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調色?電影調色的步驟是怎麼樣的?

我們看到的電影都是經過前期拍攝、剪輯、調色,有些大片還要能用到大量的建模和特效,那麼,大家知道電影調色是怎麼一步一步進行的嗎?

要想了解電影調色的具體步驟,首先必須要明白:為什麼要調色?

也就是:調色的必要性

為什麼要調色?答案很簡單,為了從形式上更好地配合影片內容的表達。

一部影片的表達語言,由畫面音效同期音配音等基本構成。其中,畫面自然是最重要的基本要素,畫面的表達方式不一樣,對影片內容會起到非常大的改變。要想把影片內容表現得飽滿、到位,那麼畫面的影調、構圖、曝光、視角等細節都要精細安排,才能統一形成完美的、適合主題的表現力。

如果一部影片,不進行調色,或者調色不正確,會在視覺上大打折扣,本來可以影響觀眾情緒的畫面,因為平淡無奇的色彩而達不到目的。

或者,調色過於誇張和隨意,本應該平和的畫面卻顯得突兀和做作,這也是不允許的。

合格的調色,應該是完全與影片主題相吻合,不溫不火,不誇張,不炫技。

沒有調色的影片是粗製的半成品,調色不正確的影片是半廢品,調色也是雙刃劍,過猶不及不可取、恰到好處才行。

怎麼進行調色呢?

——以色調為例,說說該把握哪些要點:)

對於色調,往往不會在前期進行調整和設置,前期盡量提供「標準」拍攝。——因為,不同的畫面素材,可能會在後期用在不同的場景和氣氛中。前期不能判斷後期處理的所有要求和操作,所以,前期更重要的是把握好構圖、曝光這樣後期很難處理的環節,而色調,只要提供準確的白平衡即可。

當然,模擬夜景、晚霞渲染之類的白平衡也算前期工作,這可以適當改變色調色溫,使其大致符合後期要求。前期能做的都在前期做,但不要過分改變太多,那樣,會給後期造成麻煩。

前期素材拍攝完畢,在後期機房,製作師會領會導演意圖,根據影片風格,確定色調風格,對前期素材進行一級和二級校色,其目的是把素材這些「蔬菜」做成不同味道的「菜肴」,這完全取決於「廚師」對菜肴的製作手藝

——如果說,一道菜是由色、香、味組成,那麼,影視後期的調色就是其中的視覺元素,而影片的節奏、蒙太奇剪輯手法等則是影片的味道。調色可以喚起觀眾的觀賞情緒,甚至改變一部影片的風格,都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調色的第一步,就是對色彩的屬性給予深入的理解。

色彩,是光在不同介質上的反射結果。不同材質,對光的色譜吸收不同,才有了不同的色彩表現。本質上,除了太陽和燈光等發光體,一般物體是沒有色彩的,是對光的不同反射能力才產生了各種色彩感受,而這些色彩的物理屬性,也會隨著光的強弱、角度等不同而發生改變。

雖然我們通過白平衡偏移,也能改變色彩,但這不是一個好辦法,白平衡改變是機器對色彩的不正確還原得到的。

——其副作用就是,可能對真實環境的某些色彩還原偏差過大,甚至產生嚴重的噪點。我們應該盡量在前期布光中,先把色彩的分布進行妥當安排,不靠機器去人為改變,靠燈光的不同照射角度和強弱、增減不同的色溫濾片等方法,改變光線的物理屬性,讓攝像機處於標準的主體色溫範圍。

光線是由色相、飽和度、明度來整體決定本身的屬性。

色相——是一種色彩區別於其他的色彩的屬性,儘管自然界的色彩極大豐富,但我們觀看影片的媒介卻遠遠不能還原那麼多色彩,前期攝像機可以記錄很高的色彩色域範圍,而電視機這類的媒介,僅僅能夠接受8bit色彩,也就是說,前期色相很豐富,後期製作中,只是提供了更多的可控範圍,真正能夠讓觀眾欣賞的色域要壓縮不少。

