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當代派對舞曲之美 4 Techno

兩年前我寫過一篇《如何欣賞Techno?》的文章在專欄里,現在看來那篇有些過於感性,已經入了坑的人看了可能很爽,但給連起碼認識還沒有的人看,可能還是一頭霧水。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掃一眼,原文在這:

如何欣賞Techno舞曲?

今天DG準備稍稍理性一點兒地介紹一下這個東西,目的是讓各位對Techno還半通不通的、存有誤解的朋友能全面地認識她一下,已經開始發燒的也可以來看看DG個人對Techno的理解。

還是先來一支非常典型沒毛病的曲目吧:

Gabeen - Narcotic

這支應該就是很多人印象中Techno的樣子了:陰暗,沉重,重複——

而且很多曲目聽起來都差不多。

好吧最初我也是這麼覺得的,但即使是聽起來都差不多,這種舞曲還是成功拉我入了坑,那種深邃的、迷幻的抽離感讓我很迷戀,毫無疑問這就是我聽到的最好的電子舞曲呀!(當年就是這麼想的)跟這比Steve Aoki算個狗屁。

但是最初我很長一段時間都徘徊在「他媽的為什麼都差不多?」的困境中。因為最初是看了《Berlin calling》那個片子開始對Techno感興趣的,所以一開始就從Paul Kalkbrenner所在的廠牌BPitch Control聽起,進而開始聽的幾乎都是德國貨。

然後DG,就是今天此時此刻的DG,還是不得不在由衷地感嘆一下:

德國出產的爛Techno真他媽的多!

怎麼解釋這種現象呢?首先德國的Techno氛圍非常好,愛好者超多,夢(幻)想成為DJ的少年也非常多,於是廠牌也就很多了。但事實是殘酷的,雖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這個老師也並不能保證你肯定能成角兒,有可能即使他天天擺弄Ableton Live每周末泡在Berghin,也仍然無法成為一流的製作人。所以呢,如果中國的朋友們在瞎米啊網易暈什麼的日推里甚至北上成老遠請來的德國「一線」DJ的派對上聽到的Techno並不讓你覺得很屌很爽,那也不要急著否定這東西。並不是隨便一個德國DJ都能代表Techno舞曲的最高水平。

Techno絕對是非常NB的舞曲類型,它能長盛不衰絕對是有其道理的。那讓我說,Techno好聽在哪:Techno繼承了House美妙的律動,又營造了比House更奇妙的氛圍,是一種非常high的、「抽吸感」超強的舞曲類型。

「抽吸」這詞兒,DG在以往寫的東西里好像用過很多次了,再解釋一下吧。這個詞兒是我自己用的,意思是音樂把人從世俗的、具體的感情中拉到純粹自我的、抽象的世界中的能力。前人似乎並沒有這麼用的,但大家看多了應該能理解我的意思吧。

為什麼說Techno的抽吸感非常強,因為在聽大部分的House舞曲時,你雖然很有起舞的願望,但你在精神層面上還是感覺比較實在,還會想到跳舞的花招,舞池裡其他吸引你的對象等等「現實世界」里的事兒,而Techno這玩意兒的目的就是讓你把這些屁事兒都忘掉,甚至連怎麼跳舞都忘了,只會隨著情緒亂蹦。雖然後來House也出現了催眠感加強的形態,但比起Techno,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於是在這樣的派對上,舞客會感到精神和身體都獲得了解放、治癒,絕對是非常爽的體驗。

是時候祭出DG心目中的Techno第一神曲了:

Flooplan(Robert Hood) - Baby baby

大家可以比照著我前面黑字那段概括的內容聽一下,是不是這個感覺。

其實Techno絕對不是聽起來都差不多的音樂,那些把東西做得都差不多的製作人,一晚上放的都沒啥變化的DJ,只不過是因為沒有理解Techno的精髓,只看到了表面,以為只要給上渾厚的低音,加幾個怪怪的尖叫,每隔32小節來一段去掉底鼓的段子,16小節後再加上底鼓順便來個嘶嘶嘶的噪音pad,這就是泰克鬧啦——如果東西都這麼簡單就能上檯面,那麼人家大神和你們DJ愛好者的差距又在哪呢?

說句不好聽的,按他們那麼做,跟EDM又有多大差別呢?一個自詡巨星一個自詡文藝青年罷了!

說到這DG還是要強調一下:完全沒有詆毀德國Techno的意思,真事兒的。德國為Techno的發展壯大做出了比底特律老黑們還重要的貢獻,雖然爛歌多但也正說明人家全民皆製作人都DJ哇是不,群眾基礎好了,真大神自然還是多。

再來一支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正宗德國貨:

Ben Clock - Check for pulse

聽到這裡或許有人也能聽出,美國人Flooplan(也就是Robert Hood,後文還會提到)和德國人Ben Clock做的東西有一些不同。為什麼會與這種不同?

