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攝影丨手機鏡頭中的建築美學

文/KKM

攝/韓松 KKM

城市建築攝影,在手機攝影特別是旅行拍攝中幾乎是最常見的拍攝題材了。無論古典建築還是現代建築,都是直觀的視覺符號,很容易能轉化成我們的攝影語言,然而,真正好的手機建築攝影作品並不多。建築攝影,需要我們對建築(Architecture)多些理解,而非僅僅對建築(Building)的「樣式」進行記錄

-

1 /

從理解建築的內在美開始

我們談論建築的古典主義、巴洛克風格,以至一些商業化營銷用語如「地中海風格」「美式」「西班牙風格」,其實談論的都是建築的「外在美」。對於攝影來說,更上一個台階的做法,應該是透析建築的內在美,然後再通過我們可以看見的形式表現出來。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句話,「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這絕對不是藝術家無病呻吟式的感性比喻,而是對建築內在魅力最好最精準的詮釋。音樂的「好聽」和建築的「好看」是這兩種藝術形式的外在美,而他們共同秉承了這樣一些內在美:格局,節奏, 數學化的比例、對稱、均衡,對比

▲ 韓松/攝 iPhone 7p

玻璃金字塔:貝聿銘設計的盧浮宮擴建工程

▲ 韓松/攝 iPhone 7p

莫斯科紅場:聖瓦西里大教堂在水中的倒影

▲ 韓松/攝 iPhone 7p

葡萄牙里斯本:狹窄的街道兩端聳立著連續的民居群,體現良好的圍合感

▲ 韓松/攝 iPhone 7p

西扎設計的葡萄牙館:人物的出現彰顯了建築高大的尺度

所以,就攝影來說,我們的目光或許不應總停留在建築最終呈現出來的「門臉兒」上,而是拍出建築精神的本質。在談構圖的時候,我們曾經專門梳理過節奏和韻律、比例、對比和衝突等問題,其實這些內容在建築攝影上最合適不過。

-

2 /

觀察:從建築之美到攝影之美

建築的語言怎麼轉化為攝影語言?

城市建築攝影是原畫冊攝影師的主要拍攝題材,為此我們總結了建築攝影五字訣——「空、白、人、形、光」

2.1

"表現空間比表現實體更重要"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這是老子在《道德經》中的一句話,在過去的分享會和課程中,我們多次提到。它說到的是「 無之為用 」的道理——我們用陶土造器皿,利用了陶土中空的部分,器皿才能使用;我們建造房屋,利用了四壁窗戶圍合起來的中空部分,房間才能使用。相應地,我們觀賞(拍攝)建築,看到(拍到)的是內外牆、柱子、門窗,然而真正體現建築精髓的卻是其中的空間。

空間沒有辦法被真正的「拍到」,但是我們能拍到的是圍合成空間的各個面。它們有了長、寬、高,空間便有了形狀;它們有了顏色和質地,空間便有了情緒。無論我們之前是否真正注意過空間的存在,我們在拍攝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被建築的空間所感染。例如我們拍攝哥特式教堂的內部,看到的是豎直向上的線條和高大的尖拱,但真正讓我們目光向上心生畏懼的,實際是高大空間的尺度和驚人的長寬比例;遊客們拍攝京都千本鳥居,看到的是依次排開紅色鳥居,但真正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鳥居立柱和橫樑圍合成的部分;我們深處香港中環,所看和所拍是林立的高樓,而真正讓這片城區與眾不同的,是建築之間形成的街道空間的驚人距離和對抗。

▲ 韓松/攝 iPhone 7p

京都千本鳥居:密集的鳥居立柱形成一個半圍合的空間

無論如何,我們帶著「空間」的世界觀去觀察,想想「有」和「無」的辯證關係,這對於建築攝影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2.2

"留白,主題集中"

由於拍攝者本身就身處「環境」中,所以很容易讓我們對環境本身的拍攝找不到主題。所以很多建築攝影,尤其是手機隨拍的建築攝影成片都會顯得混亂不得體。大膽地留白,使照片所要表達的主題集中,是建築攝影一條重要的法則。大部分建築的幾何感是很強的,幾何形狀硬朗的視覺感受和幾何與生俱來的精確的「數學性」對於其他元素的介入是十分敏感的

