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大胖子數量不多?|各色基因
中國胖子遇到美國胖子的時候,最能緩解體重焦慮,找回身材自信。
不需要任何其他背景信息和知識,單純視覺上的強烈衝擊,就能感受到兩國差異。赴美人士往往有這樣的觀感:
「走在美國大街上,就像掉進了胖子堆里,體重超過0.1噸的遍地都是。」
粗淺的第一印象符合統計結論。
1997年開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一種簡單粗暴的定量標準。BMI≥25即提示為「超重」,BMI≥30則為肥胖。BMI是身體質量指數的縮寫(Body Mass Index),計算公式如下:
按這套標準:一個身高1.70米的人,體重超過72公斤就會超重;而突破86公斤,就可算作肥胖。
在人口大國中,美國是肥胖率最高的國家。僅肥胖一項,就要給美國每年增加超過1500億美元的醫療負擔。
中國雖然憑藉人口優勢為世界貢獻了將近9000萬肥胖人口,在數量上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但肥胖率剛到美國的1/5,是肥胖率較低的國家。
2014年世界各國成年女性(上圖)與男性(下圖)肥胖率分布:美國成年人的肥胖率為33.7%,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等國的胖子也都佔到了其國家的四分之一以上人口
胖的同義詞是窮
肥胖在很大程度受飲食影響。從營養攝入角度來看,中國人吃的並不多。
根據2005-2007年的數據,一個中國人每日攝入的熱量平均為2970卡路里,處於世界中等水平,目前還遠低於美國的人均3770卡路里。
人們常常將美國人的高熱量飲食和快餐文化聯繫起來,這當然有一定道理。但困擾美國胖子的諸多因素中,快餐幾乎無法排進前三項。
一款麥當勞兒童餐的熱量大概為700卡路里,已經達到成年男性一餐所需的熱量
肥胖在發達國家是「窮人的疾病」。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美國窮人的BMI始終顯著高於富人,窮人孩子嚴重肥胖症發病率要比富家子弟高出70%。
在精英主導的主流社會文化中,窮胖子被貼上了「愚蠢」「軟弱」「沒有自控能力」的污名標籤,成為了被調侃的對象。
靠個人意志控制飲食和鍛煉就能擺脫這些侮辱嗎?
絕非如此。讓我們回頭看看哪些因素可以讓人保有完美的形體:
- 健康的飲食
- 定期體育鍛煉
- 與健康生活方式相關的知識
對於第一條:因為財務狀況,窮人無法抵抗廉價玉米糖漿製成食品的誘惑。而且這些垃圾食品開袋即食,比新鮮但高價的水果蔬菜方便得多,非常適合因為時薪低而常常加班/兼職的他們;
一大袋薯片接近一斤,只要99美分,比一斤綠葉菜還要便宜。如果是你,你選哪個?
對於第二條,窮人居住的社區,人均綠地/運動場地面積偏低,也就缺乏運動條件;貧窮也意味著社會資本較少,社區治安狀況不佳,居民很難放心的社交、組織運動和健身活動;
至於最後一條,要麼受過良好的教育,要麼擁有較強的信息甄別及獲取能力才可以做到。可但凡有其中之一,很可能就不會陷入貧窮了。
一個中國,兩種胖法
僅僅往前數一代人,「胖」在中文裡還是一個可愛的辭彙。肥胖甚至是生活條件優裕的表現。
然而,在不到兩代人的時間內,當代中國就完成了從饑荒、票證配給到食品充分供應的轉變。中國這樣發展高度不平衡的超大型社會中,肥胖已很難與階級建立簡單的線性關係。
今年6月的醫學期刊《健康與地域》(Health and Place)上,一篇論文介紹了一項基於10萬中國人的研究。論文的作者——中國和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發現:
在中國整體受教育程度較低地區(如中西部和農村),受教育程度較高人群更有可能超重;
然而,在人口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地區(如東部沿海和城市),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群更有可能超重。
也就是說:兩種經濟社會類型的肥胖在中國同時存在。我們既有美國式的貧窮型肥胖,也有前現代的「富態」。而且,今日中西部、農村這些欠發達地區的「長胖」,正是十幾年前東部沿海地區城市居民所經歷過的。
前現代的富態,大抵源自貪吃或好逸惡勞。常見於剛剛完成社會階層上升、甚或人生階段晉級的人。按一般的生活經驗,我們很容易發現:男生在畢業、工作幾年後,身材走樣是極大概率事件。
為什麼那麼容易胖?
