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軍之殤:《戰地1》「尼維爾之夜」地圖背後的血戰

  2017年7月20日下午3時許,很多《戰地1》玩家在炮火連天中莫名其妙地集體掉線了。包括筆者在內,很多人都徒勞地反覆嘗試著連接EA伺服器……但直到退出遊戲才發現,原來一個3.9G的更新包正等著我們。

  本次更新,DICE終於加入了許諾已久的夜戰地圖《攻佔托爾》,其背景發生在戰局緊繃的1917年,發生在著名的「尼維爾攻勢」之後,而後者也充當了《尼維爾之夜》的背景戰役。儘管對大多數人來說,「尼維爾攻勢」這個名字並不像凡爾登、馬恩河以及勃魯西洛夫攻勢那樣耳熟能詳,但在1917年、那個僵持不下的春季,這一攻勢卻寄託了協約國扭轉戰局的希望,它的發起者甚至天真地認為,他們會一舉擊潰德國軍隊,甚至提前結束整個戰爭。

官網的地圖描述:1917年,貴婦小徑。隨著黑暗籠罩馬爾梅松和蘇皮爾附近的泥濘戰場,法軍與德軍的火炮已經準備好再次支援他們的士兵,奪下這塊必爭之地

協約國需要勝利

  1916年,對協約國來說是慘淡的一年。一年前,關於各線同時發動攻勢的計劃已經完全落空,前線的僵持狀態依舊在延續:而西線,法軍因索姆河戰役收效甚微而士氣低迷,英軍則因日德蘭海戰的功敗垂成而深感失望;而在東歐戰場,俄軍更是因為勃魯西洛夫攻勢付出了巨大的損失,再加上剛剛加入協約國的羅馬尼亞被德軍橫掃——這一切的一切,讓協約國的士氣跌落到了最低點。

  凡爾登戰役苦戰一年,最終法軍成功守衛了凡爾登要塞,幾乎將德軍趕回到出發陣地。但同年,英法聯軍發動的索姆河戰役,雖然牽制了德軍對凡爾登的進攻,但並未突破德軍防線,同時造成英法聯軍合計79萬人的傷亡,成為一戰中最慘烈的陣地戰。這給英法聯軍,特別是一線部隊士氣的打擊是巨大的。

《戰地1》中的凡爾登地圖

  當時,西歐戰場是無可爭議的主戰場,而協約國軍隊的靈魂人物,則是時任法軍總司令的霞飛。在前線局勢日漸膠著的大背景下,法國人已經對他極端失望——按照他在之前歷次戰役中的部署,他總是傾向於派出大量兵力奪取幾個意義有限的目標,而最終的結果往往是傷亡慘重又收效甚微。到1917年,霞飛的做法已經備受批評,而協約國更希望看到的是大膽革新的戰略,勇猛積極的突擊,並以此來打破前線的僵局——用後來者的話說,協約國需要一場勝利,來堅定所有人的戰鬥信念。

  這時,我們的主角出場了。他就是羅貝爾·喬治·尼維爾(Robert Georges Nivelle)。在約瑟夫·霞飛飽受質疑之時,尼維爾在凡爾登戰役中的表現,令他成了取而代之的不二人選。在這場戰役中,尼維爾指揮部隊強攻德軍防線,以徐進彈幕射擊戰術於10月24日重新奪回兩座有戰略意義的要塞。雖然在這一過程中,法軍的傷亡也極為驚人,但在將他的勝利與霞飛的遲鈍相比較時,這一問題也被人們有選擇地忘卻了。另外,尼維爾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他的母親是英國新教徒,令英軍對他青睞有加,也正是利用這一點,他不斷向英國方面進行遊說,以為他出任法軍總司令提供助力。

羅貝爾·喬治·尼維爾(1856-1924),值得一提的是,他曾帶領一支法國炮兵部隊,參與過八國聯軍侵華之役

把德國人打回老家去

  約瑟夫·霞飛,性格穩重,木訥寡言;雖略顯遲鈍,卻極其堅韌,且做事非常有條理,人稱"遲鈍將軍"。在他的主持下,法軍在戰前擬定了著名的第十七號計劃,規定一旦法德開戰,法軍主力將直取當年被割讓的領土——阿爾薩斯和洛林。