對稱的柱廊,網格狀的玻璃幕牆,圓形的穹頂,簡潔的玻璃幕牆都是我們拍照中常遇到的幾何元素,在取景和後期裁切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學會「保護」好這些幾何元素不受破壞,通過背景留白和元素的歸納,讓這些元素充分表現,使他們成為照片中的「視覺骨架」。

▲ 韓松/攝 iPhone 7p

日本金澤海未來圖書館:通過背景大面積的留白和幾何元素的規律重複使畫面變得十分簡潔有章法。

2.3

"觀察人與建築的關係"

很多時候,真正讓一幅建築攝影作品具有活力的還要靠人物的表現。

在建築攝影中加入人的元素,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移情」。人們觀看照片的時候,總是會找最熟悉的東西作為參照,在潛意識裡去解讀,我們最熟悉的自然是自己身體。例如建築是高大還是低矮,如果單看一幅沒有人物的照片我們很難直觀感受,但如果有人物在其中,除了形狀的信息,我們能很快感覺到建築的尺度信息;又如人們在建築空間里的活動狀態,是興奮、平靜亦或是怡然自得,他們和建築一起方能形成一幅完整的場所圖景

▲ 韓松/攝 iPhone 7p

首爾東大門設計中心:通過人的尺度反襯出建築的高大

▲ 韓松/攝 iPhone 7p

里斯本的Oriente車站,幾何化的背景中加入經過的一對母子,人物處於剪影狀態,極大地增強了畫面的故事性

2.4

"觀察建築的圖案"

我們再回到建築最直觀的「形」上來吧。在之前章節中我們說了那麼多點線面、對稱、對比、比例、衝突,其實對於整個攝影來說,建築的外立面是這些東西最直觀、最集中的體現了。建築之美,在外形方面,這些東西通常會成為我們的攝影的素材:

雕塑感。從金字塔到現代建築的方體,作為幾何形體的建築天然具有雕塑感的美。

▲ 譚凌飛/攝 iPhone 7p

妹島和世設計:金澤21世紀美術館,白色方體形成的雕塑感

圖案。窗洞的重複,構件的節奏,線條的延伸……任何能想到的幾何元素,都能在建築立面上形成一幅或具象或抽象的畫。

▲ 韓松/攝 iPhone 7p

莫斯科大學主樓,典型的蘇式對稱建築外牆圖案

▲ 韓松/攝 iPhone 7p

莫斯科列寧圖書館的外牆:左側的圓形窗戶和右側的方形天梯形成一種幾何元素的對比與衝突

▲ 韓松/攝 iPhone 7p

聖彼得堡,蘇式居民樓的窗戶排列有一種簡單的節奏韻律感

材質。石材的粗糙,玻璃幕牆的反射,金屬板的光澤……

▲ 韓松/攝 iPhone 7p

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玻璃幕牆的質感讓畫面充滿了現代主義的摩登時尚感

2.5

"光影是建築的靈魂"

英國建築師羅傑斯說:「建築是捕捉光的容器。」光將建築的空間的魅力演繹到了極致,為幾何味、雕塑味濃厚的建築的富裕了靈性。 光的演繹,是建築師的手法,也是攝影師的手法。一個比較著名的例子就是安藤忠雄設計的「光之教堂」。我們需要時刻注意一點,建築攝影,並不僅僅是拍拍攝房屋,而是拍攝和房屋有關的各種元素,其中光線是最重要元素之一

原畫冊的攝影師是這樣看待建築攝影和光線的:

光線落在建築形體上,讓雕塑感和立體感更為明顯;落在建築構件上,和門窗構件等碰撞出時刻變化的節奏和韻律。 早晚時分的斜射光,通常帶一點顏色,也不那麼強烈,從建築的間隙、門窗中射入,容易形成「丁達爾效應」,為建築空間平添幾分神秘色彩。

