麼,我們的漢語教師培養到底存在什麼問題?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漢語教師呢?

陸儉明和馬真教授(2016)近期出版了《漢語教師應有的素質與基本功》一書,把漢語教師應該具備的素質和能力說得十分清楚。筆者曾就漢語教師的培養應該開設的課程做過詳細的分析(崔希亮,2007),也曾就漢語教師的」知」與「能」做過多次講演(崔希亮,2012),很多觀點跟陸儉明、馬真兩位老師不謀而合,在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從漢語教師的專業培養的角度來看,這8個板塊基本上涵蓋了漢語教師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但是,如果我們跳出專業的範疇來分析一下目前漢語教師培養當中存在的問題,對於了解目前我們需要培養什麼樣的漢語教師也許會有一些幫助。

二、漢語教師培養存在哪些問題

目前漢語教師的培養存在哪些問題呢?筆者認為起碼有以下一些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培養目標不明確。

可能有人會問:「漢語教師的培養目標很明確啊,不就是培養教外國人漢語的教師嗎?會說普通話、懂外語就行啊。」這種看法曾經十分流行,危害極大。它導致一些培養單位盲目上馬,準備並不充分就開始招生。沒有明確的培養目標,培養出來的學生走到教學一線後要從頭學起。這個學科目前來說還是個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學科建設的工作還有待於進一步深化。我們培養的漢語教師首先應該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對漢語教學的重要意義有深刻的認識,然後才是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包括漢語知識、語言學知識、教育心理學知識、中國文化知識、中國歷史地理知識、中國社會知識、百科知識,以及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課堂教學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外交能力等等。

第二個問題是本科生就業障礙。

全國幾百所高校六七萬名學生畢業之後專業對口的可能性極小,大部分畢業生只能改行做別的。因為他們無法在大學找到合適的工作,只能去中小學,而中小學招收國際學生的學校十分有限。這就導致一些學生專業思想不穩定,他們很迷茫,不知道學了這個專業畢業之後能做什麼。很多學生畢業之後就流失了。有一些學生為了留在大學從事漢語教學的工作就必須讀碩士、博士,參與就業競爭。有人說:「海外開設了那麼多孔子學院、孔子課堂、中文學校,國外的一些中小學已經把漢語納入了國民教育體系,需要大量的漢語教師,為什麼不能出國教漢語?」海外市場是很大,但是一些國家有自己的教師培養體系和師資來源,我們培養的學生要走出去還是有很多困難。

一是需要所在國家的教師資格證書,

二是要得到工作許可,

三是競聘時要能夠證明自己的專業能力,

四是需要暢通的走出去的渠道。

一些畢業生畢業之後做了志願者,在海外從事漢語教學工作之後,回來仍面臨再就業的問題。

第三個問題是漢語教師的職業生涯問題。

漢語教師教學工作量大,學術研究的時間和空間有限,工作一段時間以後容易產生厭倦心理和不良情緒,在海外從事漢語教學工作的教師還會遇到跨文化交際的障礙甚至文化衝突。我曾提出漢語教師既要成為一個好的匠人,也要成為一個好的學者,希望漢語教師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培養學術自覺(崔希亮,2013)。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漢語教師,必須有專業精神和職業榮譽感。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在學術界被當成「小兒科」的現象仍然存在,本領域的專家常常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第四個問題是目前漢語教師隊伍魚龍混雜。

一些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士佔據著漢語教師的崗位,他們都要接受繼續教育的培訓,當然也有一些人由此成為一名優秀的漢語教師,但是也不能否認,一些人就是濫竽充數。我們都知道,國內對外漢語教學崗位的從業人員有不少是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赤腳醫生」,他們關於漢語的語音、語法、辭彙、篇章的知識非常有限,對語言教學法也只是臨時抱佛腳,中國文化、中國歷史、中國社會方面的知識也不成系統,遇到學生提出的各種語言問題不知所措,遇到關於中國文化、歷史或者社會的問題則信口開河。以其昏昏如何能使人昭昭?海外的漢語教師來源也是三教九流都有。一個沒有受過醫學專業訓練的人不可能開業當醫生,一個沒有受過法學訓練的人不可能開業做執業律師,為什麼一個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可以做漢語教師?

