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大燜鍋:工作論文 邊疆開拓對美國文化的影響
全面建設波普社會
論文鏈接:Frontier Culture: Historical Roots and Persistence of 『Rugged Individual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這是論文大燜鍋的一篇推送
Samuel Bazzi、Martin Fiszbein及Mesay Gebresilasse合作的論文「Frontier Culture: Historical Roots and Persistence of 『Rugged Individualism』 in the United States」實證研究了美國邊疆對其國家文化的同期及長期影響,為文化持久性和歷史起源提供了新的論述。邊疆地帶育有獨有的特性,而最為顯著的便是個人主義。胡佛總統曾列舉出一些和「堅定的個人主義」(Rugged Individualism) 緊密聯繫的詞語——權力下放、自治、有秩序的自由、個人的機會和自由……論文標題也取自於此。
首先,文章對邊疆線 (frontier line) 的定義和Porter et al. (1890) 及Turner (1920) 兩篇經典論文一致:線以東的人口密度高於2人/平方英里,而線西側每平方英里的人口跌至2以下。隨後作者依據不同年份的人口普查數據,利用GIS技術推演出邊疆線隨著時間向西推移的進程。作者發現,在邊疆線上出現了特有的人口統計學特點——男女比高、壯年人數比例高、生育率高、文盲率高……這些在東部不常見的人口統計學數據與當時邊疆的史料相吻合,也印證了此種定義方法的合理性。
針對個人主義,作者隨後利用邊疆線上的新生兒取不尋常名字的比例作為代理變數,發現父母輩的個人主義程度顯著較高。而近來的社會心理學論文(Beck Knudsen, 2017; Laham et al., 2012; Twenge et al., 2010; Zürn and Topolinski, 2017)表示,孩子們背負著不尋常的名字也會影響他們的自我認知 (self-identity),使他們自我依靠程度更強,於是上一輩的個人主義傳到下一輩,邊疆孕育出的文化得到了傳承。
作者進而探究個人主義的根源:是那些本身有著開拓精神、崇尚個人主義的人們去了邊疆;還是邊疆的獨有環境孕育出了個人主義?利用1870和188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作者把出生在邊疆線上、名字不尋常的孩子的父母分為三類:1. 不加任何限制、2. 家人住在東部非邊疆區、3. 1870年後從東部非邊疆區州移民至邊疆線。若是第一種可能——選擇性移民 (selective migration),那麼這三種分類的回歸結果應該相差無幾,然而回歸係數從0.075下降到0.010,強有力地表明選擇性移民不足以完全解釋邊疆線上的個人主義。於是問題變成了邊疆如何塑造個人主義?作者比較了1870到1880年間全國家庭的社會經濟狀況,捕捉東部和邊疆線上父母和子女取不尋常名字所帶來的經濟效應。回歸顯示,在邊疆線附近的個人主義比起東部非邊疆區帶來了更多的經濟收益。
對於邊疆對文化的長期影響,作者通過測量不同地區位於邊疆線上的時間長度 (total frontier experience, TFE),發現幾代後取有獨特名字的孩子的比例和TFE正相關,而TFE不同的州,在民調數據中表達了對政府開支、再分配等問題不同程度的反對。作者控制了人口密度、種族多樣性、政府對該地區的投資 (比如鐵路建設) 等變數,又採用工具變數方法消除了邊疆線移動速度的外生影響,發現上述政治傾向仍然和TFE顯著正相關,從而推斷TFE的確影響了如今的美國文化和政治傾向。
廣受歡迎的知乎專欄「論文大燜鍋」每日推送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及自然科學期刊最新內容。本帳號由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陳碩教授及其團隊負責。歡迎媒體及學界與我們展開內容合作,聯繫郵箱paperexpress@sina.cn。
推薦閱讀:
※參加「自由乘車者」運動為黑人爭取權利的白人姑娘
※為什麼中國茶葉受英國人歡迎而不受美國人喜歡?你身邊有愛喝茶的美國人嗎?不是加了料的各種果茶之類的?
※喜劇中心吐槽大會在美國人眼中是怎樣一種存在?
※對美國,你是否存有偏見?
※為什麼美國多數州首府不是其經濟、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