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醫學:失溫,一種容易被「救」死的病

失溫,也叫低體溫症,但並不意味著只有在寒冷氣候才會出現,事實上在低於20℃時,失溫就開始威脅著徒步者了,根據北美的事故報告,在0至10攝氏度是失溫症的高發區間。

在戶外,濕氣和風是最大的殺手。在冰點以上,我們容易被環境溫度所麻痹,有些人不自覺的就讓自己走的大汗淋漓,這時濕掉的內衣增加了身體熱量傳導速度,是干內衣的5倍之快。除此之外,風寒效應、濕度都會加劇體溫的散失,這些資料許多戶外知識的文章里都有詳細介紹,本文就不再啰嗦。

在本文中,我主要說一下幾個容易被忽視的細節,以及幾個致命錯誤。

在此之前,先列一下失溫的各個階段和表現。

一級,輕度失溫:33-37°C

顫抖、心律升高、排尿變多、呼吸頻次升高、肌肉不協調、蹣跚、行為異常。

二級,中度失溫:29-33°C

恍惚、顫抖減少甚至消失、虛弱、思維麻木、智商降低、口齒不清、記憶障礙、視覺障礙、心律不齊、瞳孔放大。

三級,嚴重失溫:22-29°C

昏迷、神經反射消失(對疼痛沒有反應)、呼吸頻率和心律極低、低血壓、可能出現心室纖顫、患者無法自主調節體溫。

四級,致命階段:低於22°C

肌肉僵硬,很少能覺察到心跳或者呼吸、很容易出現心室纖顫然後真正死亡。

關於對失溫的判斷

對於失溫的判斷看似很複雜,很多文章中會講利用走直線法觀察,有些還要問算術題。

其實,對於失溫的判斷很簡單,只要是在寒冷環境中,出現行為和言語異常的隊員,應立即懷疑其已經得失溫症,例如許多2級失溫患者希望自己在後面慢慢走,他們最經常說的一句話是:「你們先走,我慢慢追你們。」這就像是一個剛失戀的人告訴你「我很好」一樣,千萬別當真。

「我很好,不用管我」

還能動的失溫患者,說明在1級或者2級失溫,應立即尋找庇護所、避風處、休息、換掉濕衣服、增加保暖、進食碳水化合物,如有條件最好生一堆火。不要劇烈活動,防止四肢冰冷血液迴流進一步降低核心體溫。

如果已經失去自我行動能力,意味著進入了3級失溫狀態,那麼首先要替換掉濕衣服,將患者用隔熱層包裹起來,用布包住熱水瓶對患者腋窩、腹股溝、脖子進行回溫,然後立即將患者向醫院轉運。

在此期間其他隊員應當製作一個簡易擔架,如果患者呼吸低於6次每分鐘,要用口對口人工呼吸給提升至12-13次每分鐘,如果出現心博驟停,應立即採取CPR(心肺復甦術)。CPR一定要去專門學習,只看書往往是不夠的,不正規的手法容易把人「按死」。

記住,一定要在早期控制失溫,永遠不要讓你的隊員獨自面對失溫,哪怕是1級失溫!

關於復溫的方法

讓一個不懂失溫急救的人去救助失溫患者,往往會加速患者的死亡進程。讓我們來看這個案例:

當晚10點多時,隊員們正通過電台進行呼救,突然發現「小明」不再說胡話,並停止呼吸。隊員馬上對「小明」做人工呼吸,以及猛搓手心腳心,希望能把「小明」救過來,可是忙了半天依然不見她好轉。

到了晚上11點多,「小明」一頭栽到了雪地里,嘔吐併流鼻血,大家喊她,也沒有反應了。

註:為尊重逝者,「小明」為化名

這是發生在10年前的一個悲劇,她的隊友及後來的救援者因採取了錯誤的救治方法,加速了患者的死亡。

根據救援人員的回憶,當時並沒有採取隔熱保暖措施,而讓患者直接躺在雪地上,患者「呼吸停止」的時候應不是真正的呼吸停止,她進入了一種「冬眠狀態」,呼吸頻率很低,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狀態(她後來的反應可以證實這點)。

這時候她的四肢和外皮血液循環已基本關閉,形成了一個「保溫層」,身體大量脫水,身體將溫暖的血液集中到一個「內核」之中,保證內髒得以存活,但是其他人對其猛搓手掌心的行為讓「保溫層」冰冷的血液迴流到內臟,造成低血壓,並進一步降低了核心體溫,可能引發了心室纖顫(Ventricular Fibrillation),或出現復溫休克(Rewarming Shock),並可能引起了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臟器衰竭,出血。

