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經典不確定和量子不確定

「If quantum mechanics hasn』t profoundly shocked you, you haven』t understood it yet」

「如果你沒有被量子力學在最深處震撼到,那麼你還沒有理解它」

– 玻爾

我需要說明一點,到此為止前面所討論的一切,都是在所謂的「經典」力學框架下做出的。我們已經看到,經典力學的運動定律是完全決定論的,理論上,任何一個系統給定了初始狀態後,都會按照既定路線發展。但是即使是這樣,不論是從邏輯上還是物理上,我們都不可能獲得完全確定的物理狀態,因而到最後我們不得不放棄對系統做出長時間有效預測的可能性。既然我們根本不可能做出預測,那麼,那個確定的未來只能是虛幻的,無法實證的,它的存在與否,都對我們毫無意義了。

但是,經典物理中的這種不確定性,只是否定了世界的可預測性,而對確定性其實還是留有餘地的。假如我們跳出物理學,認為存在著一個不遵守物理定律的拉普拉斯之妖,它可以完全自由地獲得系統的狀態又不必對系統做出有干擾的觀察,那麼它還是可以預測未來的。當然,既然這個妖怪不必遵守物理定律,那麼這個討論就不再是科學討論了[1]:我們討論物理定律的不確定性,它的前提就是物理定律失效!這本身就是一個邏輯循環。

然而量子力學卻不一樣,它似乎認為,物理定律本身就只能是概率性的,自然界絕大多數情況下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確定狀態」!

那麼,什麼是量子力學呢?

量子力學研究的對象與經典物理學不同。經典物理研究的是我們身邊可以看到、可以摸到的宏觀物體的運動,而量子力學,研究的是那些我們看不到摸不著的微觀粒子諸如光子、原子、電子等。

在經典時代,人們的研究深度並沒有達到微觀尺度,所以人們並沒有意識到,微觀規律與宏觀規律之間會有著怎樣的巨大鴻溝。一直到19世紀末,也就是短短的100多年以前,人們對「是否存在分子」這個問題還在爭論。當時人們習慣於將物體看做是「質點」的集合,也就是把物體分解成無窮多個有質量的點來看待:每一個質點都有一定的質量,滿足牛頓定律,有自己的運動狀態。所有的宏觀物體,那些不能當做質點看待的「連續體」比如說機械部件、流體、彈性和塑性材料等等,可以看做無窮多的質點組成的集合,叫做「質點系」。每一部分質點的運動組合起來就形成了各種複雜的移動、轉動、振動、流動等運動形式。

質點是一種物理抽象,並不代表實際的物理實體。真正開始把微觀粒子當做實際存在的物理實體看待的,是150多年前的玻爾茲曼,他堅信分子的存在,並發展了統計力學,試圖在大量分子的個體運動中尋找整體運動規律。悲劇的是,他的思想受到了當時主流物理學界的反對,(最著名的是邏輯實證主義者馬赫)最終他在抑鬱中自殺。然而統計力學終於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並成為主流物理學分支。在他死後數年之內,大多數物理學家已經開始接受分子的存在,並最終由愛因斯坦(又是他!)關於布朗運動的研究獲得了實證。

但是不論是質點,還是玻爾茲曼的分子,它們所滿足的仍然是經典的牛頓定律。在這裡,分子的運動和一個撞球運動毫無分別。

在20世紀初,當時主流觀點已經認為物理學的主要框架,包括牛頓力學(後面被進一步發展為理論力學)、電磁理論、統計力學等都已經完美建立起來了,物理學中只剩下應用和少數的錦上添花的理論。當時物理學的清空上只漂浮著兩朵小小的烏云:一個是以太,一個是黑體輻射。但是人們萬萬沒有想到,就是這兩朵烏雲,引發了兩個極具顛覆性的革命:相對論和量子力學。

黑體輻射問題,就是經典的統計力學計算結果與實際不相符的一個矛盾。人們當時沒有想到,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問題,導致了整個經典大廈的崩塌。從黑體輻射開始,經歷了一系列發現和演變,終於量子力學粉墨登場了。

量子力學對經典物理的衝擊是毀滅性的。在量子力學中人們發現,真實的分子、原子、電子等粒子的運動,與經典的質點和玻爾茲曼的分子大相徑庭。它非但不遵守經典物理定律,而且以經典眼光來看,是匪夷所思的。

從這裡開始,我們即將觸摸量子力學的核心,我要警告你,你以前對這個世界的經驗即將完全失效。準備好了嗎?放棄所有的常識、放棄所有的形象思維,我們要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荒誕世界了。你會發現,量子其實一點都不難,相反,它極其簡單 – 前提是你能夠接受它而不引起嚴重的頭暈。