▲ 韓松/攝 iPhone 7p

西扎設計的葡萄牙館,兩個出口處透過的光線成了這張照片中最迷人的部分

3 /

拍攝:手機拍建築的能與不能

我們看看手機建築攝影的技術要點。

3.1 透視和焦距

「手機建築攝影的最大矛盾」

一般來說,嚴肅的商業建築攝影都是以兩點透視為主——建築的豎直線條是垂直的,這樣建築才會顯得挺拔、有立體感。這需要用移軸鏡頭來拍攝,相當於是在拍攝的時候就對照片做了一個「梯形校正」。建築物一般都比較高大,所以除非我們離建築距離夠遠,否則我們人眼要觀察完整的建築通常會稍微仰著頭。接近人眼的手機鏡頭拍下完整的建築,通常也需要仰著拍,所以這就產生了大量「看起來斜的」手機建築攝影照片,這是「三點透視」。

要得到「兩點透視」的建築照片很簡單,將手機擺正,手機面和建築垂直面平行即可。手機焦距一般是28mm(iPhone為例)左右,對於高大的建築來說還是無法在比較近的距離拍完整;如果退遠了拍,28mm的焦距又顯得太廣角了一些,雖能拍完整,但建築細節和在畫面中的比例又會過小。

手機建築攝影中最大的矛盾——透視和焦距限制,我們的處理原則是手機保持不變焦,盡量拍全所需要全部形體,後期再通過軟體來擺正和拉直,以獲得「兩點透視」。

當然,現在許多手機有雙鏡頭,如iPhone7s,可以在28mm鏡頭和56mm鏡頭之間無縫切換,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稍遠距離拍完整建築,同時又不至於太過仰視的問題。

用長焦一些的鏡頭拍攝(例如iphone7plus的雙倍焦距鏡頭),可以減少畫面的仰視畸變。可以對比雙倍長焦的上圖和正常焦距的下圖,明顯發現下圖的窗戶畸變更大。

3.2 擺正,拉直

非主流的構圖方式只在小部分時候奏效,大多時候,一幅端正、乾淨構圖的照片更適合表現建築

拍攝的時候,擺正手機需要主要檢查這樣幾個問題:有地平線的時候,地平線是否水平?如果正面拍攝建築,建築的橫向線條是否水平?如果要表現的主體在正中間,是否恰到好處?而拉直主要靠後期的「梯形校正」了,一般使用skew之類的後期APP,將需要修正的豎直線條拉正

「創新構圖」從來不是無法擺正和拉直的借口,除非歪斜的線條本來就是你所需要的。

▲ 韓松/攝 iPhone 7p

端端正正拍好一座房子:巴黎郊外,柯布西耶設計的薩沃耶別墅

3.3 不吝嗇多角度

「俯拍仰拍及其他」

手機建築攝影中,最常出現的角度是在街道上地面上的平視拍攝。表現微觀空間手機建築攝影通常需要我們窮其可能去發現不一樣的角度。仰拍,對於表現建築高大的中庭,或者摩天大樓之間的空間十分奏效。香港公租屋這一組中庭的仰視拍攝在手機攝影圈流傳甚廣,表現的就是幾何感極強的空間。而俯拍是很多爬樓黨的最愛,站在一般人所不能及的角度,通常也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平拍很適合用於寫字樓中的拍攝,處於某一層拍攝水泥森林的建築外部空間,臨場感和好似飛翔的視覺動力鋪面而來。

▲ 譚凌飛/攝 iPhone 6

香港益昌大廈:密集的公租屋從兩端逼向中庭

▲ 韓松/攝 iPhone 5c

香港元朗百鳥塔,仰視的角度經常可以得到更為奇特的效果

3.4 人物

「要彰顯建築而非打破氛圍」

如何讓人物是在彰顯建築而非打破氛圍?