因為人類歷史的常態是數十萬年來如影隨形的饑饉,至於現在普通人也可隨時享受的饕餮盛宴,其實要歸功於化肥、農機、育種技術、殺蟲劑等培育出的糧食高產。
我們的祖先在漫長的演化史中,經常面臨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窘境。好胃口意味著在一次來之不易的飽餐時,能夠儲備儘可能多的能量。祖先不僅能吃,還會吃——什麼東西熱量高,什麼就是本質意義上的美食。
為了生存,我們的祖先在儲存和利用食物能量上獲得了巨大成就,並把它饋贈給我們。而穩定的一日三餐,則是很晚近的事,人類還不足以進化出能夠抵抗鹽、糖、脂誘惑的本領。
祖先的「節儉基因」,成為造成我們肥胖的因素之一。
蔣兆和《流民圖》,作於1942-1943年
肥而不胖的中國人
還記得文章開頭關於世衛組織的BMI標準嗎?說它「粗暴」,那是因為它是西方學者基於大量歐美人的體重資料推導得出的,並沒有考慮人種之間的差異。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同樣的身體質量指數下中國人的脂肪含量是高於白種人的。具體到數字的話:一個100斤的中國人平均要比100斤的美國人多出3-5斤的肥肉。
解剖學顯示:中國人上半身每個區域的平均脂肪厚度都超過白人,全身上下只有大腿部分輸給了白人婦女。
因為上半身是重要臟器所在,在嚴寒中最需要保持體溫;而大腿卻是最不怕冷的部位,因此有人提出了一個相當有力的假說:東亞人群的直接祖先在走出非洲後,曾在嚴酷的寒冷環境中生活過很久,進化為今天的樣子。
美國演員布拉德·皮特和扮演唐僧時期的遲重瑞,他們一樣高(180cm),一樣重(78Kg)。唐僧給人的感覺是有「肉」、但不算胖,很能代表大多數中國男人的體型
也因此,不僅中國人,還包括與中國人接近的日本人、韓國人,可能就需要更嚴苛的肥胖判斷標準(此處略去東亞另一國家的原因顯而易見:該國只有一位肥胖人士。這位肥胖人士的痛風,他父親的中風,祖父的心臟病、腦動脈硬化,都與肥胖有密切關係)。
中國根據2001年的計算結果修正了BMI指數的界限——身體質量指數超過24即為超重,超過28視為肥胖。
數字上「格外」照顧中國人外,另一個殘酷事實是:由於中國人的骨骼和肌肉量比較低,身體線條不夠突出,胖起來反而圓潤柔和,缺乏視覺上的衝擊力。
在中國人「天生藏肉」的前提下,我們有一種更實用的指標:腰圍。這一數據是腹型肥胖(也就是俗話說的「蘋果形身材」)的一個重要判斷標準。當男性的腰圍達到或超過85厘米、女性達到或超過80厘米時,便屬此列。
根據統計,東亞人群中腹型肥胖較多,這一肥胖類型與各種代謝紊亂現象的發生有著重要關係,因此對身體健康的危害比其他類型的肥胖都要大。
中國的大胖子都胖死了
因為同樣身體質量指數下,中國人的脂肪含量高於白種人,又因為中國人腹型肥胖情況更普遍,所以中國胖子的死亡風險,與美國人在BMI+5之後的死亡風險持平。
也就是說,一些看上去不怎麼胖的中國人,他們所面臨的健康風險近似體型恐怖的美國大胖子——一個身高170cm的中國胖子,肥胖對ta造成的死亡風險,大概等於比ta重30斤的美國胖子。
肥胖所帶來的健康風險,最主要的就是糖尿病等代謝類疾病。科學家和醫療保健專家都認為肥胖人士罹患糖尿病的幾率是普通人的40倍。
根據中國2013年官方數據,十八歲以上中國人的糖尿病發病率高達11.6%;而世衛組織去年發表的報告中,中國約有1.1億人罹患糖尿病——佔據全世界糖尿病患的三分之一左右,雄踞榜首。