量子力學裡面有種種極其怪異之處,其中之一就是不確定原理,我們就先從它說起。

不確定原理說的是,一個粒子的狀態是一個範圍,而不是確定的。粒子的動量[2]和位置所具有不確定性的乘積之積不得小於某一個量。具體而言,比如說,動量不確定的範圍σp與位置不確定的範圍σx之間,有如下關係:

其中,h是約化普朗克常數,用國際單位製表示,它的數值大約是10^-34。

這個不等式告訴我們,對於一個粒子,它的位置和動量都不能完全確定,它的位置不確定範圍和動量不確定範圍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係:位置越確定,那麼動量就越不確定,而動量越確定,則位置就越不確定。因此我們對它的運動狀態不可能確知到任意精度,我們對位置了解越多,對動量(速度)的了解就越模糊,反之亦然。總之,我們對微觀粒子運動狀態的認知精細程度,被限制在了一個範圍之外。

你說不定已經開始犯迷糊了。這裡我們說的「不確定」到底是什麼意思?一個粒子難道沒有一個確定的位置嗎?它的運動難道沒有一個確定的速度嗎?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它指的是:

我們對系統的無知度的範圍?

我們對系統觀測精確度的範圍?

統計層面上的偏差範圍?

系統根本就沒有確定的動量和位置?

對此,歷史上先後出現過多種詮釋,最主要的不外乎兩種觀點:

第一種說法,「不確定」即「測不準」。也就是說,粒子本身是具有確定的位置和動量的,在某特定時刻,一個粒子總是會有一個確定的位置,有一個確定的速度的,但是我們不可能獲知這個確定的位置和動量。事實上,海森堡在最初發表的論文中,主要就是從前面我們提到的觀察者效應角度而言的,也就是,任何觀測過程都不可能對系統不造成干擾,因而,當我們對系統進行觀測的時候,總是摻雜了不可控的擾動,對於宏觀系統,我們的觀察可以做到對系統擾動極小,但是對於微觀系統,這種擾動的影響相對而言就不可忽略了:比如說我們用手指觸碰一粒塵埃。因而觀察者完成一次觀察後,得到的總是一個不準確的結果,因為「真實的」系統狀態已經被觀察行為破壞掉了。我們國內早期的物理課本和文獻,往往把不確定原理稱作「測不準原理」,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第二種說法,「不確定」就是「不確定」,不是我們不知道,而是它本身就根本沒有確定的位置和動量。確定的位置和動量對微觀粒子而言毫無意義。這一點是早期量子力學中最令人迷惑的一點。當初海森堡本人發表了不確定關係的論文之後,玻爾本人明確當面指出,認為海森堡所說的「觀察者效應」是錯誤的,不確定原理應該有更加深刻的含義,這讓海森堡本人當時十分沮喪。確實,如何理解一個粒子不具備確定的位置和動量?難道它不應該存在於某一個地方,不應該有一個速度嗎?這不但是一個令人困惑的事情,簡直是不可理喻的。當我們談論一個粒子的時候,我們會理所當然地問:「它在哪兒?」在經典物理學中,這不但是個有效的問題,而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但是在量子力學裡,除非你觀察它,否則你根本不被允許問這個問題,如果非要回答,「它不在哪兒」也許是最好的答案。

第一種說法相對而言比較容易理解,它符合我們的常識;而第二種說法讓人完全無法接受:你如何理解這樣一個粒子,它存在,但是卻不存在於某個特定位置?它在運動,但是它沒有一定的快慢?但是事實上,無數的觀測事實已經表明,第一種理解極可能是錯誤的,而第二種理解,已經被物理界絕大多數的科學家所認可。

我們再來說一個類比,經典的不確定性和量子的不確定性區別在哪裡。比如說我們要去買一本書,那麼一個粒子的狀態好比是這本書的價格。

第一種情況,我們去書店買書,那裡所有的書都有明確的價格,在我們還沒有去書店之前,我們對它的價格是不確定的,我們只能根據經驗大致猜測它到底多少錢。但是,這本書的價格是確定存在的。我們對價錢的不確定,僅僅是因為我們還不知道

第二種情況,我們不去書店,而是去跳蚤市場。在市場上我們可以買到便宜的二手書。每一本書的價格都是我們與賣主討價還價之後確定的。我們事先根據行情可以大致猜測這本書會值多少錢,但是在我們還沒有買這本書之前,它的價格是不確定的,我們只是大概知道範圍,如果這時候你問價格是多少,我們只能說,「15~25塊錢之間」,但是在我們砍價結束準備付錢之前,這個價錢是不確切。我們對價格的不確定,並不僅僅是我們不知道,而是一個確切的價格它根本就不存在。只有當我們在付錢的時候,我們能確定它的價格是多少。