第五個問題是漢語教師的速成培訓問題。

前面我們說過有些漢語教師不是科班出身,或者即使是科班出身也沒有得到應該得到的教育,他們會選擇參加一些速成的漢語教師培訓。我們知道這些速成的培訓不可能開展系統的教育,為了應對現實的工作需要,對教師才藝方面的訓練比較多,專業方面的訓練嚴重不足,這就導致一些漢語教師捨本逐末,才藝方面能剪紙、寫書法、打太極就行了,專業方面只能靠個人的悟性了。

漢語教師培養存在的這些問題,有些比較容易解決,有些則不容易解決。這需要我們做好頂層設計,做好需求分析,調整培養方案,進一步拓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為畢業生就業搭建平台和橋樑。

三、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漢語教師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漢語教師?筆者曾在一篇討論「三教」問題的文章中提出漢語教師「是教學活動的靈魂,他既是教學活動的設計師,又是教學活動的實施者,他既是傳道授業的先生,又是學生言語活動的教練,他既是課堂藝術的創造者,又是學生眼裡的百科全書」(崔希亮,2010)。

教師要生存,要發展,要有成就感,就必須考慮知識發展、素質發展、專業技能發展和職業生涯發展四個方面的問題,而這也是漢語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從需求的角度看,我們需要的漢語教師應該具備這些條件:

1. 專業訓練

專業訓練包括語言本體知識的系統訓練、語言學的系統訓練、語言教學法的系統訓練、語言教學技能的系統訓練,這些訓練可以培養教師的職業敏感、對語言的分析解釋能力、課堂掌控能力、問題預判能力,也可以培養教師的學術研究能力,畢竟有很多問題是沒有現成答案的,需要漢語教師自己去研究、去尋找答案。教學本身也非常值得研究,其他語言的教學法在漢語教學中未必行得通,需要我們去探索符合漢語教學規律的教學法。

2. 國際視野

漢語教師的從業情況有三種狀態:

一種是在中國從事對外漢語教學,

一種是在中國之外的某一國家從事漢語教學,

三是本土漢語教師在自己的國家從事漢語教學。

國內漢語教師的教學對象是國際學生,出國從教的漢語教師的教學對象可能是國際學生,也可能是單一國家的學生,本土漢語教師的教學對象是本國學生,看起來好像不太一樣,但是對教師的要求是一樣的,那就是必須有國際視野。漢語教師要了解中國,更要了解世界。

3. 使命感

漢語國際教育是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世界上所有的偉大民族對自己的民族語言和文化都視如珍寶,都在不遺餘力地推廣自己的文化,英國、法國、俄羅斯、西班牙、德國、義大利、日本、韓國等國家都在通過不同的方式推廣自己的文化,而語言教學是學習和了解這些文化的必由之路。「一帶一路」的倡議得到了一些國家的支持和響應,而絲路國家歷史文化背景複雜,語言不通,民心相通就很困難。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文化相融 ,文化相融在於語言相通 ,語言相通在於人才培養,人才培養在於教育,教育的水平高低在於教師。

4. 責任感

漢語教師的責任不僅僅在於教會學生會說中國話,教師的責任在於育人,因此需要我們的教師有高度的責任感。在漢語國際教育領域,培養什麼人的問題同樣重要。

5. 包容精神

漢語教師應該具有文化包容精神,尊重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也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以開放的姿態真心欣賞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入境問俗、入門問諱、入國問禁,在教學和生活中尊重學生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

6. 合作精神

漢語教師的工作並不輕鬆,需要彼此支持、共享資源,在海外工作還需要與當地使領館、社區、政府、學校、公司、華人華僑、國際組織合作,工作能否順利開展往往取決於教師的合作精神。

7. 本土化

許多國家已經把漢語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這就需要更多的本地教師,因此為各個國家培養漢語教師也是我們的責任。對於本土教師,我們需要有針對性地設計培養方案。限於篇幅,這裡就不展開說了。

參考文獻

  1. 崔希亮. 試論對外漢語教師的知識和能力. 見崔希亮主編. 漢語教學:海內外的互動與互補.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崔希亮. 漢語國際教育「三教」問題的核心與基礎. 世界漢語教學,2010(1).
  2. 崔希亮. 漢語教師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文化修養. 國際漢語,2012(2).
  3. 崔希亮. 說漢語教師的學術自覺.世界漢語教學,2013(4).
  4. 陸儉明,馬真. 漢語教師應有的素質與基本功.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

本文內容來自微信訂閱號:外研社國際漢語,原文刊載於《國際漢語教育(中英文)》2016年第1期


推薦閱讀:

對外漢語專業未來發展大猜想
國際漢語教師聯盟分享對外漢語教學技巧二
國際一流對外漢語教師的正確打開方式(上)
國際漢語教師聯盟對外漢語教學分享漢教課堂里的中文遊戲

TAG:对外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