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頭髮梳到梳子起火是怎樣一種體驗?
為了安全起見,管制刀具、槍支彈藥、易燃易爆品等不讓上飛機尚且能夠理解。
但讓人摸不清頭腦的是,看上去完全無害的乒乓球,在幾年前竟也是飛行的違禁品之一。
別說隨身攜帶,就是託運都不行,休想讓它靠近飛機。
原來根據《中國民用航空安全檢查規則》,易燃易爆物品清單中就包括了賽璐珞。
而那時賽璐珞正是製造乒乓球的主要材料,所以乒乓球自然也不能上飛機。
若國際大賽想要用乒乓球也只能將其裝在5℃的集裝箱內,靠公路或海路運輸。
畢竟賽璐珞是出了名的易燃,就算沒有明火也能自燃,一經點燃火勢巨大,難以撲滅。
圖:賽璐珞乒乓球點燃瞬間
估計不少人的童年,都有過自製煙霧彈的經歷。
用煙盒鋁箔紙包住乒乓球,用明火在外層加熱一會,就能產生大量濃煙,像極了警匪片中的煙霧彈。
這其中就是利用了賽璐珞乒乓球易燃和能產生有毒刺激性煙霧的性質。
那時候頑皮過朋友,能活到現在也是命大。
從2014年起,國際乒聯就已經把賽璐珞乒乓球,換成更加安全的醋酸纖維乒乓球。
現在各大製造商也已停產賽璐珞球,這也標誌著賽璐珞材料已徹底告別大規模的商業使用。
因脾氣火爆、安全性差,賽璐珞已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但身為百年前的塑料界鼻祖,它也曾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
除了賽璐珞,它還有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假象牙」,其淵源也得從一顆撞球說起。
撞球,從十五世紀開始在北歐皇室和富人圈子裡流行,被稱為室內版的槌球,綠色的檯面便是模仿的草地。
後來,撞球運動也從貴族圈子拓展開來,逐漸成為一種在世界範圍內流行的體育項目。
然而,隨著撞球的需求越來越大,大象們也遭了殃。
從撞球出現到19世紀70年代,所有的撞球都是象牙所制。
因為象牙的性質特殊,經歷幾千次高速撞擊都不會損壞。
而且強韌之餘它的可塑性還高,能被刨成球和染成不用顏色。
再加上價格昂貴,一根象牙大概只能制5個撞球,最初興起也十分彰顯貴族身份。
然而當撞球在各大酒吧盛行時,貴也成為了象牙撞球的最致命缺點。
為了獲取象牙,光是在英國,一年就能殺死一萬多頭大象來製作撞球。
隨著象牙的稀缺,撞球價格也開始水漲船高,眼看著普通百姓就要玩不起。
為了降低成本,精明的製造商也開始尋覓新材料,來代替這日益稀缺的象牙。
「費藍卡倫迪公司,全球最大的撞球製造商,現慷慨提供一萬美金,贈予發明象牙替代材料的人」。
這就是1865年,《紐約時報》上一則懸賞廣告。
重金之下,必有勇夫,約翰·海厄特也準備衝擊這個大獎。
他雖只是一名印刷工人,但同時也是民間化學家,開始與弟弟在家中倒騰著實驗。
圖:約翰·海厄特(John Hyatt)
其實早在1851年,英國發明家帕克辛就曾將棉花進行硝化處理,並溶於乙醇和乙醚溶液後製得一種加熱可塑型的新材料「帕克辛」。
但因造價昂貴和性質極其不穩定等缺陷,無法投入工業量產。