而量子力學,就像是跳蚤市場這種情況。一個粒子,我們在還沒有觀察它的時候,它沒有確定的位置、也沒有確定的動量,就好像跳蚤市場里我們沒有付錢的時候,它沒有一個確定的價格。只有當我們觀察的時候,它才會「獲得」一個狀態,就好像只有當我們付錢時,這本書才有一個價格一樣。但是,這裡更加複雜一點的是,粒子的狀態是包括很多個物理量的,即使是在觀察的時候,我們也不能同時觀察到幾個不同的確定物理量。比如說,當我們觀察一個粒子的位置時,我們可以獲得粒子的確定位置,但是作為代價,粒子的動量將變得完全不確定。反過來,如果我們觀察粒子的動量,我們獲得一個確定的粒子動量,但是相應地,粒子的位置一下變得彌散於整個宇宙了。

如果把這種不確定效應放大到宏觀世界,那麼就好玩兒了。想像一下這樣一段對話:

甲:「小明在哪兒?」

乙:「他在北京。」

甲:「在北京哪個地方?天安門?故宮?機場?火車站?還是其他地方?」

乙:「他在北京到處都是!」

甲:「@#¥%!……」

甲:「小明今天怎麼上學的?」

乙:「步行和乘汽車。」

甲:「到底是步行還是坐汽車?還是一段路步行,另一段路乘汽車?」

乙:「他全程既步行又乘汽車!」

甲:「@#¥%!……」

幸運的是,不確定原理對宏觀事物影響甚微,因為約化普朗克常數本身是一個很小的數值。比如說,對一個PM2.5級別的塵埃,在宏觀上,他感覺已經是非常小了,我們甚至看不到它,但是我們可以估算一下它的動量的數量級,大約應該是在10^-15這個級別上,因而,他位置不確定度大約是10^-19,與它本身的尺寸相比,不確定程度大約為0.00000000001%,基本上對確定性沒有什麼影響。但是,對於微觀粒子而言,情況就大不相同了。比如不確切地估算的話,如果這個塵埃的尺度縮減到最小的病毒的水準,(~10納米),那麼,同樣估算,它位置的不確定度大約有0.01——0.001%左右了;當它進一步縮減,到了電子的尺度,那麼它的不確定度就已經很大了,就像是一粒沙子,它的不確定程度卻比一個足球場還要大。

根據不確定關係微觀粒子的狀態只能用一個範圍表示,那麼用經典的相空間來看,它看起來就跟我前面講的經典粗粒非常相似。就像下圖表示的,一個微觀粒子的狀態在動量-位置的空間中,是一個由動量不確定範圍σp和位置不確定的範圍σx之劃定的一個粗粒,這個粗粒的相體積,按照不確定原理,必須大於h/2。

但是,量子力學中一個粒子的狀態,和經典粗粒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我們還記得,相空間中的一個粗粒,代表著一個系統狀態的「概率雲」。粗粒中的每一個點都是系統的一種可能狀態。受我們的觀察精度所限,我們並不知道真實的系統狀態究竟是在哪一個點,但是我們知道,它粗粒中的某一個特定的點。由於我們的這種不確定性,我們在考慮系統的可能演化時,就必須考慮粗粒中的每一個點。而粗粒中的每一個點都對應一個狀態略微不同的系統,因此,我們在考慮經典粗粒的時候,實際上是在考慮無數個相似的系統複本(系綜)。但是,量子力學中的微觀粒子(量子)則不同,一個量子,它所表現出來的狀態,本身就是一團雲霧,這團雲霧本身就是系統的全部狀態,我們不能像經典粗粒那樣,去問「系統的狀態究竟是雲霧包裹中的哪一點」,因為不確定原理告訴我們,量子的狀態不是一個確定的點。

相應地,在量子力學中,粒子的運動狀態已經不能像經典粒子那樣,用位置和速度(動量)來定義了。它的運動狀態是一種所謂的量子態。這個量子態究竟是什麼呢?就像是前面提到的,它非常像經典粗粒所代表的「概率雲」,但是又有本質的不同。不像經典物理中,概率雲只是觀測上的不確定,而粒子的狀態是確定的。而量子態其實就是一團模糊的雲,而不是一個確定的點,這團雲叫做波函數。我們在後面還會持續涉及到。