飽和度——簡單理解就是色彩濃度的大小。飽和度太小,色彩黯淡,缺乏足夠的色彩衝擊力。飽和度過大,則顯示出明顯的色彩視覺刺激,讓人更加醒目地感受到色彩的力量,但是,飽和度過高,會給暗部色彩產生明顯的雜訊,這種雜訊干擾,是視頻調色的底線,應該在處理飽和度過程中,既要保持一定的飽和度,又要接近但不能出現雜訊的那個閾值。

明度——是一種色彩的純潔度、通透度,明度高,則色彩乾淨準確,明度低,則色彩有些混沌。調色中,未必要追求所有色彩的明度都是很高的。當需要表現的主體需要高明度的時候,必然要用其他輔助物體的低明度做對比。光線在色彩明度中起到關鍵作用,光線較強,明度則高,光線較弱,明度則低,必須充分利用布光,改變明度的大小。

色彩除了本身的物理屬性,在視頻製作中,色彩的主觀作用更重要。

所謂主觀作用,就是一種色彩在畫面中能對觀眾的視覺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從而影響到觀眾的心理。色彩有時候是一種心理上的錯覺,它是視覺刺激之後,對觀眾更深層次的影響。

現實中,我們常常看到不同的商業環境,色彩基調也是不一樣的,這和影視製作異曲同工。

比如,我們會感受到大多酒店、飯店採用暖色調照明,就是營造一種安全、溫馨、放鬆的感覺,在飯店,則可以激發食客的食慾。而冷飲店之類的環境,大多使用冷色調,強調清爽、冷靜的主觀感受。

好啦,理論上的東西實在太多,暫時先想到的就這些啦~如還有對某些概念有疑問,歡迎指出、歡迎評論,歡迎騷擾~~~~~

接下來切入正題:

——給一部電影調色,具體的步驟是什麼樣的呢?(真的很詳細很詳細噠!)

1、前期拍攝

很多人不把前期拍攝列在調色步驟之中,但我覺得,反而是重中之重!

在前面講到:

前期不能判斷後期處理的所有要求和操作,所以,前期更重要的是把握好構圖、曝光這樣後期很難處理的環節

原始視頻素材,畫面是以中性的所謂「標準」基色為主,前期拍攝中,主要控制畫面的曝光、白平衡、構圖、視角、運動等基本指標

2、校色彌補前期不足(也叫一級校色)

——主要看以下三個指標,是否恰當

  • 調整畫面對比度
  • 飽和度
  • 白平衡色溫設置

這一步的結果就是要儘可能的使畫面看起來自然、協調。

3、局部光線校正

對局部曝光過渡或者曝光不足的畫面進行修正,或者根據需要對畫面局部進行提升/降低亮度處理等。

4、藝術調色處理

這一步不是必需的,要根據想要表達的主題來決定,使用恰當會有令你眼前一亮的影片效果,主要是以下三種形式:

  • 局部色彩替換:比如換掉畫面中花朵的顏色或者人物衣服的顏色。
  • 去色或者單色處理:這種情況下多是為了表達某種過去的或者夢幻的效果。
  • 整體調色:常用的形式有增加光學濾鏡效果(類似柔光的濾鏡效果尤其對畫面高光部分細節有比較明顯影響)、暗角處理(用來加強畫面主體物)、風格化處理(會對畫面產生的變化較大) 、模擬膠片質感(為了模擬某種膠片質感,畫面的black/white point以及曲線等參數會產生顯著變化,次序應靠後)、銳化及畫幅修正(可以通過Pan/Tilt/Scale等平移縮放對畫幅構圖進行調整)

概括得來說,可以用我們學生時代寫作文的結構來講「總——分——總」,但是怎麼總,又如何分?我說了不算,每一部電影都不同,還得看作為調色師對影片的理解了哦!

推薦閱讀:

《三少爺的劍》:行為過激的好人和思考命運的壞人
既然內容與西雅圖無任何關係,為什麼叫《北京遇上西雅圖2》不叫《北京遇上洛杉磯》《北京遇上拉斯維加斯》?
《侗族大歌》愛怨痴纏
看電影能止痛,還能增強集體歸屬感
趙麗穎喬任梁合夥演繹「我們的十年」,卻逃不開國產青春片的通病!

TAG:电影 | 影视后期 | pr软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