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現存的五個社會主義國家之一,也是迷人的奢靡與懷舊之國
這是一個充滿衝突感的神奇國度:
它物產豐富,盛產蔗糖、雪茄和朗姆酒,卻又物資匱乏,國民購物需憑票購買;
它是卡斯特羅和切·格瓦拉戰鬥過的地方,也是全世界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之一,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稱讚它是「世界上唯一可持續發展的國家」,環保觀念深入人心;
它是我們的社會主義好兄弟,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互聯網建設落後,卻醫療發達,免費醫療制度讓外國人也紛紛跑到這裡治病求醫。
這裡是古巴,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它的複雜之處,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重返上世紀 70 年代的社會主義國家
Photo by 窮游er@蘇菲的旅行世界
紅的、黃的、綠的、粉的、紫的……西班牙殖民建築沿著街道依次排開,如同分外鮮亮、飽和度極高的各色顏料,大喇喇地同置於一隻調色盤中,和諧共處。
然而鮮艷的色彩之外,歲月無聲無息地從牆面上划過,停留在塊塊斑駁之上,徘徊不去。古巴,彷彿被上帝放入了時光膠囊,膠囊上的便簽赫然寫著所在年份:20世紀60年代。
Photo by 窮游er@deserted
老爺車馳騁在大街小巷,它們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
這些將近七十歲高齡的老古董們不甘於「躺在」車庫中,更不屑於被供放在博物館裡,即使已經渾身叮噹作響也閑不住,非要出來兜兜風。零件碰撞發出的巨大噪音如同出自老爺爺之口的激情搖滾,讓人莫名的熱血沸騰起來。
Photo by 窮游er@蘇菲的旅行世界
老一輩人才熟悉的國營供銷社、商店內售貨員事不關己的冷漠臭臉、放入箱底塵封已久的領取配額物資記錄簿……這些在我們看來已經相當陌生的事物,對於當地居民來說仍然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元素。
計劃經濟在這裡依然適用,他們每月可以免費領取或者以極低的價格購買一定量的米、油、面等物資。
Photo by 窮游er@蘇菲的旅行世界
不過大多數時候,國營商店內的貨架是空空蕩蕩的,只有屈指可數的幾種商品擺在架子上,顯得分外孤單。
今天,匱乏的物資迫使古巴當地人不能單純依靠政府的配給生活,轉而開始求助市場經濟,在菜市場中購買補充生活所需用品。
古巴VS美國
Photo by 窮游er@deserted
說起古巴與美國錯綜複雜的恩怨情仇,可謂是一言難盡。
在 20 世紀上半葉,古巴一度是美國的後花園,加勒比海版的「拉斯維加斯」。大海、沙灘、陽光、雪茄、莫吉托,甚至還有舞廳、賭場、俱樂部……一副歌舞昇平的景象吸引了大批美國富豪蜂擁而至。
在當時,若論北美的度假勝地,墨西哥坎昆哪裡排得上號!