由此可見,微觀不確定性與混沌理論中的不確定性是有著本質的不同的。混沌理論中的不確定性起源於確定性方程,它其實是一種數學機制,而不是物理效應,它與物理過程無關。一個混沌系統由它的動力學方程所決定的,它並不局限於物理。經濟學、社會學、化學、生物、生態學、通信、電網、等等幾乎每個領域都存在著這種不確定性。比如說一種非常典型的混沌系統就是股票市場。而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卻是一種物理機制,而與數學無關。說到底,混沌理論講的是某一個完全確定的過程,由於數學上的特徵,表現出一種完全無法預測的行為;而量子不確定性卻是它「本身」的性質,「不確定」就是微觀粒子本身的性質。當然,後面我們可以看到,這只是一種主流的詮釋,其實並沒有獲得完全認同。

我在前面的章節中講到,對於一個經典的混沌系統,它有良好的不確定的土壤,但是卻沒有不確定的種子。但是,現在我們知道了,微觀粒子都是不確定的,那麼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種子了!自然界對微觀粒子的最高解析度已經被不確定原理所限定死了,甚至進一步,一個系統根本就不存在確定的狀態。那麼,自然而然地,我們所能辨認的理論最高解析度就是在普朗克尺度,雖然說這個解析度已經是極高極高的了,但是在混沌系統的指數放大作用面前,也會在短時間內崩潰掉。所以,不確定原理和混沌理論在一起,完美地顛覆了我們這個宇宙的註定的未來:關於拉普拉斯之妖的爭論已經可以落幕了!

這個觀點看上去很有道理,非常圓滿。但是,這個說法是錯誤的。這其實是一種對不確定原理的濫用。這涉及到經典與量子之間的邊界和過渡問題

我們說,確定性混沌所研究的是經典的確定性物理定律。我們就不得不考慮一個這樣問題:在確定性混沌里,所有的粒子都滿足經典的決定論規律,但是,既然量子力學已經發現,微觀粒子是不滿足決定論定律的,那麼,這就意味著,確定性混沌理論的基礎就是錯誤的!是不是我們就可以說,整個確定性混沌理論都是錯的呢?我們所觀察到的,宏觀事物的確定性運動又是怎麼回事?

答案是:如上一章所言,微觀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在大尺度上會相互抵消而抹平,因而宏觀物體的運動基本上還是符合經典物理學定律(牛頓三定律)的。事實上,宏觀物體的運動是大量微觀粒子運動的總和,這些微觀粒子的數目大的驚人。就像是無數次拋硬幣得到的結果,恰恰是有一半的情況出現正面,另一半出現反面一樣,當我們把大量微觀粒子的不確定運動組合起來,它們的整體運動的期望值(所有可能性的平均值)恰恰就是確定的牛頓定律。這在數學裡面,叫做「大數定律」:當一個隨機過程以極大的次數重複時,它實際發生的結果的平均值,就等於它的預期平均值(按照概率發生的平均值)。我們可以想像,在宏觀上,10^23個粒子的隨機行為綜合起來,實際上發生的,就是最大概率的那個行為(也就是所有粒子隨機運動的統計平均)。而這個行為,就是牛頓定律所描述的行為。理論上,存在著極小極小的概率,宏觀行為會偏離牛頓定律,但是這個概率太小了,以至於在整個宇宙的全部壽命中都不會出現。因而,對宏觀系統,我們可以放心地使用經典的牛頓定律,而完全忽略量子不確定性。甚至在稀薄氣體的環境下,分子的運動都可以忽略量子效應,看做宏觀質點來處理。

這就是我們明知量子層面上隨機性不可避免這個事實的同時,仍然會用宏觀的決定論方程來進行理論計算的意義。因此,對經典框架下的確定性混沌的討論是有必要而且非常有意義的。但是這個前提就是,我們忽略掉微觀不確定性,運用經典的決定論方程來描述物體的演化。當我們考慮微觀不確定性時,意味著我們已經不能用經典的確定性混沌理論來描述系統演化了,而必須取而代之用量子力學來描述。如果在使用經典定律時中間夾著不清楚的量子不確定性,就會使得邏輯變得混亂。把不確定原理硬套進經典框架下的混沌理論,肯定會出現錯誤。

這裡的關鍵問題在於,當我們引入量子力學來描述一個系統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根本就不會發生對初始條件敏感的現象,也就是說,根本就沒有混沌現象出現了!這是因為,和牛頓定律的非線性方程相比,量子力學的基本方程(薛定諤方程)是線性的。而數學上可以證明,線性系統不存在混沌!

