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得「拖延症」,是「專家」誤診

身在職場,十個有八個都說自己有拖延症:

  • 月初買了幾本新書,拆了快遞袋後,沒有再碰過;
  • 不是沒時間,方案一定要拖到deadline;
  • 3個月前準備收拾的換季衣服,等到了下個季度依然沒動過;

當事人說:

  • 「那能怎麼辦呢?」
  • 「誰讓我有拖延症」
  • 「我一定要等到最後才能做的完(好)」

每次看到那種面露難色,又寫滿無辜的臉。在心裡都默默的訕笑,你真的知道什麼是「拖延症」才好。

一、拖延症的真相

拖延症和中二病/懶癌,一樣都不是病。

拖延症,英文Procrastination。取意」將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 但並不是嚴格的心理學或醫學術語,而是用於描述人們拖延的行為和狀態。普遍認為,這是一個近年來興起的網路名詞,因為切合現代人的生活而流行開來。

A每天的日程基本如下:早晨9點半10點到公司,打卡,下樓買早餐或是咖啡,和同事在天台抽抽煙聊聊天,坐到工位上以後刷刷微博朋友圈,外網。然後到了該訂餐的時間,訂好餐,又到了抽煙時間。工作半個小時後,吃午飯。午餐結束後,休息半小時,再有半個小時過渡的時間,逐步進入工作狀態。持續工作兩小時後,和同事聊天半小時,到處走走。偶爾部門開個會,時間再無限順延。6點下班,他的工作,才剛剛開始。工作日5天,他至少有4天加班超過4小時,但是每天的基本工作還是可以按時完成的,整個狀態疲憊不已。

B的特點更為鮮明,他也戲謔的稱自己為「海綿」,不管任務整個進度如何安排,一定要等到接近最後時間才開始,deadline向後再拖幾天才能完成。原因是這樣壓力比較大,能集中精力。

無論是A和B,你們斷錯了病。

單純的做事拖拉或是懶得去做,只能定義為「拖延」,也僅是一種壞習慣,當「拖延」已經影響到情緒,如出現強烈自責情緒,強烈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自我貶低,伴生出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時,才能稱之為「拖延症」。

簡言之:你明知道這件事該干,但就是拖著不幹,同時心中還有強烈的焦慮感和負罪感。

拖拉+焦慮+負罪=拖延症

而多數所謂的拖延症,不客氣的講,真的只是懶,僅僅是拖,沒有負罪感,沒有內疚感。

二、我有病,你有葯嗎?

我有拖延症,怎麼辦? 像極了郭德綱相聲里無限循環的對白。

然而,對不起,真沒有。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如何克服嚴重的拖延症?」

這個問題的關注量和瀏覽量,都高得驚人並且也已經彙集了1000多條苦口婆心引經據典的答案。

這個提問者的案例描述,起碼在的認知範圍內,被震撼了。

首先,如果一個人需要用3年的時間,才被忽然看到的一條成功者的習慣震撼,同時體會到自己的差距驚覺自己已經「無法悔改」。客觀的說,可能很殘忍:您這個病,恐怕旁人治不了。

拖延症變成大家為自己辯解的口頭語的時候,很多暢銷書,都急著開始給大家開啟了藥方。

簡單翻閱過幾本,內容架構上基本大同小異:

  • 拖延症的分類
  • 分析形成原因
  • 拖延症的危害
  • 拖延症的治療

「拖延症「作為我們創造出來的一個網路辭彙,像」懶癌「和」中二病「本質上是一樣的。

90%的拖延症,偽拖延症,恐怕都不會因為看了幾本書,就治了這個病。

把消極的狀態,當成是一種病症。卻跳出了無數的人說:「我能治,我有葯「。不禁讓人聯想到,幾年前紅極一時的 」綠豆「醫生。

總結我身邊所有,自己聲稱患有「拖延症」的人,多半拖延的原因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 對可能性存疑(別人說行,我不這麼想)
  • 對工作目標及內容本身都不感興趣(目的是強壓的)
  • 對執行方法有疑慮
  • 實現的過程太漫長

真正的社會生活和職場生活不可能是「興趣班」或是「選修課」,即使你有幸選到了自己鍾愛的職業,但在追求自己感興趣的事業時,也絕對會遭遇到以上種種的現實問題。

但是這些現實的問題,更是你人生進階必須要去克服的東西。這些理性思維的鍛煉和心理成熟的提升,沒有人幫得了你,只能靠自己思維模式,認知的升級。

三、「真拖延」還是「慢決策」

關於人人都有拖延症這個說法,我們往往不僅僅是用來為自己的拖延找理由;同時用來描述身邊的人,作為放鬆自己的理由。

一般我們會用共同的認知:很多優秀的人,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因為他們比我們更有自控力,能更快地將事情付諸行動。其實,多數情況下他們還具備一個能力,是儘可能地去豐富自己的實戰經驗,為決策爭取更多的時間,不盲目相信直覺。