隨著古巴革命勝利,美國對古巴實施經濟封鎖,美國與古巴的關係一下子從「大哥與小弟」變成了「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的對抗」。這座加勒比海島國也隨之被封印在了6、70年代。
Photo by 窮游er@蘇菲的旅行世界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古巴滿街跑的都是50年代生產的美國轎車和嶄新的國貨品牌宇通客車:因為60年代美國切斷與古巴的貿易線,古巴再也不可能從美國進口汽車了。
不過美國為古巴帶來的不僅僅是貧困與落後。美國作家海明威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20餘年,寫下了不朽之作《老人與海》,也是在這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Photo by 窮游er@蘇菲的旅行世界
這位美國人生活過的點滴痕迹已經成功成為古巴旅遊的一大噱頭,為當地賺取大把鈔票,多少人不辭辛苦也要前往哈瓦那郊外的作家故居一探究竟。
那句海明威常掛在嘴邊的「我的莫吉托在五分錢酒館,我的達伊基里在小佛羅里達餐廳」,讓這兩家酒吧總是顧客盈門。
Photo by 窮游er@蘇菲的旅行世界
切·格瓦拉之殤
Photo by 窮游er@美圖攝影日記_張千里
說起古巴革命,還有一位不得不提的異鄉人,那就是切·格瓦拉。
這位充滿浪漫理想主義色彩的阿根廷革命家,騎著摩托周遊拉丁美洲、棄醫從戎、參加游擊隊取得古巴革命戰爭的勝利、遠走剛果、在玻利維亞遇襲身亡……
Photo by 窮游er@deserted
近些年古巴與美國關係的日趨緩和,菲德爾·卡斯特羅的離世,似乎標誌著以切·格瓦拉、卡斯特羅為代表的英雄時代徐徐落下帷幕。但是切·格瓦拉的形象依然在這座國家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
如果你想朝聖這位理想主義英雄,那麼聖克拉拉(Santa Clara)小鎮是不可不去的地方。在革命勝利前夜,切·格瓦拉曾經率領游擊隊在這裡英勇戰鬥,成功攔截前政府運送物資的火車。
三天之後,古巴革命勝利。而小城也被親切地稱為「切·格瓦拉之城」。
現在這裡被改建為火車紀念館,仍然可見當時被炸毀的火車以及當時阻擊火車的「戰鬥武器」推土機。
Photo by 窮游er@fory23
1997年,切·格瓦拉在玻利維亞遇害後,人們將他的遺體接回古巴,埋葬於此。
遠遠便能看到切·格瓦拉紀念碑,頂部是我們熟悉的「切」:這位革命領袖頭戴貝雷帽,右手提槍,神情堅毅,目視遠方大步前進,彷彿正要投入戰鬥。
戰鬥到什麼時候?或許正如雕塑下方所寫,直到取得永久勝利之時(Hasta la Victoria Siempre)吧。切·格瓦拉與他的戰友正埋葬在雕塑下方。
人見人愛的古巴雪茄
如果說,切·格瓦拉為古巴帶來了革命的勝利果實,這座國家則以雪茄作為回饋。
叼著雪茄、頭戴貝雷帽、眼神憂鬱迷人的切·格瓦拉成為鏡頭中經典而永恆的形象。而美國總統肯尼迪也為雪茄而著迷,在簽署古巴禁運令前竟然先偷偷囤了 1000 多支古巴雪茄。
作為這座國家的「代名詞」,雪茄當之無愧。幾乎每篇講述古巴的文章都會在顯要位置配上這樣一張「標準照」:
皮膚黝黑、滿臉皺紋的老人頭戴寬沿草帽,抽著一支雪茄,氤氳繚繞的白煙模糊了他的面容。(對,正如上面這張照片!)
Photo by 窮游er@蘇菲的旅行世界
感謝這裡肥沃的紅土、濕熱的天氣以及煙廠工人靈巧的雙手,讓世界上最優質的雪茄誕生在古巴。
比尼亞萊斯山谷(Vi?ales)是傳統煙草種植園的集中地,神秘傳聞「最好的雪茄是在處女大腿上搓出來的」,答案正藏在這片霧氣籠罩的神秘山谷中等待著你的探尋。
古巴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美國駐古巴大使館時隔50餘年重新開放,古巴革命領導人菲德爾·卡斯特羅去世,國家進一步開放個體經濟……
這兩年古巴處于飛速變革的漩渦之中,如果你想看看停留在舊時光中的它,那要抓緊時間了。因為沒有人知道它什麼時候會坐上時光加速器,追上我們的腳步,也沒有人可以準確知道這座國家將何去何從,在未來變成什麼模樣。
---------------------------------
歡迎關註:
知乎機構號:@窮游錦囊
知乎專欄:對世界上癮(國外) & 錦繡山河走遍(國內)
窮游錦囊微信公眾號:qyerguide
下載有用、有趣、能救命的 「窮游錦囊App」,獲取全新的旅行靈感及實用的旅行指南。
推薦閱讀:
※在古巴做田野調查,我學到了什麼?
※卡斯特羅為之奮鬥的古巴,改革中的迷茫和探索
※卡斯特羅用自身魅力,感化了一個又一個殺手的故事是真的嗎?美國佬找的人為什麼都那麼不靠譜?
※趁它消失前,去看看這色彩斑斕的古巴海濱小鎮
※在這個地方,你能認出的車恐怕不超過3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