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如何影響勞動關係?勞工學者有話說

共享經濟已成為當下最火的研究問題,引發了跨學科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共享經濟的本質是什麼?它與「傳統勞動關係」有何關係?進入共享經濟時代,意味著告別「傳統勞動關係」?面對這些問題,勞動關係學者的立場和看法是什麼?

.

作者:竇學偉

編輯:大蘑菇

美編:黃山

.

近兩年來,以互聯網為媒介的「共享經濟」無疑成為縱橫各界的「議題明星」。作為一種顛覆性的商業模式,共享經濟似乎推助了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和就業。在創造大量就業的同時,勞動關係學界也對此投以很高的關注。然而,在過多關注和過熱討論下,我們需要冷靜理性地思考共享經濟於人類經濟生活的意義,及其對勞動者和勞動關係的影響。

共享經濟會對勞動關係帶來怎樣的影響?此前,中國勞動關係學院的聞效儀教授就此發文提出批判性的觀點:

首先,共享經濟並未改變物品的生產模式,用於共享的剩餘物品仍是在「傳統的勞動關係」中生產出來的;

第二,以網約車、網路家政為代表的共享經濟實質上是零工經濟或靈活就業,這種經濟形態早已有之,不過在技術發展的背景下被互聯網化了,但其市場關係的本質不變,更不可與「傳統的勞動關係」(註:在組織內部建立起來的一套勞動關係調整體制)混為一談;

第三,共享經濟「推動或促進」了勞動力「脫實就虛」,將使整個勞動力市場的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從製造業流向服務業),從而對傳統的勞動關係造成重大影響,甚至「消滅」了勞動關係。

聞教授的觀點筆者基本認同,但囿於篇幅,聞教授的文章未能深入和展開,筆者深感其三論有諸多值得進一步闡發的觀點,於此文中做一補充。

一、共享經濟未脫離「傳統的勞動關係」

從物品的共享來說,共享經濟是一種商業模式,而不是生產模式。理論上來說,剩餘物品(或物品的剩餘使用權)是共享經濟的前提和基礎。無論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剩餘物品都建立在生產過剩以及不均衡財富分配的基礎上(在這個意義上,共享單車並不屬於「共享經濟」)。通過對剩餘物品的激活和市場再循環,共享經濟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資本主義應對發展周期性和經濟危機的新策略。

但是,無論如何包裝,無論被賦予多麼重要的經濟倫理價值(適度消費、合作互惠、環保節約和相互信任),都不能改變這樣的一個事實:用於共享的物品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製造出來的。物品生產的基本機制——勞動者普遍參與的工業化大生產並沒有徹底改變。換句話說,共享經濟的基礎其實是「傳統的勞動關係」的資本主義工業生產。

.

圖片來源:阿里巴巴

.

如果說技術升級和機器換人使商品的生產過程在未來有可能做到脫離大量勞動者的參與,那麼共享經濟是否有可能完全擺脫勞動者的參與而完全依賴機器運行呢?這或許是將來的發展方向,但目前來說只是一種想像的未來。

二、共享經濟帶來勞動者保障危機

從勞動者的角度來看,共享經濟不是勞動關係,而是一種建構中的關係調整體制。以上討論了共享經濟之物品與資本主義生產之間的關係,以及共享經濟的根源,那麼第三部分則進入到共享經濟內部,討論網路平台與勞動者(個體承包商)之間的關係。以互聯網平台為媒介的共享經濟對勞動力市場而言不啻為一場模式的革命,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市場關係的「進化」或「重構」。零工經濟早已有之,我國市場化改革之後,每個地區都有自發形成街頭勞務市場和正式的人才(勞務)市場。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和技術的發展,有形的勞務市集被搬到互聯網上,網路平台因其具有優勢的信息處理和資源匹配能力,逐步取代了現實中的勞務市場。

二是勞動關係的「退化」或「解體」。制度經濟學將交易成本視為界定組織邊界關鍵因素,交易成本是組織存在的理由。互聯網平台在調配各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的時候不再需要付出昂貴的交易成本,那麼工廠和企業的存在也就失去意義了,「傳統的勞動關係」也就失去存在的基礎。

.

圖片來源:網路

.

這兩個方面的參照體系不同,前者的參照物是零工經濟,後者則是工業經濟。不管從哪個方面來看,在共享經濟背景下,網路平台與勞動者之間的關係都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勞動關係。從形式上來看,平台經濟與零工經濟更具相似性。

勞動關係學者特別關注到平台經濟下勞動者的權益保障問題。零工經濟下勞動者的權益從來沒有得到過有效保障,而作為勞動關係退化結果的平台經濟更是避開了傳統的勞動關係調整體系,處於無保護的野蠻自由狀態。

這種情況下,學者的關照、共享經濟中勞動者的不滿以及輿論的質疑都 「可能」施壓於司法裁決和政治考量,再加上消費者需求和壓力下網路平台在可能採取的經營策略,都使得現實生活中的平台經濟在勞動合同、管理控制、社會保障、集體談判、團結組織和集體維權方面呈現出傳統勞動關係中社會關係調整實踐的色彩。

我們應當關心的問題是,這一建構中的關係調整體制是怎樣的?它是如何在多方角逐和博弈中建構起來的?它建立在「公平正義」基礎上嗎?作為弱勢一方的勞動者能否以及如何建構自己的權益?

三、經濟脫實向虛時代的學者使命

當下中國的「共享經濟」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的?為何會出現共享經濟繁榮?它能否最終消滅勞動關係?

一方面,實體經濟不景氣、製造業工人向服務業流動、金融泡沫、資本過剩加上自由市場與信息技術的飛躍發展等因素都促成了共享經濟繁榮。另一方面,在製造業或工業經濟中,典型的集體勞動關係未曾真正有效地建立起來,勞動者的權益也未曾得到有效的保障。

.

圖片來源:多維新聞

.

這就是我國共享經濟繁榮的基礎:經濟發展與勞動力人口「脫實向虛」、勞動關係秩序紊亂、以及金融資本過剩。大量熱錢在經歷了「實體經濟—房地產—股市」的循環之後走投無路,在新概念下瘋狂湧入,製造了共享經濟的金融泡沫。與資本熱潮相呼應的是井噴的就業需求,在實體經濟無法容納的情況下,為求生存與發展,大批勞動者無暇顧及自身的權益投入其中。在仍舊需要勞動者的合作才能維繫運轉的情況下,若不能建立起一個多方認可的關係調整體制,共享經濟可否持久將是一個問號。

共享經濟對傳統勞動關係的衝擊,給勞動關係學者帶來諸多挑戰,同時也提供了理論創新之絕佳機遇。有學者認為我們正處於一次「千年未遇之變革」的歷史前夜,大變革意味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形態的巨變,也意味著解釋它們的社會理論需要大規模更新。在這樣的機遇面前,研究者們很難不興奮。不過,我們也應意識到,變革不會一蹴而就,而是複雜的社會過程,由於起點不同,變革的路徑也是複數的。而且新舊更替不會那麼平順,新的歡愉與舊的悲慘並存,在把關注點轉移到共享經濟這種新熱點的同時,不能忘記那些仍是主體的產業工人。

.

本文首發於土逗公社

轉載請聯繫土逗獲得內容授權

推薦閱讀: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車主放棄開順風車,情願一個人獨自開車?
《富爸爸窮爸爸》幫助我一年內擁有三家店
沒看懂共享充電寶?這是大佬們在押寶5G時代!
共享充電寶的本質是什麼?
從共享產品中你會看到人性的哪些問題?

TAG:共享 | 劳动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