  正如我們所知,在普法戰爭慘敗後,法國一直籠罩在屈辱的陰影中,報仇雪恨的意圖,更是貫穿在了法國對德軍事和外交的方方面面。但頗為諷刺的是,對敵人的仇恨,有時很可能會成為被敵人利用的致命弱點。在另一邊,德國深知阿爾薩斯和洛林對法國意義重大,並因此設下了一個陷阱。

1914年,在馬恩河前線,排成密集隊形向前線推進的法軍士兵

  在1914年戰爭爆發時,德軍故意避開法國在阿爾薩斯和洛林一線布置的重兵,而是繞道比利時,從北面長驅直入法國內陸。在1914年8月的邊境交戰中,法軍措手不及,並差點被殲滅在巴黎城下。但在所有人都驚慌失措、前線局勢一蹶不振時,霞飛還是用他那近乎遲鈍的冷靜沉著應戰,一邊撤退一邊抵抗,並最終在馬恩河止住了德軍的攻勢。

  這次力挽狂瀾的經歷,令霞飛籠罩上了「法國救星」的光環。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一光環卻變得愈發暗淡。在此後兩年的作戰中,霞飛雖然繼續表現著那令人欽佩的堅韌,但其戰術卻經常勞師喪眾而收效甚微。另外,他對局勢的預判也不甚高明,這導致凡爾登戰役初期法軍陷入了極大的不利。到1916年,法國人對霞飛的不緊不慢已經忍無可忍,他們將霞飛免職的說辭有二:一、凡爾登戰役事先準備不足;二、索姆河戰役打得不夠順利。

霞飛某種程度上並不能算地道的法國人,他出生在比利牛斯省一個釀酒商家庭,平時在家說加泰羅尼亞語,到了學校才說法語。上海的淮海路曾經名為霞飛路,其名稱便是來自此公

  相較於前任,尼維爾則大不相同。他是個能幹的軍官,一個野戰炮兵的優秀組織者,一個對炮兵火力表現出狂熱信仰的人。1916年12月12日,他正式接替霞飛出任法軍總司令。在上任之初,他就擬定了「尼維爾計劃」,該計劃非常符合他狂熱的做派。

在尼維爾攻勢中,進行戰鬥準備的法軍重炮,它們被尼維爾寄予了厚望

  該計劃中,在北方,英軍的三個集團軍將率先在重鎮阿拉斯附近發動一次大規模進攻,從而牽制德軍的預備隊;在這次攻勢取得效果之後,四個法國集團軍將在猛烈的炮火支援下傾巢而出,以便在蘭斯和蘇瓦松之間、40公里的區域上打開一個長驅直入的缺口。另外,在主攻的、四個法國集團軍的右翼,還有兩個法國集團軍負責配合,以保障主攻部隊的側翼安全。按照設想,依靠如此猛烈的攻勢,這些部隊將最會把當面的德國人掃蕩一空。

  為了這場戰役,協約國投入了100多個步兵師、1.1萬門火炮,近1500架飛機,另外,他們還大量投入了300輛坦克——這在當時是一種決定性的武器。以上這一切,加上漫長而周密的準備,讓尼維爾對戰役勝利胸有成竹。

  另外,通過一組對比,也能證明法軍的優勢有多麼明顯:在主要突擊方向上,法軍投入了59個步兵師和7個騎兵師,5000餘門火炮,1000架飛機以及約200輛坦克。而當面的德軍只有27個師、2431門火炮、640架飛機。而在輔助方向上,英法聯軍的人員裝備同樣比德軍多出一倍。

法軍在尼維爾攻勢中投入的「聖沙蒙」型坦克,這種武器也出現在了《誓死堅守》DLC中

  事實上,這完全是一個為了一舉結束戰爭而制定的計劃。此計劃一出,尼維爾倏忽之間變為「英雄的大戰略家」,似乎馬上就要續寫凡爾登戰役中的彪炳功勛,就連英國的政治家們也被他的信心與魄力所感動,甚至命令英國遠征軍司令黑格接受尼維爾的指揮。但這一點,卻導致了英法軍隊的分歧,甚至影響了一部分戰前準備,直至1917年3月12日倫敦的軍事會議之後,尼維爾才掃清了所有障礙,並可以安下心來布置自己結束這場戰爭的計劃。很多人堅信,他將一舉把德國人趕回老家去。