中國各地區每10萬人中因糖尿病死亡的人數
從患者的肥胖程度看,中國患者普遍更「瘦」,即體重指數(BMI)更低。中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BMI平均值約為25,而高加索人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多超過30。
腹型肥胖(臨床上叫「向心型肥胖」)可以部分解釋為什麼在相同的BMI下,中國人糖尿病的發病率會更高。
腰部脂肪釋放的遊離脂肪酸,會影響到胰島素以及肝臟的綜合代謝過程,而腿部的脂肪則沒有這樣的影響。因此,對於糖尿病等疾病而言,腰圍是比BMI更為敏感的預測指標。
a:蘋果形身材:脂肪堆積在腰部
b:梨形身材:脂肪堆積在腰部以下,主要在大腿和臀部
作為糖尿病第一大國,我們的患者不僅瘦,也相當低齡化。14歲以下的中國兒童患糖尿病的數量急劇增加,在過去25年間幾乎增加到了原來的三倍。
他們得的並不是Ⅰ型糖尿病,這種「幼年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總數的10%以下。通常是由於人體免疫系統出現問題,破壞了胰腺內的胰島素生成細胞,因缺乏胰島素而發病,注射或吸入胰島素即可大幅改善患者狀況
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所患的是被稱為「青春晚期糖尿病」(MODY)的Ⅱ型糖尿病。這類患者的主要特徵是:胰島素往往能夠正常分泌,但是身體其他細胞去無法配合胰島素的指揮將血糖降下去,從而導致體內血糖和胰島素的濃度都偏高。
為什麼患者的身體失去了對胰島素的響應?雖然人類醫學界至今也不完全了解背後的機理,但我們知道誘因是肥胖和缺乏鍛煉。在緩慢的發病(同時也是發胖)過程中,最終打破了正常調節的狀態,糖尿病由此產生。
近年來,針對中國人和日本人Ⅱ型糖尿病人的研究發現:那些偏瘦的Ⅱ型糖尿病人自身分泌胰島素的細胞功能也存在問題,體內的胰島素分泌量相對較低,特別是在發病早期,也應該配合胰島素進行治療。
胖也要胖得健康啊
總結一下:中國人胖起來之所以危險,是因為體脂高且脂肪在腹部堆積;對「微胖型」人士而言,不僅有胰島素敏感較低的問題,他們體內胰島素分泌量也不足,也就是說,他們血糖調節能力較弱。
這些因素與基因直接相關。研究發現:在中國人中,TCF7L2 基因和 KCNQ1基因的相關變異會影響一個人的血糖調節能力,特別是在BMI指數偏低的群體中。
各色DNA解讀服務,通過檢測相關基因位點,可以評估一個人先天的血糖調節能力,有助於及早發現血糖調節問題。
血糖調節能力不足的人,除了日常鍛煉,更應該注重低糖飲食,即用雜糧代替米飯和精麵粉主食,盡量拒絕含糖量較高的零食甜點,選擇升糖指數低的水果,每天攝入足夠多的蔬菜等。
想知道什麼樣的飲食
降低發胖風險嗎?
關注各色DNA(gesedna.com),
獲得自己胖瘦相關的基因解讀。
推薦閱讀:
※人生到底有幾分天註定?|五分鐘了解《基因組:人類自傳》
※【23魔方】剛剛我的基因檢測出結果了:鐵血北方漢子竟然有7%日韓血統。(23魔方基因檢測優惠券碼)
※DNA檢測顯示,你不是你親媽的孩子?
※大長直,小身段,基因塑造了亞洲的美
※鼻咽癌的基因突變和靶向治療