對患者的脖子兩側、腋窩、腹股溝進行復溫

對2級以上失溫患者的體外復溫,應集中在對核心部位,例如脖子、腋窩、腹股溝。四肢只需要做好被動保暖防止結冰。另外回溫時要用布包裹熱水瓶,並不只是因為防止燙傷,而是為了防止復溫過快,引起低血壓和after drop,出現復溫休克。

Afterdrop是一種理論現象,有科學家認為在快速體外復溫過程中核心體溫會進一步下降,控制不好將會導致患者死亡。

對3級以上失溫患者進行體外復溫,一般認為只能延長生命,並無法治癒。只能送醫院進行體內復溫,例如通過靜注、利用呼吸機加熱胸腔。口對口人工呼吸,也有一定的體內復溫作用。

較嚴重的失溫患者(2級以上)身體嚴重脫水,體液和細胞液濃度升高,身體內的生化環境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以適應低溫環境,如果復溫過於猛烈,可能會出現悲劇。例如浸入溫水強制復溫、把失溫患者和健康人放進同一個睡袋「密切接觸」,都會有一定的風險。

不要給2級或以上失溫患者熱水喝

同理,也不能給2級以上的失溫患者熱水喝,這會劇烈擴張血管,導致低血壓,進一步降低核心體溫,可能會造成復溫休克。熱水所帶來的溫度杯水車薪,但造成的副作用卻很大。要等患者恢復到1級失溫狀態再給其含糖的溫水。

篝火是一種溫和的輔助復溫方案,它能有效的提高環境溫度,對急救有很大幫助。但需要注意的是3-4級失溫患者在野外無法復溫到正常狀態,復溫只能拖延死亡,必須立即轉到醫院救治。

失溫患者的包裹和搬運

寒冷氣候下的遠足活動,我都會建議隊員攜帶睡袋,用「三明治「包裹法,睡袋可以給失溫患者提供最後的生存空間。但需要注意的是,睡袋本身並沒有升溫功能,嚴重的失溫患者已喪失產熱能力,所以必須輔以復溫措施。

「三明治」包裹法

在沒有睡袋和睡墊的情況下,可以用太空毯、衣物、座墊、地布、甚至是乾草等一切能夠用上的隔熱物進行包裹,太空毯可以減少蒸發散熱和輻射散熱這兩種熱傳導途徑。

如果實在沒有可更換的乾衣物,在緊急情況下,應將濕衣物盡量擰乾,然後用太空毯包在濕衣服外面,阻止蒸發,形成一種類似於濕式潛水服的結構。

在對患者進行包裹和回溫的時候,其他人應製作臨時擔架,並聯繫救援,如果沒有溫暖的庇護所,在救援到來之前,就要儘可能的轉移到山下,以爭取時間,搬運失溫患者時要小心,就像搬運骨折患者一樣輕抬輕放,避免過大的振動,否則容易造成冷血迴流導致室顫死亡。

左:木乃伊擔架 右:衣服簡易擔架

關於對失溫患者死亡的判斷

如果沒有看過本文,那麼90%可以被救活的人,你可能會認為已經死了。

在3級失溫後期,人體會進入一種類似於死亡的狀態:瞳孔放大,沒有任何痛覺反應;進入4級失溫後,四肢開始僵硬,這在常識中,人就是死亡了,但是在低溫環境下,低溫反而會保護大腦和內臟,讓死亡過程變得相當緩慢。

這時你應該通過觸摸頸動脈來觀察患者是否還有心跳,不應摸手腕,這時手腕因過度冰冷可能已經沒有脈搏。要非常細心的觀察患者是否有微弱的心跳或者呼吸,假如還有心跳,如一分鐘1次,這時只需要給患者做人工呼吸,不能做CPR;如果出現了心博驟停,應馬上開始CPR,這是一場與死神對峙的持久戰,在CPR的輔助下,你能為失溫的隊員爭取數個小時的存活時間,直到送進醫院。

在寒冷中,不要輕易放棄任何一個隊員,因為只有溫暖的屍體才意味著真正的死亡。

關於對喝酒暖身的傳聞

儘管許多人呼籲喝酒不能「真正暖身」,但直至現在,這個傳聞還流傳於江湖,看來一個流傳了幾千年的傳聞,破除實屬不易,所以在這裡必須啰嗦一下,喝酒暖身=飲鴆止渴,有資料顯示 33% 到73%的失溫症是由飲酒造成的。

