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後"金融入學指南
親愛的學弟主要是學妹們:
OMG
「00後」已經要上大學了!
回想我們「80後」上大學的時候
蘋果手機還沒問世
微信還未誕生
我也不知道今天寫的這些是否還有毛用
就當是我對大學時代的感慨和遺憾吧:
金融在學什麼
工作後我對啥是金融
感覺卻是越來越「迷糊」了
他肯定不是你們在新聞里看的那樣
更不是朋友圈中浮誇的「名利場」
從知識框架上講
金融應該是一門上層學科
應該是在會計、經濟和管理的基礎上
換言之,金融其實完全不適合本科生學
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下,在本科階段
真的不建議學太多「技術性」的金融
我就先從怎麼把基礎打好說起:
心中常有三張表
我的老闆經常教導我們:
心中常有三張表
我一直覺得這是對會計人員的最高要求
會計在我眼中跟數學沒有半毛錢關係,真的,半毛錢數學能用上你來拍我
會計更像是一門通用的經濟外語
今天包子鋪賣了兩碗紫米粥,看著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那會計上怎麼記賬?
反過來,如何從報表上枯燥的數字看出背後實際的業務本質?
既然是門外語,也是混這行的基本功
看不懂三張表,幹個毛金融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覺得
金融好學、混混就行
會計難學,實在枯燥
要想把會計學好,我的秘訣是:
學做假賬
如果你能想明白當一筆業務應該是按照A處理,結果你非要按照B處理
那會對:1.三張表有什麼影響;2.在什麼地方會露餡
那你會計學的就算出師了
我在人大當初學了三個學期的會計
初級會計:學會編平報表的勾稽關係
財務會計:掌握會計的科學性
管理會計:感受會計的藝術性
現在想想還是感謝財金學院安排了如此多的會計課
雖然當初考試難的我們哭天搶地
但能會做假賬才能識別假賬
讀懂會計語言才能擁有金融的敲門磚
經濟分析的格局
很多人問宏觀分析怎麼學
我總結了「三板斧」:
1.學會「摳」統計指標
宏觀分析難免以數論數
所以對於一個新人,一上來肯定被PPI、PMI等等各種指標搞亂掉
但你一定要知道統計指標是分「軟硬」的
想想每個數據是怎麼被統計出來的
這是宏觀分析的第一課
2.思維入門框架
寫給金融小白入行的書單
經典還是要讀的
看上面書單中的宏觀部分就行
3.對新形勢新變化跟的「緊」
之前寫了一篇今年投資的二三件事
算是我自己對於目前宏觀的「自學成果」
宏觀有啥用,我也說不清
但不懂宏觀,你碰上那些「二把刀」卻在你面前吹牛B的
就只能幹瞪眼後悔自己肚裡怎麼沒糧了
管理與接地氣
國內金融有一點超級畸形
就是99%的從業人員從未做過企業
雖然那句話叫沒吃過豬肉還沒看過豬跑
但是金融畢竟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
如果你對於客戶的了解都是紙上談兵
想想也是好嚇人的
要想接地氣,就得去琢磨:
企業是怎麼賺到錢的
到底什麼是好企業
如果翻譯成管理學的語言就是你要去學習企業的「商業模式」
推薦一本當年啟蒙的書
2008年出版的《高手身影》
我當年啥都不懂時看這些覺得好牛逼
才知道中國的商業原生態不是一兩個案例,而是一片叢林
值得你謙卑探索,細細琢磨
大學的節奏感
大學裡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叫:
高考狀元詛咒
往往外地高考考的越好的學生
來北京讀大學後,會有強烈的不適應感
最終畢業時再看
高考成績和找工作好壞基本完全無關
這些高考精英們大學一般有兩種過法:
死讀型和死玩型
死讀型的還能保持高中鐵一般的作息
白天上課晚上自習,依然高三活法但大學本質上就是一個小社會
李敖講過說大學一定要「混」
這種沒有「混」的能力讀四年畢業出來
廢人一個
死讀型的相反極端就是死玩型
這些基本都是高中被壓抑太久
到了大學報復性的反彈
男生當然最多的就是打遊戲啦
最悲劇的結果就是大一掛了一科
發現大學剛開始,就結束了
以後想努力也來不及了
所以上大學最重要的第一件事:
找到節奏感
大一:好好上課,混混社團
大二:選擇未來方向
大三:聚焦發力
大四:收穫的季節
大一最難以接受的就是需要好好學習
what?!
所有人都跟我說上大學就可以玩了嗎
我覺得一考定終生的高考雖然有問題
但是如果按照大學的學分績制度取你高中三年的平均成績
也許對於大多數人更是一種折磨
大一課程的典型特點是:
最枯燥、最無聊、最難
但如果大一的課程考毀了
保研和出國基本都會受到毀滅性打擊
認清事實吧
大一隻不過是高中的延續
到了大二,你該選擇人生方向了
保研、考研、出國還是直接工作
這四條路每個要的東西是不同的
有的需要實習、有的需要成績、有的需要論文、有的需要英語
這個階段每個人都會迷茫
誰能儘快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誰就能佔得先機
到了大三,每個人的路開始確實了
(或者說是一些選擇已經徹底沒戲了)
就是大家悶頭髮力的時候
不瘋魔不成佛
拿出高三的感覺
到了大四,一開學保研的名單就公布了
再過2個月,找工作的人也都確定了
學校里就剩下了出國黨和考研黨
我們的大學生活
就這樣悄悄的結束了
回頭想想
這四年過的真是快呀
實習還是實習
得實習者得天下
是江湖中最重要的一句秘訣
現在的大學教育是完全無差別化
還根本不接地氣
你不服氣的話,你讓任何一個名校金融專業的學生
寫份宏觀經濟數據的點評?
