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到了,有時候找不到女朋友其實是你的思維有問題!

在古代,這不是什麼難題,因為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個時候,男人不需要為找女人辛苦奔波,因為有父母替他安排,有媒人幫忙物色。

到了近代,情況還是差不多,多數人還是靠「父母、媒人」安排。即便已經開始有了自由戀愛,但也只存在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之間,而且也沒那麼美好。比如胡適,一輩子和父母指定的老婆好,即便不滿也不敢多言。魯迅也是,他命好點,和自己的學生愛人許廣平在一起了,但也沒敢休了老家老婆。

到了新中國成立,這也不是什麼難題,前幾十年,男女結合還是靠組織分配,或者媒人介紹。

真正婚戀自由的開始,還是在改革開放之後。但說實話,在改革開放前幾十年,這個問題也並不突出,因為男女比例平衡,因為還有媒人介紹,還有「父母之言」(女生一到25、26父母就會緊張,女生自己也會緊張,有時就會急著把自己嫁出去,隨便將就找個人過日子)。

進入21世紀後,男人和女人發現自己有更多選擇權,大家都不急了(父母也不那麼施加壓力了),大家都在觀望,大家都在等待。

而區別在於,女人是主動在等待,男人是被動在等待。隨著男女比例越來越失衡,這個時候,時代難題出現了:光棍危機。

從小到大,沒人教我們戀愛,在毫無準備的,毫無經驗的情況下,我們卻要投入一場看不見的競爭,你看不見你的對手是誰(有特定目標時,我們或許能知道自己的對手是誰),也不知道對手有多少(如果你對象非常優質,對手至少在5名以上)。

如果我們還在被「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感動,如果還在被《泰坦尼克號》之類的浪漫愛情電影所蠱惑,如果還相信一見鍾情、天命所歸,我們無疑放棄了自己的主動權,無疑把自己的感情、命運交付給了未知的「安排」。

如果我們還在憑自己激情,憑自己的直覺去追女孩子、去戀愛,肯定免不了磕磕碰碰,甚至頭破血流。

我們的父輩認為這些磕碰理所當然,能忍則忍,然而過去的經驗不管用了,我們自己、我們的女生朋友們則是一有磕碰就換。

誤區一:忽略自己的形象建設,以為靠內在就可以吸引女孩子。

說過不下10次了,外形是男人的「簡歷」,敲門磚。如果你外形沒得救(多數男人捯飭下,基本能提高三分),你就必須在其他方面努力,比如金錢,比如社會地位(想想黃渤)。

如果一個人,既沒外形、又沒金錢,又沒社會地位,只有內在,能不能把到妹呢?

能!但會非常辛苦,非常困難,你要比別人多幾分勤奮,可能還需要一個好運氣來幫忙。

誤區二:試圖說服一個女生和自己在一起

這個本質上和推銷差不多,大部分這麼做的男人都是中了浪漫電影的毒,以為必須要明確向女生表白,女生才知道自己喜歡她,自己表白不成功,是因為堅持的力度不夠。

真相是,只要不是特別傻的女生,你對她的心意她都知道,而且最關鍵一點,你把決定權交給了她,而女人內心都拒絕處理這種難題,你越跟女孩子壓力,她越心煩,最後只有簡單拒絕處理算了。

誤區三:喜不喜歡你和要不要和你在一起是兩回事

很多男人都搞不懂,我們追求的應該是讓女孩子喜歡自己,而不是天天求一個結果,求在一起。

很多人都不知道,於是他們天真的以為喜歡就要在一起,直接導致他們所有的行為都是圍繞在一起,而從來和女孩喜歡他沒有關係。

誤區四:聊天不吸引人

聊天只是表達魅力的工具,聊天能吸引人,是因為人有趣。所以聊天吸引人的前提是,你個人很有魅力,如果你知識面貧乏、思維方式呆板、是根本無法用聊天技巧來彌補的。

誤區五:妄想僅僅通過聊騷,確定長期關係。

許多人喜歡和女生在網上聊騷,聊得熱火朝天,希望能聊到叫老公老婆,摸摸抱抱,然後再見面,行魚水之歡,然後開始幸福的沒羞沒臊的生活。

但這樣約炮還行,如果在網上聊到海枯石爛,轉到現場彼此感覺不怎麼樣,是不會開花結果的。

誤區六:屌絲逆襲,多半是夢

電影裡面有很多屌絲逆襲的故事,現實生活中也有。但人與人之間是存在社會階層的差異的。

「屌絲」能逆襲成功只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屌絲已經不是屌絲了,他邁入了一個高的階層;另一種是:他把自己偽裝成一個高階層的男人,而且必須是一個很高明很努力的騙子,功夫不到家,騙也騙不到。

除掉這兩種情況,如果你想攀高逆襲,基本不可能。


推薦閱讀:

被從前的同學誹謗,現在單位同事都對我敬而遠之怎麼辦?
五個連曉老師都相見恨晚的道理
情商高的人是如何吵架的?
一段隱藏在西遊記角落裡的高情商
《芳華》里卸磨殺驢的政委是個好領導

TAG:撩妹 | 恋爱 | 情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