於是海厄特便沿著「帕克辛」的製作思路,在溶劑中多加了一味樟腦,硝化纖維就變成了一種柔韌性高、硬而不脆的新材料。
當時,海厄特也給這種新材料取了個非常貼切的名字「賽璐珞」(Celluloid),因為原料纖維素的名字便是Cellulose。
圖:纖維素的硝化
但是當時的酒吧老闆並不滿意海厄特用賽璐珞製造的撞球,因為在其還未完全改良時極易發生爆炸。
有的人甚至說:「只要球一相撞,店裡的所有客人都會掏槍」。
所以到最後海厄特也沒有得到那一萬美元賞金。
圖:早期的賽璐珞撞球上,都會標上「警告」
不過海厄特那時已不在乎這點小錢了,因為賽璐珞這個發明就夠他賺個盤滿缽滿。
1870年,年僅28歲的海厄特已擁有了賽璐珞的專利權。
除了巨大的撞球市場外,賽璐珞幾乎可以覆蓋人類的整個日常生活,很多種材料都能被這種便宜的新材料替代。
圖:1890年一家賽璐珞工廠
靠著用賽璐珞製成的梳子、紐扣、假牙牙托、毛刷、刀把等琳琅滿目的商品,鈔票大把大把地飛進海厄特的口袋。
然而,也正是在事業蒸蒸日上之時,他卻因賽璐珞的專利權被告上了法庭。
圖:發明「帕克辛」的帕克辛(Alexander Parkes)
來自英國的史皮爾聲稱,他早於海厄特將「帕克辛」溶於樟腦溶液,獲得類似賽璐珞的材料「賽羅耐特」(Xylonite)。
雖然賽羅耐特當時並不能投入生產,但史皮爾卻是第一位擁有樟腦溶劑專利的發明家。
然而身在美國的海厄特也很懵,因為在這之前他都不知道「賽羅耐特」這種材料,並否認了抄襲之事。
所以,最後法官判決兩人都不能獨享硝化纖維素塑料的專利。
圖:賽璐珞廣告
但談起新材料,歷史上也將賽璐珞認為是第一種投入商用的塑料,並稱其為塑料鼻祖。
這場專利之爭雖使海厄特元氣大傷,但判決結果卻給社會帶來了不少好處。
因為沒人能擁有專利權,賽璐珞等塑料也開始進入高度競爭的飛速發展時代。
生在數碼時代的我們,常常把膠捲視作復古和情懷的標誌。
然而在膠捲之前,還有一種更加復古的底片叫玻璃底片。
因為玻璃的笨重和昂貴,攝影這門藝術也只能是有錢人的專屬玩物。
那時候的富人出遊,甚至還要專門僱人或動物來搬運一大堆玻璃底片才能上路。
圖:玻璃制底片
而賽璐珞的出現,則改變了這一切。
在賽璐珞推出的同年,喬治·伊士曼就發明了一種賽璐珞材質的膠捲。
它不但體重輕、體積小,再加上底片本身也是軟的,所以可以輕易捲起來塞到小桶中,輕便小巧。
而且這種的賽璐珞制的膠片,還比原本的玻璃制底片便宜不少。
圖:喬治·伊士曼
當時喬治·伊士曼還發明了使用塞洛路膠捲的相機,這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柯達相機。
從此,攝影也成了百姓能夠消費得起的尋常物,賽璐珞膠捲也成了視覺文化史上的一大轉折點。
圖:Kodak No.1,世上最初的消費型相機極其廣告語
除此之外,賽璐珞軟底膠捲的誕生也同時催生了電影科技的進步。
在電影誕生前,我們都知道連續的圖片變換,可以製造影像在動的視覺效果,如走馬燈和翻頁小人書。
但賽璐珞膠片的出現,也使這些「動態圖片」,變成了信息含量更龐大的電影。
而且這種連續的膠片電影,還能投影到大屏幕上,成為一代人對戲院的記憶。
不過說起賽璐珞三字,總是繞不開動漫產業的賽璐珞時期。