整理下投行的底稿?
聊聊國債收益率曲線?
都是兩眼一抹黑
啥都不會
那你這怪誰?
怪教育體制呢?
為啥企業招聘時都看重實習
因為實習才代表了你這個人「能用」
沒人愛培養新員工的
每個人都喜歡「即插即用」的熟練人才
除了找工作時必備外
實習跟談戀愛一樣
是個「試錯」的過程
我遇到過很多學歷還不錯的人
你問他你是想做投資啊?還是投行?
銀行?券商?保險?一級?
又是兩眼一抹黑
說我啥都不知道
每次都讓我覺得這大學是全白上了
所以你需要去不斷的實習去了解你到底適合做什麼
我建議主流金融行業最好都去實習看看
先去見見豬跑兒
看看是否願意十年後變成你領導的樣子
實習的時候把自己當做正式員工要求
往死里用才能學到真東西
圖書館的正確打開方式
圖書館這個東西
有人是用來上廁所的
有人是用來自習的
少有人有「掃平XX圖書館」的豪言壯志
大學的知識體系分兩類
一類是比深度,比如你的專業知識
另一類是比寬度,你要知道都有什麼
我當年在圖書的時候喜歡走書
走進一間閱覽室,也不管裡面是啥書
隨走隨看,遇到感興趣的就多看幾眼
如果你能這樣走遍一個圖書館
你一定會被現代文明積累的浩瀚學科體系所震撼
那在看的所有書中
我覺得最有益的是學科史
心理學史、哲學史、民國史
讀弗洛伊德讓人性豐滿
在批判唯心論前先讀讀原著
讀袁世凱是理解近現代化中國的鑰匙
都對我的三觀和看問題的方法產生了巨大的震撼
會覺得你前20年學的都是個P
學的也都是誤人子弟的東西
不如全部忘記
而當你離開大學後
就再也沒有這樣的時間和心境看書了
在這件事上千萬不要留遺憾
別做了一個「假學術」
如果說不鼓勵做學術,聽起來太嚇人
所以我加個了定語,叫躲開「假學術」
胡適講過一個叫
少談些主義,多研究些問題
國內大學階段金融研究傾向卻是:
只談模式,從不研究問題
比如研究在A股參與定向增發收益率如何呀
CPI和國債收益率有啥關係啊
寫的文章卻根本不好好琢磨這些問題背後的邏輯關係
就從WIND里下載一堆原始數據
刪減刪減 折騰折騰
往SPSS裡面跑個模型就齊活了
這TM叫什麼學術啊
我不是反對用模型,數學
你倒是先把問題研究清楚啊?!
既沒有探索精神
又缺乏實證的嚴謹精神
叫個毛學術
學生會與社團
大學是用來混的
社團是交朋友的地方
我們原來有句話叫
同行人比要去的遠方更加重要
話肯定沒錯
現在工作後很多人都問怎麼當個好領導
大學期間做社團是最好的領導力鍛煉
因為你要管理別人還不能給他們發工資
如果這樣的團隊你都能帶的好
等你能用錢激勵人時
一定會是無堅不摧
但在大學做學生會和社團也有兩個問題
第一個是精力不夠
你要上課、學數學、學英語、談戀愛還要弄社團
你一天有48個小時呀
我見過大學很多非常拼的女生(好像男生從來不努力,對自己狠的都是女人)
最大的問題就是什麼都想要
最後的結果就是把自己弄崩潰了
啥事也沒做好
第二件就是極其功利化
現在學生會這些東西已經變味了
要麼是為了加分去的
還有啥學習成績差的
靠干學生會最後支教保研
這都是啥風氣
你說大學是個小社會
我不知道你在20歲出頭的時候就接觸這些蠅營狗苟
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立一些flag
我現在想想,大學階段最應該珍惜的是
自由的時間
可以讓你去做一些整段整段的事情
這些事情都是你離開大學,就再也無法靜下心來做的,比如:
吃遍北京駐京辦
看完IMDB排行榜前100
每天跑五公里
踏遍北京城
這些東西都是你工作後
體會到案牘勞形後
才會追悔莫及的
戀愛養成記
無論從概率上還是事實上
大學戀情都很難走到最後
我最近反思了下為啥:
1.大學時候情商低
多分手幾次是唯一能提升情商的方式
2.濃度與經營
大學時候都是不顧一切狠狠去愛
哪會有工作後相個親
要麼是斤斤計較女人要白富美
男人要二環內有房有車
你不如直接買賣好了
現在大家工作壓力都這麼大
就算你再愛一個人
兩個人根本沒有那麼多時間相處
哪能像大學一起上自習每天膩在一起
高濃度的愛情往往給人產生一種錯覺
兩個人靠愛就夠了不用去經營
但一畢業,大家一忙,濃度必然下來
那個時候各種問題就出來了
世界上從不缺對的人
缺的往往是對的時間和相互磨合的心
願奮不顧身的愛情都不會被現實打敗
寫給金融小白入行的書單
寫給金融小白入行的書單
先看電影美劇後看書
好像是提起金融興趣的正確打開方式
最後的話
如果能回到大一
我會更願意去多做重要但不緊迫的事
你又會對當初的自己說什麼呢?
我大學裡最後悔的事情是沒好好健身
沒能在20歲時擁有最好的身體
推薦閱讀:
※陸金所實際收益有多高?
※90年代10萬元什麼概念?
※「熟練使用 Factset」到底需要多熟練?熟練哪些內容?
※Wirecard:這家德國支付公司,讓螞蟻金服「追」了五年
※FCF老師單挑視頻學習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