可能不太全面的Techno簡史

早期(美式)的Techno其實就是更機械化的House: )n

目前主流的觀點認為Techno誕生在底特律,由「底特律三傑」Juan Atkins、Kevin Saunderson和Derrick May開創,也有人認為真正的開創者是Kraftwerk,他們創造了Techno這個詞,用來形容他們用電子樂器和新技術製作的流行化的電子音樂。

DG個人的理解,Draftwerk是電子音樂流行化的鼻祖,他們的東西影響了早期的美國民間/地下的電子舞曲製作者,也間接影響了三傑;而三傑是從社會文化層面真正把這種機械化的聲音帶到舞池裡的人。這種爭論沒什麼意義,只要知道有這麼兩回事兒就行了。

三傑的早期作品毫無疑問也借鑒了芝加哥那邊的東西(House),所以早期的作品聽起來是這樣的:

Derrick May - String of life

包括後來被認為界定了Techno起源的1988年出產的合集:

Techno! The New Dance Sound Of Detroit

大家聽聽看,反正我聽著就是芝加哥House,最多可以加個「Acid」。

後來,底特律的Techno變得越來越機械(實際上最早的泰克鬧不斷重複就是因為設備太次人手也不夠),速度也漸漸快了一些,漸漸地就跟House劃清界限了。

Techno跟House的根本區別就是「機械」,更強調重複。所以Techno聽起來就似乎更缺少了一些「人味兒」,多了一些瘋癲。

既然是得不斷重複,於是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這個loop得賊拉帶感,賊拉引人入勝。然後,製作人/DJ還得有本事用一些巧妙的方法讓這個loop既不斷重複又有些有意思的微妙變化。

但底特律人在律動上基本還是按著House的路子來的。美國黑人做的音樂,圖的就是一樂兒,得能蹦躂起來才行,所以最講究的就是律動,要蹦躂起來就得有groove。

來聽聽更成型一點兒的Detroit Techno:

Robert Hood - Electric Nigger Pt. 1

Robert Hood,是最早提出Minimal Techno形態的製作人/DJ,他的DJ現場以及製作的單曲都是頂級的,有機會接觸的朋友一定不能錯過。

這個極簡泰克鬧後來被一個深受了底特律泰克鬧的加拿大青年發揚光大,也就是當年的Plasticman,今天的地下派對界大佬Richie Hawtin。

同時,有良好電子音樂基礎的德國地區也承襲了底特律的Techno理念,借著柏林牆倒塌的東風,開啟了Techno的全盛時代。這段兒舞曲愛好者都知道,就不多說了。

然後我總結一下:

最初Techno舞曲在底特律創始的階段,這幾個年輕人一方面在模仿芝加哥的DJ前輩,另一方面又沒啥好設備,就是Roland公司那幾款破破爛爛的合成器(現在都炒到幾萬一台了),所以早期的底特律泰克鬧多重視律動,但空間感、氛圍的營造上略差。

而德國佬和去柏林發展的外國人們在後期有了更好的條件,在空間感和氛圍營造上更進步了,可惜其中的某些人不很理解或不太喜歡重視「律動」這東西,就在在空間感和氛圍營造上下了更多的功夫,律動上差了一些。

所以在一段時間裡,德國的Techno跟底特律的原裝貨有很大的區別。但近年來,底特律製作人生活得好一些了(有些還成為了富人),更新了設備和製作手段,作品更加細膩;德國製作人/DJ們可能也意識到了律動的重要性,更多律動和氛圍俱佳的作品從德國產區出現。DG個人看來,這兩地產品的區別正變得越來越小。在其他地區如加拿大、日本等,也出現了一些各具風格的優秀廠牌。

曾經和未來

Techno舞曲曾經有過非常「露臉」的經歷,就是DJ Carl Cox曾名列DJ Mag 100的第一名,沒錯就是今天這個蛋糕與香檳齊飛,假打共嫩模一色的「世界最佳DJ排行榜」,今天的我們甚至很難想像Techno這麼「艱深」「清高」的風格能占上那個榜的前五十。

表面上看,Techno藝術/文化似乎沒落了。但實際上,創作、播放Techno的音樂家並沒有減少,製作技術也在與時俱進,每年也是各種音樂節地走著。也就是說今天的Techno雖然不算極其風光,但仍然有很多粉絲,算是平穩前進。

但DG說句實話,論勢頭,Techno如今尚不如House。年輕的好DJ、新的好作品不算很多。世界範圍講的話,DG靠上網和收曲子來分析,個人感覺很久都找不到一支值得收藏的新曲,倒是回頭翻那些老傢伙90年代的東西比較有味兒。

而且確實,這東西好多年聽著都沒多大變化了。誠然經典的形式已經非常美妙,即使不再有任何進化也仍然是很美的音樂。但如果一直保持著這種孤芳自賞的狀態,很可能未來我們只能去柏林才能玩兒到真正的Techno派對了。