首先是比例,如果一幅照片所要表達的重點是建築,那麼人物在其中還是應該以不破壞建築「視覺骨架」為原則。一般來說,建築攝影中的人物比例是比較小的,看不出人物的細節,這是最保險的方式;然而也有一些建築攝影的異類,比如享譽全球的建築攝影師Ivan Bann,他的很多作品人物在照片中的比例就比較大,偏向於表現更為真切的人物活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學習。

人的分布,自然疏密有致為佳。很多時候,為了得到恰如其分的人物分布,會在同一個建築拍攝角度拍攝多張來選擇。

通常來說,單個人物出現在照片中是最出效果,也最「保險」的做法。在對稱式的構圖中,單個人物通常想辦法讓其出現在中軸處,以保持對稱視覺的平衡感;而非對稱的場景中,將人物設置在三分點處,通常能抵消掉不平衡構圖的不適感。如果在畫面中安排多個人物的話,我們認為要做到疏密有致,如單個人加旁邊一小群人,或者幾個鬆散的人中出現一兩群相對位置較為緊密的人等。

手機建築攝影中的人物,寧缺毋濫,如果遇到假日出遊或人群扎堆,又無法等待合適的時機的話,安心拍建築的幾何感和圖案也不錯的選擇。

▲ 韓松/攝 iPhone 6s

東京大學主教學樓的拱門,等來一個騎車的人,出現在畫面正中,給畫面帶來絕佳的平衡感

▲ 韓松/攝 iPhone 6s

鳥巢的非對稱外立面充滿幾何結構感,將人物安排在畫面的三分線上,讓畫面在視覺上更為平衡

4 /

拓寬思路:用手機搜集屬於自己的建築標本

原畫冊的攝影師不知道自己是否窮盡手機建築攝影的可能性,但在這裡做一個模式上的總結。大家不妨一試。

4.1 圖案

立面圖案,門窗構件的節奏、重複、對比和韻律,天然的數學美。

▲ 韓松/攝 iPhone 7p

法國巴黎,重複的窗戶形成一個美麗的圖案

4.2 幾何

建築形體本身的幾何狀態;庭院和內部空間的幾何形式;門窗和其他建築元素的幾何形態。這些簡單的幾何形具有靜謐和精準的美。

▲ 韓松/攝 iPhone 7p

葡萄牙館的入口,午後的陽光灑在建築上,帶來了整齊而頗具魅力的三角形幾何光影

4.3 縱深感

利用建築物的線條形成引導線構圖,在平面的照片中製造縱深感。門廊、大廳、天井等通透端正的筒狀空間是拍攝的良好素材。

▲ 韓松/攝 iPhone 5c

首爾東大門藝術公園,向內延伸的線條給畫面帶來了絕佳的縱深感

4.4 光影

影子落在建築表面上的樣子;光線射入空間中的狀態。

▲ 韓松/攝 iPhone 6s

日本秋田縣立美術館,樹木的光影投影在清水混凝土外壁上,讓畫面顯得生動有趣

4.5 材質

建築是有意或是無意設計的顏色,質地,材料等語言的表達。特別關注玻璃材質,通常會產生神奇的反射和折射效果。

▲ 韓松/攝 iPhone 5

伊斯坦布爾獨立大街上的玻璃櫥窗講世界分為兩部分,對稱的場景使畫面元素得到良好的歸納

4.6 場所

拍攝空間中人的活動,方為場所。

▲ 韓松/攝 iPhone 6s

葡萄牙里斯本,斑駁的石材體現出生活的痕迹

建築攝影只是一個不夠嚴格的攝影類型劃分。特別對於人物的設置,場所的拍攝等,其實很容易就轉化為人物攝影、紀實攝影。我們談論建築攝影,其實也就是在談論建築美的本質,以及我們用手機記錄日常和旅行中所見建築的觀察方式。其中很多方式,也能很容易轉移到其他類型的拍攝中。

原載於專欄「手機攝影:收集世界」

《手機建築攝影:從理解建築之美開始》


推薦閱讀:

如何在家用手機拍出 Instagram 風格的照片
攝影藝考| 平遙大展觀念攝影優秀攝影師獎被19歲少女拿下!
精華|康石石淺談如何讓攝影作品會講故事
行攝攻略--天堂草原錫林郭勒深度穿越2
拍風光,你怎少得了它!

TAG:建筑摄影 | 摄影 | 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