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盤的往事
01-27
說起值得自豪的中國古代發明,算盤一定能躋身前十——然而與大多數這樣的古代發明一樣,算盤也是文明交流的產物。
是的,華夏並非最先使用算盤的文明,這種混合進位制的靈巧工具在歐亞大陸上經歷了漫長的發展;但中國的確是使用算盤最久的國家,我們在算數上的古老優勢讓它進化得無懈可擊。
直到最近,在更加迅猛的文明交流中,我們才淘汰了它,而且淘汰得如此徹底。
https://www.zhihu.com/video/888145867234750464
以下為視頻文字稿:
開門見山地說,第一種算盤大約出現在公元前2700年到2300年左右的蘇美爾文明中,是一個有橫隔的泥板,其中擺上泥丸或者石子,按位累加,放滿進位。
但由於古兩河流域流行60進位的龐大數字體系,一個完整的乘法表需要1770項,所以算數發展並不理想。這種算盤經古希臘和古羅馬改良才有了長足的進步,成一種便攜的青銅計算工具,拉丁語稱為「abacus」。羅馬式算盤採用一種雙5進位表示的10進位,有一根橫檔,上1珠每珠當5,下4珠每珠當1,但最右兩列有特殊的12進位,用來處理某些特殊的貨幣和重量單位,有時還帶有分數檔。與此同時,源於商周占卜的籌算也在中國蓬勃發展,它橫豎混排,實際上成為了第一種有進位的10進位記數法。這種記數系統非常強大,直到現在還以蘇州花碼的形式流通於港澳地區,以致印度-阿拉伯數字傳入古代中國時被視為無用。
更重要的是,用籌數計算就是重排算籌,非常簡便易用,中國人用它開發出了四則運算和開平方的演算法,祖沖之就是用它將圓周率逼近到了小數點後7位,在元代甚至出現了特定四元高次方程組的解法。在中國算籌和西方游珠算盤的基礎上,唐代出現了現在的串珠算盤;現存最早的算盤圖像見於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卷左趙太丞家藥鋪櫃檯上有一個十五檔一四算盤,和現代會計算盤幾乎一樣。這種計算工具節省空間、操作迅速,記熟一套「三下五去二」的口訣就足以勝任絕大多數賬面工作,因此在民間迅速推廣。中式算盤發明之初採用菱形珠子,上1珠每珠當5,下4珠每珠當1,完全複製了籌算的10進位。這種一四算盤在宋代時傳入日本,在那裡一直沿用至今,並在清代末年傳回中國,成為現代會計算盤的主要形制。但中國本土的算盤到明代時改革成了圓形珠子,上2珠每珠當5,下5珠每珠當1,每檔能表示0到15的數字,成為一種16進位和10進位通用的計算工具。這是因為中國的長度和容積單位採用10進位,主要的重量單位卻是1斤=16兩,所以布店打算盤只需要1顆上珠和4顆下珠,糧店打算盤就需要7顆珠子全用到了。這些古老而便捷的計算工具有著驚人的計算速度,至今都以珠算和珠心算的形式出現在東亞各國的基礎教育里。但從20世紀後半葉開始,它們就被手持電子計算器迅速擊敗,在今天的實踐中已經難覓蹤影,而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推薦閱讀:
※4.文明之火——西亞
※安豐往事——龍鳳九年的素描與光
※史上最任性的五大土豪,根本不拿錢當一回事!
※華夏第一神文:難得的性教育文本原文
※詳細中國歷史地圖版本3-西遷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