「尼維爾攻勢」變成了「尼維爾大屠殺」

  4月9日,按照原定計劃,英軍向阿拉斯方向發起攻擊,意圖在法軍主力行動之前牽制德軍,史稱「阿拉斯攻勢」。當日清晨5時30分,攻擊步兵在拿捏準確的徐進彈幕掩護下,從第一線發起全面進攻,不到一小時便佔據了整個德軍第一道防禦系統。該日的行動異常順利,但4月10日開始,大受鼓舞的英軍向德方縱深突入時,卻發現自己深陷埃里希·魯登道夫親自設計的防禦體系,被德軍密集的火網擋住去路。同時因為坦克、火炮與步兵協同不利,直至14日第一階段攻勢結束時,英軍僅實現了有限的突破,並未能擴大戰果,也沒有為即將展開攻擊行動的法軍牽制足夠多的德軍預備隊。

  另外,在英軍發起攻擊前5天,即4月4日,英國皇家飛行隊便已發起了旨在奪取該戰役地帶制空權的空中進攻。英德雙方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空戰。聯軍統帥部曾臆想五天就能把德軍的空中力量趕盡殺絕,然而事與願違,真正被擊垮的恰是聯軍統帥部美好的願望。皇家飛行隊從一開始就遇到了致命的打擊——壞天氣,空中不是陰雨密布,就是低雲滾滾,一切不利於空戰的天氣全讓英國人趕上了。五天的戰鬥中,德國人不僅沒有被趕跑,反而擊落了皇家飛行隊75架飛機,連同各種事故在內,後者共有131架飛機墜毀。因此,1917年4月,被英國皇家航空隊稱為「血腥四月」。

在《戰地1》單人戰役「至上權威」的第二節「全面戰爭」里,如果你能保證4架轟炸機存活,就可以解鎖關於「血腥四月」的百科

  這兩次鋪墊性的行動,均沒能達成預先目的,但尼維爾甚至沒有針對其中暴露出的問題和產生的後果進行任何調整。他信心滿滿地認為,自己重兵在握,對德軍構成壓倒性優勢,只需要按照原計划行動。4月16日的攻勢如箭在弦上,蓄勢待發。

  4月16日清晨,在徐進彈幕的掩護下,法國第5、第6集團軍為主,第4、第10集團軍為輔,總計120萬法軍,五千多門大炮和兩千多門塹壕炮,128輛坦克,在埃納河方向投入這次規模龐大的戰役。

尼維爾攻勢期間,準備發動進攻的法軍步兵

  然而實際上,法軍氣勢如虹的炮擊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斬獲,因為德軍在此之前早已預料到法軍在這一方向上的行動。作為西線德軍的靈魂人物,埃里希·魯登道夫早就策划了一場緩慢而明智的撤退:自1917年2月23日至3月16日,也就是法軍打響攻勢前一個多月,德軍主力便分步退入了聯軍所稱的「興登堡」防線。在進攻發起的當天,德軍更是對將要發生的事情早有預料。他們在法軍炮火準備開始後就放棄了容易被攻佔的掩護陣地,退入地形有利、工事堅固的山地防線。在法軍的徐進彈幕過去之後,混凝土碉堡內的德軍紛紛進入陣地,用留在戰位上的機槍向法軍一波波的人潮瘋狂掃射。徐進彈幕撲了個空,而後續進攻的法軍步兵則把什麼厄運都趕上了。不僅如此,魯登道夫還準確判斷了尼維爾的意圖:在其五十多個預備隊師中,他只把八個師派往英軍發起佯攻的阿拉斯,其餘全部逐次投入到埃納河戰線。激戰24個小時後,法軍傷亡已經遠遠超過尼維爾預計的一萬人,也遠遠超過法軍為此戰規劃的、一萬五千人的野戰醫療體系接收量——達到了驚人的九萬多人。儘管傷亡超出預期,尼維爾還是決定繼續進攻,在面對法國記者們時,他在地圖上把德軍放棄的前沿指出來,吹噓為「可喜的突破」,同時,他還隱瞞了法軍在德軍主要陣地前的慘重損失。

1917年,法國巴黎一家沙龍推出的宣傳畫,顯示了法軍前赴後繼誓死作戰的景象,但實際上,這些士兵是作為炮灰送進了絞肉機

  更令人髮指的是,尼維爾甚至沒有任何調整計劃的打算,他似乎是相信了自己對媒體的宣傳,絲毫不顧及部隊損失的慘重,不顧一切地發動一波又一波攻勢,數以萬計的士兵被他像趕牲口一樣趕進了德軍陣地那個大屠宰場。

