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大燜鍋:NBER 文化的傳承及演變 by Nathan Nunn
In the past, catastrophic storms like Hurricane Irma might strike almost without warning. Now we can track them in staggering detail.NASA / NOAA GOES Project
圖片來源:http://www.newyorker.com/
論文鏈接:Understanding Cultural Persistence and Change
這是論文大燜鍋的一篇推送
由Paola Giuliano和Nathan Nunn教授合作撰寫的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最新工作論文」Understanding Cultural Persistence and Change」實證考察了跨代環境變化對文化傳承延續性的影響。近年來不少實證文獻發現文化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因而也湧現了大批圍繞文化本身的研究。其中一部分研究發現某些文化特質即使經歷成百上千年也幾乎沒有改變,另一部分研究則指出歷史上還是有很多文化發生突變的例子。比如,宗教改革運動深刻改變了許多歐洲社會的文化與習俗。這些結論各異的研究都指向了這樣一個問題:文化何時能夠延續,又何時會發生突變?本文作者從演化人類學得到啟示,實證檢驗了跨代環境變化對文化延續性的影響。
為了理解上述邏輯,首先設想一個居住在穩定自然環境中的人類族群。在這一情景中,上一代人的生活習慣和社會風俗對於指導下一代的生產、生活活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所以當代人會更易於接納上一代的傳統。當兩代人所處環境相似程度越高,上一代的傳統就更易於被下一代傳承。因此,在長時間跨度內生活環境變化較小的族群會更多地保留該族群的文化傳統。與之相反,如果某個族群生活在變化劇烈的環境中,上一代的傳統對於指導下一代的活動沒有太大參考價值,下一代人就會傾向於接納新的風俗習慣。因此,在長時間跨度內生活環境變化較大的族群會更少地保留該族群的文化傳統。
接下來,作者對這一猜想進行了實證檢驗。其核心是如何測量跨代環境的變化程度。作者採用了Mann et al. (2009)在Science上公布的公元500-1900年間全球溫度柵格數據。以20年為一代,作者計算了在這期間70代人所處環境溫度的標準差,將其作為環境變化程度的測量指標。
在計算得到上述核心解釋變數後,作者運用四套不同的反映文化延續性的數據來識別跨代溫度變化對文化延續性的影響。作者首先使用了來自世界價值觀調查(WVS)的數據。作者採用被調查者對「傳統是否重要」這一問題的回答來衡量文化的延續性。不論是基於國家層面還是基於個人層面的回歸結果均發現,歷史上跨代溫度變化更加劇烈會導致當下人們對傳統更不重視。除此之外,作者還使用了一套衡量各類文化特徵的數據(女性勞動參與,一夫多妻,近親結婚)、美國移民後代是否仍與原族群異性婚配數據以及美國和加拿大土著人群中會說本族群語言數據,這些回歸結果都表明歷史上跨代環境變化更加劇烈(溫和)會導致文化延續性更弱(強)。
綜上所述,本文結合豐富的地理信息數據與調查數據證實了跨代環境變化確實會顯著影響文化的延續性。
廣受歡迎的知乎專欄「論文大燜鍋」每日推送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及自然科學期刊最新內容。本帳號由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陳碩教授及其團隊負責。歡迎媒體及學界與我們展開內容合作,聯繫郵箱paperexpress@sina.cn。
推薦閱讀:
※鶴山建設鈾純化轉化、鈾濃縮、核燃料元件製造的370億項目,是否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或其他影響?
※很多新聞和分析說上海空氣的主要污染源是汽車尾氣,那麼紐約、洛杉磯這些城市呢?污染比上海嚴重嗎?為什麼?
※同一天的污染程度,測出來的 PM10 和 PM2.5 數值哪個更高?可否根據當天公布的 PM10 初步估算 PM2.5?
※想少奮鬥5年,給自己營造一個身處「大城市」的環境吧
※這到現在都是個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