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全球罕見的街機遊戲,卻在中國廣泛普及
這個品質極高的遊戲和《恐龍快打》《吞食天地2》是同期的,但知名度完全無法跟質量相配。
我們知道中國很大,發展不太均勻,過去信息不太流通,總有一些局部地區很流行但外地人聽都沒聽過的玩意兒,電子遊戲也一樣。
兩年前我有個朋友叫高洋,策划了一個叫《小朋友齊打交》的專題,說這個遊戲在他們那邊流行極了。我聽著一臉懵逼,完全不能想像這個從沒聽過的遊戲能有多少玩家。結果文章上了,反響十分熱烈,很多——特別是南方朋友,看到這個遊戲名字都非常激動,連連追憶童年,說這玩意他們那會天天玩,沒想到現在竟然會有人想起寫這個……
(這是《小朋友齊打交2》,還有個名字叫《小鬥士2》,估計知道的更多)
這事兒挺刷新我的認知。有些集體記憶,你時不時就會看到有人念叨,比如紅白機、水滸卡、發條青蛙四驅車。有些雖然也是很多人的集體記憶,但同時又不夠「集體」,沒有頻頻出現在各種懷舊帖子里,於是許多年後大家彷彿忘了有這麼個東西,直到某天再被人提起,才從記憶深處浮現出來。
類似這樣的事物,《小朋友齊打交》算一個,我們這期「社長聊街機」要說的《忍者棒球》也算一個。
「社長聊街機」做了這麼多期,選擇的基本是受眾最多的那一類街機遊戲,像《恐龍快打》《吞食天地2》等等,這樣做也是為了能讓大家先有足夠多的共鳴。
唯獨對於《忍者棒球》,我不是很能確定它的流行範圍。它的流行範圍似乎很廣,在我家鄉的五線小城裡,每個機廳都有這個遊戲。但所謂的IP效應,又遠遠不如那些經典街機遊戲那麼大(相關的懷舊討論較少)。很多人甚至不知這個遊戲的名字是啥——就我見到的名字,就有《棒球小子》《棒球英豪》《忍者棒球》這三種,這進一步加大了尋求共鳴的難度。
事實上這是一款非常高質量的遊戲,好好玩過的朋友應該都有較深的印象。曾經噴神James專門出了一期特別節目,對《忍者棒球》大讚不已,並十分遺憾「全美只進口了幾十台」。是的,這個遊戲在國外的機台極少,恐怕所有國家加起來,都不如中國的(盜版)機台多。
在我們視頻下面的留言里,也經常看到有朋友提議回顧這款遊戲,玩過的人應該不少,但無論如何,它的知名度和經典程度就是不如街機的那些「老四強」們。在網路上常見的街機遊戲懷舊貼里,也很少見到《忍者棒球》的名字。
為什麼會有這種結果?我沒有詳細統計過全國街機的數據,所以也無法一概而論,只能按照自己的記憶和網友的說法簡單分析一下。
有網友提到,這個遊戲出現的年份較晚,當時自己已經不怎麼玩街機了。這和我當年的印象很相似,《忍者棒球》似乎是作為「新」遊戲出現的,也就是在小時候機廳里還不怎麼見,但稍微長大一點就常見了,但那會也玩得少了,不那麼沉迷。這或許是它知名度有限的一個原因。
但其實《忍者棒球》的出品年份一點都不晚,是1993年,和《吞食天地2》(1992年)和《恐龍快打》(1993年)是同一時代的遊戲,但後兩者要比《忍者棒球》流行太多了,甚至這家公司在1992年發布的《鐵鉤船長》,都有著忍者棒球完全無法比擬的知名度(儘管招式和關卡設計都要差忍者棒球不少)。
看了這期視頻後,你會知道《忍者棒球》的機台在國外的存量極少,因為市場策略的原因,很少有人見過這個街機遊戲。在遊戲發售初期,這一現象應該大大減緩了它進入國內的腳步(早年幾乎見不到)。但後來可能在某種機緣巧合之下,有限的一些引進(破解)機台受到了國內玩家的玩家歡迎,所以在老式街機廳的暮年,逐漸有了不錯的傳播。最終在大家已經普遍不怎麼玩街機遊戲的年份,傳遍到了全國的大小城市……畢竟盜版機台複製起來,可比寥寥可數的正版機台要方便多了。
說了這麼多,終於要奉上這期的「社長聊街機」視頻了,這是本系列的第8期。想補前幾期的朋友也可以發送關鍵詞「街機」來獲取往期內容。或者到A站和B站搜索「游研社」,也能更方便地回看往期的視頻內容。
社長聊街機之忍者棒球_騰訊視頻 https://v.qq.com/x/cover/p0545m6cxs5/p0545m6cxs5.html
A站版傳送門
B站版傳送門
視頻截圖預覽
最後再說句題外話,之前通過有限的調查,社長發現這個遊戲在南方的普及程度可能比北方要高一些。也希望大家在公眾號留言,或到B站發彈幕說說自己是在哪玩到《忍者棒球》的,在自己的家鄉這個遊戲多不多什麼的,讓社長了解了解。
關注我們的公眾號「遊戲研究社」(yysaag)後,發送以下關鍵詞,可看到更多精彩內容:
神考據 | 科普 | 街機 | 任天堂 | 社長說 | 勵志 | FC | 紅白機 | 長鼻君 | 黃油 | 魔獸 | 塞爾達 | 巫師 | VR | 守望先鋒 | 精靈寶可夢 | 陰陽師 | 行業 | 盤點 | 劇場 | 老四強 | 獨翼神龍
推薦閱讀:
※從《寶可夢:日月》到《FF15》 偷跑是怎樣發生的?
※80後懷舊必備——紅白機遊戲中曾出現過哪些軍品裝備?
※非主流解謎遊戲推薦 你玩過哪款?
※充值到期失效合法嗎?
※《月影之塔》順利通過綠光,我們和 Lantern Studio 聊了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