為什麼這樣呢?我們回想一下,而混沌的核心是什麼?是演化軌跡、是相空間結構的無限精細化。正是基於確定的位置和動量的定義,相空間的結構才能夠不斷地迭代,精細化,形成分形結構。某一個初始點出發的演化軌跡才能夠不斷地在相空間中穿梭,它最終能夠以無窮小的距離經過相空間中的每一個相點(龐加萊初態復現),但是永遠不會重複自己已經走過的路徑。這是混沌的基本特徵:無限精細化。而不確定原理卻不允許一個無限精細的狀態出現,系統的演化在經典相空間中,就是存在一定「寬度」的「軌跡帶」。那麼系統在演化的過程中,很快就會與自己前面所經歷過的「軌跡帶」重疊。重疊就意味著系統返回到初始狀態,它就進入到一種有規律的周期運動或擬周期運動的狀態。

好了,我們看到,不確定原理的引入,事實上,使得混沌系統的混沌特性受到嚴重抑制。這些早已經經過了大量實驗驗證了。在某些量子-經典邊界的系統中,人們發現,系統一開始表現出明顯的混沌特徵,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當經過一定時間以後,系統的演化會慢慢變為周期運動,而一開始展現出來的混沌特徵消失了!這與我們前面所說的觀點恰恰相反。

所以,我們看到,當我們選擇用量子力學來描述系統,它充滿不確定性,但是卻失去了不確定性成長的土壤 – 混沌;反之,如果我們用混沌描述系統,就必然要放棄量子力學,忽略掉所有的不確定性種子。混沌系統有著不確定性生根發芽的良好土壤,但是缺乏一個不確定性的種子,而量子,到處都是不確定性的種子,它們卻不能快速成長。

這再一次讓人迷惑了:既然量子力學描述的系統在宏觀上就表現為牛頓定律,那麼,在微觀向宏觀過渡的過程中,整個行為模式的變化應該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為何微觀中不存在的混沌,在大量微觀粒子的總和中,就會突然出現了呢?

從根本上說,微觀的量子力學是線性的,那麼我們整個宏觀動力學從根本上也應該是線性的。線性系統不會因為系統尺度擴張而自發出現非線性現象。而線性系統是不會發生混沌的,那麼,我們在宏觀系統中所觀察到的混沌,「蝴蝶效應」難道都是一種幻覺嗎?

這就是我前面說的,量子力學最核心的難題之一:量子-經典過渡問題。對量子-經典過渡的研究集中了幾乎所有對量子力學的尖銳爭議,遠遠不止於我們所說的決定論問題,後面你還會看到更加奇葩的悖論出現。

但是在現在,我們還是先把話題集中在量子混沌上面。現在關於量子混沌的研究,有一點是有共識的,就是量子混沌(quantum chaos)是個誤解,它是不存在的。而量子混沌論(quantum chaology)才是一個存在的問題。請原諒我語言的匱乏,我實在是難以用確切的語言把上述兩個術語簡單地說清楚。簡單說,就是量子系統中不可能存在混沌,但是在經典系統中卻到處都有混沌的特性,宏觀的混沌與微觀的線性演化(幺正演化)之間,存在著一條巨大的鴻溝。在微觀向宏觀過渡的過程中,這條鴻溝怎樣才能填平?

總而言之,物理學似乎在跟我們躲避著什麼,當我們認為世界的一切都各有宿命的時候,混沌就出現了,把未來的一切掩藏在霧裡;而反過來,當我們認為世界本來就不可捉摸的時候,混沌的濃霧卻突然明朗起來,讓我們對未來的走向重獲視野。

量子不確定性和確定性混沌像是兩條絕不交叉的河流,然而它們並存在我們的世界中。量子混沌這個看起來很偏僻的學科正在努力尋找它們的交匯點。

上一篇:16、決定論、自由意志、以及邏輯怪圈

下一篇:18、量子: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專欄:魔鬼眼中的自然界

[1] 這個拉普拉斯之妖我們可以給它一個名字,叫做「上帝」。

[2] 前面提到,我們對「速度」和「動量」不加以區分,但是,在量子力學中,我想還是分開來說比較好。在經典力學裡面,動量就是速度和質量的乘積,但是在量子力學中,已經沒有「速度」 這個概念了。動量是一個描述粒子的基本概念。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賈金峰教授團隊發現馬約拉納費米子?
如果真地像《孤單北半球》中唱的那樣:用光速飛到你面前,會發生什麼?
物理學中的能量是什麼「東西」?假設所有物質都變成能量,是什麼情況?
有沒有能模擬量子力學或相對論的物理引擎?
永恆暴脹,多重宇宙和量子的不確定性

TAG:决定论 | 量子物理 | 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