無人區里已經腐爛的士兵屍體

  攻勢進行了十天有餘,法軍早已失去了奇襲機會,德軍的預備隊則不斷趕來,令焦灼的戰事沒有任何起色。先前過高的期望,現在引起了巨大的反彈,在機槍和鐵絲網下掙扎的士兵早已深感疲憊,不願再去送命。而法國政府面對日益巨大的傷亡和微乎其微的收效也頗為不滿,同時,他們嗅到了部隊嘩變的氣息。終於,在4月28日,貝當被指派為總參謀長,以扭轉尼維爾攻勢帶來的不利局面。

  5月3日,嘩變發生了。第二殖民師的一個團首先反叛,並迅速蔓延開來,他們的口號是「寧守戰壕,不去攻擊」。成百上千的戰士離開前線,不是因為懦弱,而是抗議自己像牲口一樣被派往前線白白送命。一系列嘩變直接把尼維爾拋向了風口浪尖。5月5日,由於傷亡過於巨大、且收效甚微,英法聯軍不得不停止攻勢。在5月15日,法國政府做出了明智之舉,他們任命貝當接替尼維爾出任法軍總司令,收拾前方的殘局。上任不到半年的尼維爾,匆匆結束了自己的總司令生涯,成為了法軍任期最短的最高指揮官之一。

亨利·菲利浦·貝當(1856-1951),他在最黑暗的時候重振了法軍的士氣。二戰法國戰敗後,卻成了納粹德國的傀儡。

  之後,貝當用前所未有的方式,平復了一線部隊的叛亂。他不止靠鎮壓,同時也通過士兵們沒接觸過的親和力。他跑遍了一線部隊,收集意見,解決困難,給予官兵正當的權利,收回了人心。戰後,貝當成為了法蘭西英雄,也正是這一點,讓他在二十年後的另一次大戰中,再次為人們熟知——當然,那是另一段故事了。

1917年上任之後、在前線視察的貝當,他用行動平息了前線的不滿,並消弭了法軍歷史上最大的危機

  尼維爾此後的境遇則頗為不同。1917年12月,他被派去北非,一直待到1921年,自己的軍旅生涯結束。幾年後的1924年,他在法國逝世,享年68歲。

  「尼維爾攻勢」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軍發動的規模最大的集團軍群進攻戰役,卻遭到了失敗。造成失敗的原因雖然並不止於尼維爾本人的過失,但他無疑要負主要責任。他的過失在於即使情勢發生了變化,也依然堅持己見,執行原計劃,造成敵方不費力氣便能分析並規避法軍的下一步行動,同時,他還固執地在特定方向上投入巨量資源,造成了部隊戰鬥力的急劇下降和資源的巨大浪費。筆者認為,這樣的過失部分源於尼維爾性格的本身,他的計劃的確縝密,但也缺乏彈性,面對已經對形勢有足夠分析的敵人,他並沒有做出任何調整,或者說,他犯下了過於自信的錯誤,相信自己的計劃可以應對一切變化。而以上這一切,最終讓協約國付出了至少30萬人的代價,但結果僅僅是佔領了一片彈痕累累的廢土。

結語

  從1917年到2017年,整整一個世紀過去了。DICE不失時機地放出《尼維爾之夜》和《攻佔托爾》,其中也許有「勾引」玩家買高級通行證的成分。但相信。很多玩家通過這幾張地圖,產生了對歷史的好奇。以上,也我編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我是一個玩家,同時愛好歷史,我感謝一個既能讓我開心,又能讓我長知識的遊戲開發商——這正是一點,讓我對EA和《戰地1》始終保持著尊敬。

作者:加西亞上尉

傳送門:法軍之殤:《戰地1》「尼維爾之夜」地圖背後的血戰 _ 遊民星空 GamerSky.com


推薦閱讀:

遊戲行業的100種死法(四十六)
優質劇情的日式RPG,精美立繪結合華麗特效激發你的收集欲
我的孤獨認出你的孤獨
新時代的《大富翁》是怎麼賺錢的?
聖誕快樂!——「別傻了,我們可不過聖誕節」

TAG:游戏 | 战地1游戏|Battlefield1 | 家用主机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