飲酒會經歷一個擴張毛細血管的階段,體表變熱,會更快的帶走核心體溫,所以你會覺得熱,甚至會開始脫衣服,是不是有點像嚴重失溫時的「反常脫衣現象」?有人認為恐怖的「反常脫衣」就是因為神經在低溫下受損,毛細血管不正常擴張導致的。

假如你沒事在家裡坐在熱炕上邊喝酒邊吃肉,那麼喝酒好像確實可以讓人舒服點,因為你的能量源源不斷。但在山野里,你可利用能量是有限的,喝酒很容易造成失溫。案例:12年的一個冬天,泰山上有個小夥子因喝酒,當晚在帳篷里失溫死亡。

只有當你喝醉了,血管才會收縮,這是酒精的一個反彈效應,不過在此之前,你會面對很高的失溫風險,後期,由於毛細血管的收縮,你會覺得很冷,容易出現凍瘡,凍傷。

那喝什麼才能有效暖身?蜂蜜水、葡萄糖水等效果最好最快。當身體開始暖和之後,慢慢進食高能量食品,但仍以高糖分或碳水化合物為主,例如士力架、能量棒。但注意,2級或以上的失溫患者很難吸收這些能量物質來自我復溫。

有許多小夥伴一定有「凍尿了」的經歷,前面說了,人在失溫時,會大量脫水,在3級以上的失溫,人體能脫水高達5.5升,這比人體血液的總量還要多, 所以在意識恢復正常後(1級失溫狀態),應適量補充輔以電解質的水分。

對於失溫的預防,老生常談

多穿衣服並不能有效預防失溫,很多時候慢性失溫是因為透支能量所致,在山野徒步時,要調整好自己的步伐,避免出汗;穿防風透氣的服裝,不要穿劣質衝鋒衣;攜帶足夠的食物,隨時進食高熱量碳水化合物;多喝水,防止脫水;不要喝酒;保持手腳乾燥可以防止凍傷,對於汗腳可以考慮用抑汗劑。

依情況實施不同的救治方案

上面所講的都是慢性失溫,即體溫經歷了一個相對漫長的下降過程,通常需要2小時以上才開始出現失溫癥狀。

還有一種急性失溫,多見於落水或浸水,這時患者體溫會在短時間內急劇下降。

水溫、時間、和失溫嚴重程度的關係

以10攝氏度水溫來說,落水時間在20分鐘以下,這時可以通過劇烈活動來提高產熱,也可以換上乾衣服坐在火堆前慢慢自我復溫,最好是將身體的軀幹部分浸到不超過43℃的熱水中快速復溫。因為這時身體核心溫度還處於一個正常範圍。

但落水時間超過20分鐘,患者的核心體溫可能已經無法支撐整個身體的恢復,簡單的包裹而沒有外部復溫措施可能不能阻止體溫進一步降低,進行劇烈活動可能會導致失溫加劇。這時候一堆柔和、溫暖的篝火顯得無比重要。

小羽本人經歷過一次急性失溫,在漂流中因為下肢在冷水中浸泡時間過久,可能因為下肢血管收縮而沒有產生全身冷感,上岸後走了幾步瞬間感覺全身冰冷異常,寒顫難忍,大概是下肢冷血瞬間迴流所致,這時思維開始遲鈍,並失去了一些邏輯思考能力,在隊友的提醒下意識到自己開始失溫,脫掉濕褲子,生了一堆火,吃了半包餅乾,而後慢慢好轉,我是幸運的。

如果浸水時間超過2小時,要按照嚴重的慢性失溫治療,應小心而謹慎。

總結

綜上來看,對於2級或以上失溫的救治是非常複雜的,需要極端謹慎,而且不一定有效。但1級失溫是很容易控制的,所以在戶外要時刻保持警惕,防止1級失溫症進一步發展。

撰文/供圖:小羽

個人公眾號:山野紀(ID:OutdoorArchive)

主要參考資料:

戶外醫學第六版, by Paul S. Auerbach,MD

野外醫學第六版, by Willam W. Forgey, MD

RNLI:英國皇家救生艇協會, Bethany Hope

拓展閱讀:

山野醫學:超輕戶外藥品配置原則及其應用 - 知乎專欄

山野知識:看雲識天氣 - 知乎專欄

戶外防蛇實戰解讀 - 知乎專欄

------------------------------------

知乎專欄:走向山野 - 知乎專欄,從這裡連接山野。


推薦閱讀:

四條人命換回一個人,值得嗎?
登頂七大洲最高峰---健身大師Ruben的傳奇人生
2017年,戶外圈發生了哪些大事件?
關雅荻的 Live —— 跟我一起從霞慕尼登上勃朗峰

TAG:户外运动 | 户外 | 登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