很多時候,拖延症是時下的流行病,大家的癥狀都大致相似:

  • 你的同事,提交方案的時間和你一樣,但也許他做了更多的資料調研;
  • 你的領導,在工作批複時忽然晚了幾天,但也許他只是在等你領悟其中的不足之處;

更多時候:客觀真相,你以為的真相,別人眼裡的真相,是三個根本不同的概念。

人有一個通病,經常不自然的應用同理心,當你默認為「拖延症「患者的時候, 就縮小了很多觀察的視野。

總結一下,「拖延」和「慢決策「的區別:

拖延」是被動的,是懶惰的表現;

慢決策」則是主動的、策略性的拖延,比如將不著急處理的事情暫時擱置,優先處理最重要的事情。

拖延」多是因為追求及時行樂,而過度折現未來;

慢決策「不僅要著眼於眼下的快樂,更要思考未來的代價,在今天與明天之間做出最優選擇。

拖延」缺少對時間和成本把控和考慮,只關注最後時限;

慢決策「,要對時間和成本進行權衡,如果時間是第一位要求,那麼就應該儘快行動,將延遲的時間降到最低;如果成本是更重要的因素,則應該就應該稍作等待,把握最理想的延遲時間。

往往有的人交圖慢,是因為先去追劇,打遊戲,臨近deadline才開始抓緊早晚的時間,整個人好像非常刻苦認真,但最終結果能夠明顯發現「匆忙」的痕迹。而有的人交圖慢,卻是因為接到項目要做調研,要分析問題,要優選方案,並保證最終出圖結果,出圖在他們眼中僅僅是作業鏈中的一個環節,他會依據計劃對整個計劃的實施進行時間成本控制,並嚴格按照最優方案執行。

四、給拖延症患者幾點建議

我身邊很多拖延症患者,無論手頭上有多少事情,總要等到 deadline 前才開工。有時不是因為不願意做,而是因為,高度的壓力會迫使他們更專註、更投入,他們得以摒棄平時容易分心和走神的狀態,這樣耗費的時間更短,節省下的時間,就是賺到了。

對他們來說,拖到deadline再開工,有種長跑時跑過極點的感覺:雖然非常疲勞,但精神上卻有著極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那麼,事實上他們並不是拖延症,因為這是他們選擇的工作方式,並沒有給他們帶來情緒上的焦慮和內疚。

也許就像上述觀點,拖延可能會激發一些正向積極的效果:

  • 工作中遇到障礙時,暫停一下,也許更容易跳出局限
  • 對工作要有判斷,有些無論我們投入多少時間和精力結果的事項,可以適當拖延

然而,所有與拖延妥協的前提都是:把「完成任務」在任務最後期限內完成或者有節制推後完成,並不是完全放任不管,至少要做到:

  • 對任務有確切的把握和掌控,確保自己能夠完成;
  • 對任務進行前期的規劃和思考,以期在最終執行時,能夠摒除一切干擾,直接上手。

說到底再如何拖延的底線和原則都不可能是放任無度的。 「對任務進行前期的規劃和思考」,其實就是一種行動。它並不直接執行任務,但要求你將任務納入考慮,為「發散思維」提供原材料,也讓自己得以全面掌握任務的概況。這樣,等到 deadline 臨近時,才能夠毫不猶豫,立刻動手。

如果你完全不去思考,只是等到最後一刻,才著手開工,連任務要怎麼做都不清楚 —— 這就不僅僅拖延,而是消極敷衍了。

世界上有兩種人:滿意自己現狀的人;不滿意自己現狀的人。

如果你有拖延症,但是你對現狀無比滿意,那你依然是某種意義上的成功者,因為你說服得了自己的內心,主宰得了慾望;

如果你有拖延症,對現狀不滿,但明白了所有的道理還是說:那我就是有拖延症,就是現在解決不了,怎麼辦?

沒有什麼怎麼辦。只沉寂在情緒里碎碎念,不肯走一步做改變,那你就是個loser,無葯可醫。


推薦閱讀:

看清自己,然後堅定自己——心理諮詢師學習手記
三體人有心理學嗎?
057 人性模型——簡述14種智力活動
內向星人生存手冊 | 退守,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TAG:职场 | 职业发展 | 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