原理是使用賽璐珞製成的透明膠片,將人物畫在膠片上,背景畫則在紙上,所以也叫賽璐珞動畫。
圖:賽璐珞動畫原理示意圖
在歷史上,賽璐珞動畫很長一段時間是「手繪動畫」的代名詞。
我們小時候看的聖鬥士星矢、變形金剛等都是屬於賽璐珞片。
雖然到現代這種方法已不適用,但賽璐珞仍是動畫中的一種獨特風格,以復古的色彩和質感勾起人們的懷念。
賽璐珞的出現,在那個年代很大程度地改善了我們的生活。
除了可替代象牙制的撞球、厚重的玻璃底片外,賽璐珞幾乎滲透進人類日常的方方面面。
圖:賽璐珞紐扣
衣服上的紐扣、脖子上的「珍珠」項鏈、「玳瑁」梳子、電話外殼、梳妝盒、眼鏡框、孩子的玩具,甚至是老人嘴裡的假牙都是賽璐珞製品。
它可以替代傳統的象牙、龜殼、琥珀、黑玉等一系列代表著富貴的高價材料。
以前只有富人能擁有的,現在工人階級也可以以假亂真,滿足一下心理需求。
圖:賽璐珞玩具
但是,不管賽璐珞的出現給了人類多大的便利,也難掩其「致命」的缺點。
賽璐珞原料硝化纖維素,如果硝酸酯化程度高(含氮量12.6-13.4%)的便稱之為「火棉」(Guncotton),非常易燃易爆,是無煙火藥的主要原料。
而硝酸酯化程度較低(含氮量10-11%)的硝化纖維素,便是適合生產賽璐珞的「火棉膠」。
圖:一點就燃的火棉也是魔術師的道具
雖然叫法不同,但賽璐珞還是繼承了「火棉」的暴脾氣,哪裡不爽「點」哪裡。
曾經有句話說,沒有失過火的賽璐珞工廠,不能叫賽璐珞工廠。
而且賽璐珞燃燒後,還會生成各種有毒氣體,缺氧時還會產生一氧化氮、甲烷、氫、一氧化碳和氫氰酸等易燃又易爆的劇毒氣體。
婦女手持剛買回來的「玳瑁」梳子,美滋滋地梳理著頭髮時,梳子竟突然自燃,美麗的秀髮瞬間燒光。
這種事情在賽璐珞佔領市場的年代,是極其常見的。
1899年6月8日《舊金山呼喊報》,就報道了同一天內連續發生的三起賽璐珞梳子起火的事故,三位女士頭髮被燒個精光。
圖:1899年6月8日《舊金山呼喊報》
除了梳子以外,用這種材料製成的產品都曾大量出現過類似事故。
走在路上紐扣火了、BBQ時眼鏡炸了、戴在脖子上的珍珠項鏈化了、孩子抱著娃娃靠近壁爐燒傷了,比比皆是。
電影《天堂電影院》中就曾有一幕,因放映時膠捲過熱起火,放映員為搶救珍貴的膠皮而永遠失明。
在真實的歷史中,膠片過熱起火的案例更是數不勝數。
所以,賽璐珞在成就了電影科技之外,也毀滅了不少珍貴的電影底片。
隨著科技的進步,賽璐珞底片也逐漸被更安全的三醋酸纖維片或滌綸片取代。
而在其他領域,作為替代品出現的賽璐珞也在歷史的長河中,被其他新材料替代。
從19世紀開始沿用百多年的賽璐珞乒乓球,也在2014年被聚酯纖維制的新乒乓球取代。
新老乒乓球燃燒對比,圖片來源:好奇實驗室
在歷史上,幾乎每一個節點都會出現不同的材料為人所用。
塑料家族也不斷龐大,電木、尼龍、黑膠、聚酯塑料、聚苯乙烯、有機玻璃等共140多種,名字已多到叫不上號。
然而在現代社會,塑料卻是最不受人待見的一種材料,幾乎與廉價和污染划上了等號。
但是回溯歷史,幾乎每種材料都有著其優點和缺點,科技也一直嘗試著將其優點放大,缺點縮小。
縱使技術革新得再快,我們也不會忘記它們曾給人類社會帶來過的光輝。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