以我國目前的情況為例:這三四年來新DJ、新製作人井噴式地出現,但大多數都去糊EDM,也有不少玩玩Trap、Nu Disco,而看得起我大泰克鬧的沒幾個。自稱能放Techno的DJ倒也不算少,但大多只是他們自以為能放而已。set有見地、能製作拿得出手單曲的,我們能看見的還是那仨倆老人兒,可能也有一些在真心在做Techno還做的不錯的年輕人,但我們見到他們的機會並不多。

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國際上EDM風太猛,而我國的電子舞曲圈現在還處於初級階段,跟著外國的屁股後頭走,自然忽視了Techno這種「小眾舞曲」。

另一方面不得不說,Techno的門檻確實比較高,一方面只有對聲音非常敏感的人才能聽出她的好來;另一方面這個人還的有主見,絕對忠於自己的感受,不盲目跟風,不愛瞎湊熱鬧,才會最終走進Techno趴的門。說句難聽但我覺得很實在的話:我國這樣的人非常少。受眾對Techno的接受度也不高,於是藝人要麼不屑、要麼不敢太深入這門藝術。

DG在這隻能說:Techno是很美很美的音樂,Techno趴如果做起來了,也絕對是非常好玩的。

大家如果在EDM音樂節上被高頻尖叫轟炸得疲了,自拍發朋友圈發厭了,不妨都嘗試一下這種厚重深邃又有情境的聲音,嘗試一下不看手機徹底沉浸在音樂中的玩法,也給那些還在為Techno添磚加瓦的小DJ、小製作人一點兒展示的機會吧。

說到這不妨加個小節目:看到本文的Techno DJ有興趣的,在評論區留個名「Techno DJ XXX+原創單曲或set的鏈接」,歡迎有興趣的聽友、舞客們來認識認識。

適合Techno的場合與舞蹈

個人還是覺得Techno最適合不太大的場地播放,不要超過1000人,因為Techno的低頻厚重,美式強調律動,德式強調氛圍上的幽深,太大的場地都不太容易體現這樣的美感。

那麼咱要是實在想在大場地實現這種東西該咋辦?所以要有Trance哇 : ) 這段兒留個話茬往後再說。

至於Techno匹配的舞蹈,如果你會跳House的話,跟著跳House沒太大的毛病。但因為Techno是更強調精神沉溺的音樂,所以很可能你跳著跳著就忘我了,而且周圍人都像沙丁魚罐頭一樣擠在一起扭動,不太好給你騰地方。

那就跟著大夥像沙丁魚罐頭一樣擠著扭吧,到了情感迸發的時候吼兩嗓子沒毛病,搞不好你一吼會帶起好多人嗷嗷叫喚。

最後DG還是忍不住要嘮兩句半斤小燒以後的嗑兒。

曾經我作為DJ的願望就是在一個小小的但很酷的club里駐場,每天放著泰克鬧,和二三百個舞客擠在一起揮灑汗水,不時去世界各地某些犄角旮旯的地下音樂節耍兩刀,這就很棒了。

然而這個願望這麼多年了也沒能實現。我也覺得這事兒不太可能在我40歲以前實現了,因為我很清楚,如今在國內靠放Techno連一個月一次的例行派對都很難支撐,更別說駐場,甚至可以說,我靠放Techno根本就沒法去「做一個DJ」。

很遺憾,目前我以DJ的身份出現,根本就無法為國內這個文化圈做出任何貢獻,我不認為我作為一個創作者、表演者、服務者是平庸的,但確實沒人來聽,沒人來玩,影響力也就無從談起。

所以,Dizzy Groove是一個因為無奈而誕生的符號。經營這個符號近三年來我也發現,大家喜歡聽我瞎BB勝過喜歡聽我的舞曲,這讓我哭笑不得。

我一直堅持經營DG,往高大上了說,至少我可以通過這個符號給這個世界一些小小的貢獻、小小的好改變;往私了說,或許DG可以靠他的瞎BB救我本尊重新回到DJ台上,哪怕放的不是我最初最喜歡的東西。

也巧,就在我準備開始寫這個專題的第四期Techno前的一兩天,我突然考慮應該先徹底放棄製作和收藏Techno舞曲,一方面在這玩意兒上多花精力對我重回DJ台上毫無推動作用,純屬浪費時間;另一方面,做好Techno需要完全沉溺的狀態,我現在根本無法分給她那麼多精力,放棄其實是一種尊重。要做的話,等我先靠一些很多人能喜歡的東西穩定下來,等從容一些了再說——那可能也就是四十歲往後了。

然而這篇寫到即將結束,我又有些不舍。我的時間確實不多了,做Techno這件事還是先留給時間充裕的年輕人吧。還是那句話,建議大家嘗試嘗試不一樣的東西,說不定你們來玩兒的一多了,DG就很快又能在舞池裡給大家放他最會玩兒的Techno了。

而我現在能做的只有這篇給Techno寫的軟文: )請大夥笑納

推薦閱讀:

EDM到底指哪一類電子音樂?
大張偉的EDM水平到底如何?跟《蓋世英雄》那些人相比如何?
如何評價Alan Walker新歌《The Spectre》?

TAG:Techno科技舞曲 | 电子舞曲 | 派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